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农田灌溉中节水与养水的哲理思考
  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周维博 李佩成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1/27    

引 言

干旱缺水是当代和未来社会最突出的矛盾。节约用水,既是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农业严重干旱缺水的严酷现实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下功夫解决北方农业干旱缺水的问题,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灌溉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的一场革命,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使其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有必要用辨证的观点进行思考。

一、发展节水灌溉中“得”与“失”的反思

众所周知,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节水灌溉是当今农田灌溉用水中必当推行的灌水方法。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减少灌溉用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无效损耗,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增产增收。近30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溉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节水灌溉的实践使人们尝到了甜头。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当人们在赞誉节水灌溉所获得的成就时,几乎很少考虑节水灌溉可能带来的负效应。据有关资料介绍,山东腾州市为解决水资源不足,80年代中期就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井灌区已实现了小畦灌溉。正是在推广节水灌溉之时,地下水却出现了大面积漏斗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分析认为,在有限水源的情况下,节流是有限度的。又如,在井渠结合灌区或井灌区采取渠道衬砌和管道输水后,虽然减少了地面供水量或地下水开采量,但同时也减少了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在地下水资源计算中,从水资源的观点看,减少地面供水量不等于节水量。由此可知,提高农业供水中的利用率,应包括提高一次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两项内容。灌溉供水除用于作物蒸腾和田间蒸发外,灌溉回归水量,其地表部分可为下游灌区利用,渗入到地下的水又可利用机井抽出再次利用,土壤水也有部分可供作物吸收。

上述事例充分表明,推行节水灌溉,虽然减少了输水过程的渗漏损失和田间渗漏损失,也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回归水量,打破了区域内原有的水体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形成的水资源分布体系。该体系原本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产生周期性补给,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1世纪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供水危机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解决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仍不外是开源与节流。一提开源,人们自然想到建闸筑坝,拦蓄地表水,或远距离调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连年持续干旱,许多内陆河断流干涸,黄河断流在时间和长度上均在加长,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已严重超采,这种状况已造成无天然的水源可开。要想继续开源,就得人工涵养水源。涵养的多寡,不仅决定于客观自然条件,还与可能伤害补给的节流本身有关。

有鉴于此,在目前推行的节水灌溉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应忘记水是循环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明白这一点,我们应进一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尽管人们想方设法,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实施精心灌溉,但如果不注重水资源的涵养,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涵养,逢遭持续干旱,这种节水灌溉还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更应提醒我们在发展节水灌溉中应全面规划,统筹考虑,权衡节水的“得”与“失”。如果只注意节水灌溉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而完全忽视那些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负效应,则会对水资源的涵养产生伤害,甚至破坏自然平衡。

二、节水与养水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水资源良性循环的根本性措施

随着节水灌溉事业广泛深入的开展,“节水”一词已无人不晓,但究竟“节水”是什么含义,其内涵是什么?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仍属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节水”的英文一词为“water-saving”。在该词中,saving不仅有节约的释义,还有保留、补偿之含义。因此,应对节水灌溉中“节水”一词作广义理解。其含义不仅包括节约用水,也包括涵养水源。它寓于着深刻的哲理思想。

节水与养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二者在农田灌溉中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各方必须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它方就不存在。即节中有养,养中有节。但两者又兼有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的性质。无论是节水还是养水,在一定的量变限度内不会引起质变,如果运用不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某个限度,就必然导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个道理告诫我们,如果仅仅强调节水,而忽视养水,旷日持久,节水灌溉将难以为继。另外,只养不节,将会导致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这种惨痛的教训在我国已不乏实例。陕西泾惠渠灌区开灌前,地下水埋深在15~30m,在从1933年建成开灌后的10年间,灌区地下水位普遍上升8~16m,年均0.7~1.4m。1944~1954年上升2~8m,年均0.3~1.0m。使开灌前埋深在15~30m的地下水位上升到3~6m,从而形成了不少于10亿m3的地下水储量。这种由于渗漏涵养形成的地下水库不失为黄土原区一个重要的抗旱水源。但嗣后由于只灌不排,或只灌不节,致使灌区1/3土地发生盐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灌溉系统中水的循环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协调节水与养水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农业水资源良性循环,笔者认为,既要认识节水与养水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研究其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问题须作具体分析。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特征,水源条件,采取相应的节水与养水措施,掌握适度的“节”、“养”比例。

(1)在地表水源缺乏的纯井灌区,应把节水与养水视为同等重要。节水灌溉体系应包括节约用水和涵养水源两个概念。在没有客水,仅靠当地地下水源的地方,只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才能解决当地农业干旱缺水问题。但如果不注重水资源的涵养,尽管实行喷灌、滴灌、管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措施,仍然使得长期超采形成大范围地下水漏斗得不到补给,就难以保证农业水资源的永续作用,也谈不上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因此,在继续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为了更充分利用水资源,就应重视地下蓄水层的调节作用,以增加地下水的可开采储量,提高径流资源的利用率。在汛雨期间,利用坑塘、沟渠、田面拦蓄地表径流,或导水入井,或适当加大灌水定额等各种涵养水源的措施。实行点、线、面全方位回补地下水,以增大地下水的补给量,使更多的水进入重复周转。也就是说,解决纯井灌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主要是千方百计地节水和最大限度地养水。

(2)在以地表水源为主的渠灌区,一般来说,地下水埋深过浅。渠系渗漏损失和降雨入渗量大部分转变为无效潜水蒸发损失量。大定额灌溉容易引起渍涝和盐碱化。如黄河上游的宁夏银北、内蒙古河套灌区,由于不节制的长期大水漫灌,造成灌区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这类地区应实行三水统管,井渠结合,作到以渠养井,以井补渠,井渠并用,优化调度。即在有条件开发地下水的河水灌区,实行井渠并用,地表水地下水优化调度。节水灌溉所采取的措施宜为小畦灌、波涌灌、膜上灌等灌水技术。

(3)在地表水及地下水难于开发的干旱缺水的西北高原地区,节水与养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两者却相互依存。养水旨在灌溉,节水为了扩灌,蓄收利用,相辅相成,彼此均重要。不实行节水灌溉,有限的水源就难于发挥小水大用。不涵养水源,就无源可灌,也谈不上节水。这类灌区水源的涵养,不是前述的地下水回灌补给,而是集雨汇流,窑窖存蓄。其采用的节水灌溉措施是渗灌、滴灌、地下滴灌和膜下滴灌。这种节水与养水措施,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灌溉问题,而且还能解决人畜用水问题。它对于干旱地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具有重大作用。

总而言之,建设节水工程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或扩大灌溉面积,蓄引境内外水回灌可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干旱年的亏缺可以利用丰水年的盈余来补足。所以,我国在当前推行节水灌溉中,只有把节水与养水结合起来,认真把握节水与养水的适度,从当时当地的水资源实际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地协调节水与养水的关系,保持和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才能维持农业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