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资料共享 > 农水文化 > 正文
从民生水利和饮水安全角度再看红旗渠
  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     徐佳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2/4/25    

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响应水利部党组关于“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灌排中心水文化建设“青年•创新•节水”主题实践活动,以发展民生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日常工作为载体,笔者在原先对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理解上,拓宽思路,深入思考,挖掘红旗渠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和作为水工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成本文,与大家分享讨论。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吃水用水困难而修建的引调水工程。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县干部群众齐上阵,百万大军战太行,苦干十个春秋,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将甘甜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红旗渠的修建缘于林县人民对安全饮水的迫切渴望,始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县百姓的积极参与,成于林县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今日,从民生水利和饮水安全的角度重温红旗渠建设的原委始末,再次审视红旗渠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归纳总结红旗渠留给我们无数珍贵的启示,对于促进民生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决林县水困问题,红旗渠的诞生是林县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林县——今为河南省林州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km2,其中山地、丘陵占86%。林县水资源十分匮乏,多年平均降雨量597.7mm,人均占有量仅543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旱灾多发连发。翻开旧林州的历史,满眼都是连年的干旱、禾枯、绝收、悬斧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景象。

曾记得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候,讲解员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民国初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前往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到天黑才排队打到两桶水。刚过门儿的儿媳妇心痛公公,摸黑儿出村相迎,将挑水的扁担从公公肩上接过来,可是坡陡路滑,刚走了几步就不小心摔倒,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瞬间洒了个精光。没想到这一担水,竟成了夺命水,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悬梁自尽。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汉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区区一担水,竟能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葬送!像桑林茂老汉一样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的人还有很多,因林县距离山西省较近,很多人因水困被迫迁往三晋大地,在山西省至今还有一些地方叫“林县村”、“林县沟”、“林县集”、“小林县”之类的地名,铭刻着林县人当年逃荒的苦难和无奈。

众所周知,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人体重量的60%到70%都是水份,一个健康的人每天至少需要摄入2.5升水,饮用水中含有的钙、镁、铁、铜、铬、锰等的矿物质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2004年,水利部、卫生部颁布《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体系》,规定每人每天获得水量不低于20~40升,满足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20分钟,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0%。由此可见,旧林县人民饱受水困之苦与今日农村饮水安全的各项标准差之千里。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就没有人的健康,更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林县人民悲惨命运的症结在于水困,“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因为缺水,许多村庄只能到离村十里八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争水抢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因为缺水,许多家庭把自家的姑娘嫁到山外有水的地方,而山外的姑娘不进山,山里的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出现了很多“光棍村”;因为缺水,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平时很少洗澡洗衣服,逢年过节和婚嫁时才能洗一洗脸,洗完脸的水澄清留作下次使用,洗成泥汤还要留着喂牲口;因为缺水,林县的山穷、地穷、人更穷,百姓在贫困中挣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度日如年。

水,水!要盘活林县这盘棋,关键在于解决水问题。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情况,林县自身的水资源根本无法解救干渴的林县人民,只有从境外引水,才能根本性地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基于此,林县人民的目光瞄准了多年平均径流量11.6亿m3、多年平均流量36.8m3/s、多年平均径流模数3.15m3/(s•km2)的浊漳河。经过工程勘探和方案比选,林县人大胆地选择了一条穿越千里巍峨太行的自流引水线路,这座引漳入林工程就是今日的红旗渠。

二、红旗渠修建难度超乎想象,她的建成可谓当代愚公的林县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

红旗渠蜿蜒于悬崖绝壁之侧,行走于太行山脉之间,与岩石依恋契合。参观过红旗渠的人都知道,在如此艰险陡峭的太行山脉中修建渠道,即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500多公里的渠道,纵坡比降仅为八千分之一,穿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脉,完全采用自流引水的方式,设计施工中稍有差错,水就有可能因高差而无法到达林县,整个工程便前功尽弃。在国家经济条件最艰难的时期,在没有精确勘探测量仪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红旗渠能否建成?

事实证明,林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1960年初,县委书记杨贵的一声令下,盼水盼得热血沸腾的林县人民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积极响应。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民工250人,一下就报名600人。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车辚辚、马萧萧,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而至,男女老少,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修渠第一线。

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工棚、窑洞、石崖、山洞成为了他们的住所。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吃饱肚子,山上的野菜,河中的水草,都成为了他们的菜肴。他们乐观地说:“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地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为了修渠,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度伤残。同时,也涌现出排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银虎,舍己救人女英雄李改云,凿洞英雄王师存,风华正茂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等一批英雄代表人物。

1960~1969年,十年奋战,愚公移山。林县人民用血与汗交织的悲壮,改变了命运,创造了辉煌。他们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群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3000多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10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体,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与举全国之力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相比,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双手修成的。外国人言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三、红旗渠是一条生命的渠、发展的渠、通往未来和希望的渠,借此一渠清水,助推林县人民走上康庄大道

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林县人民的饮水安全。在漳河水的滋润下,林县人民摆脱了世世代代的水困和贫穷,逐步踏上小康之路。2010年林州市生产总值完成3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3元。这些年来,林州的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三农”工作更加扎实,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今天,林州人民喜欢用“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来概括红旗渠给林县带来的变化。第一部,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红旗渠,打造出了红旗渠精神;第二部,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因开凿红旗渠成长起来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建筑队伍,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第三部,90年代“十万大军富太行”,建筑大军将资金和信息源源不断地带回林州,昨日灰头土脸的林县“乌鸦”成了今日美丽迷人的林州“凤凰”。

四、作为深受红旗渠精神影响和鼓舞的一名农村饮水工作者,重温历史再次审视红旗渠获得深刻启示

(一)红旗渠保障了林县人民饮水安全,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是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水利发展的具体体现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克服资金短缺、物资贫乏、粮食紧张和施工条件艰苦险恶等重重困难,艰苦卓绝十余载,用双手凿出的生命渠,打赢了这场改变世代饱受水困煎熬的翻身仗。时任县委书记杨贵曾对新闻记者感概地说:“群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

2010年,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强调,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正如杨贵所言,修建红旗渠是县委、县政府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通过修建红旗渠,引来漳河水,造福人民的伟大举措。

当前,为解决9.6亿农民的吃水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凝聚民心、尊重民意、化解民忧、实现民愿”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可谓当代“红旗渠”,是大力推动民生水利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是红旗渠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模式的必然选择

羊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红旗渠的成功建设即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也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如果没有杨贵书记的振臂一呼,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改变干渴穷困命运的干劲和热情也许不会这么早被唤醒,后来建成“人工天河”的奇迹也许不会发生。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响应、万众一心,红旗渠绝不可能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条件下建成,引漳入林的设想也只能是黄粱一梦。杨贵书记的振臂一呼,缘于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和关切,缘于对林县人民逃粮荒、逃水荒残酷现实的寝食不安和忧心如焚,更缘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道义;群众的干劲和热情缘于饱受水困痛苦煎熬的挣扎反抗,缘于自力更生、改变命运、造福后代子孙的盼水心切,更缘于领导干部的重视、宣传、组织和带动。

归根结底,红旗渠的建设,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心想到了一起。一方面,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始终把握着正确的发展路线和方向;另一方面,人民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面前,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被空前调动起来,形成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坚强合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使人民群众满意的决策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真正做好做成,不会半途而废。

同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也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农民群众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受益主体,也是工程建设、筹资投劳和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村居民对饮水安全的认识,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调动农民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更多地参加到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当中,对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水质,提高水费回收率,保证水厂长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项目公示、聘请工程建设与管理义务监督员、民主协商解决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问题等方式,充分调动受益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建立受益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受益群众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水平,进一步保障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三)发扬红旗渠精神,是践行“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不竭动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这是后人对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总结。红旗渠是伟大的民生工程,红旗渠精神因林县人民修渠引水解困而生,因众志成城拼搏十载而成,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红旗渠本身。正如红旗渠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时刻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向前,奋发图强。

“献身、负责、求实”是水利行业精神,她是在中国上千年的治水历史中,由无数像红旗渠建设者一样的水利人,从改造山河造福民生的伟大艰苦的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在内涵上与红旗渠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学习并发扬红旗渠精神,践行“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应是每一位水利工作者自觉的选择。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的改革发展举世瞩目,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曾多次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共投入资金1053亿元,累计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和4万多所农村学校、1800多万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58%。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得到了百姓的称赞。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此项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工程建设任务仍然艰巨,人均投资标准普遍偏低,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健全,供水水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这正是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最为关键的发力点。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寻找和把握时机,善于在严峻的挑战中捕捉和利用好机遇,充分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全面建设的黄金时机,着力解决制约农村饮水安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切实保障9.6亿农民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农村饮水工作者,应励志在工作中发扬红旗渠精神,不断深化“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考,积极践行“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以树立奋斗目标,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工作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全身心投入到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之中,时刻激励自己以新时代水利人的崭新面貌再创一个又一个像“红旗渠”一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