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正文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效益农业发展
(二00一年八月三日)
  杭州市萧山区农机水利局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2/3/28    

萧山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总面积达141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78.89万亩,人口123.33万人。这次镇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立建制镇22个,街道办事处4个。

我区地理环境特殊,水系条件复杂,一方面由于地处钱塘江杭州湾喇叭口岸,上承富春江、浦阳江和永兴河山洪,下纳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强潮,历史上洪、涝、旱、台、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尽管我区结合钱塘江的治理,奋斗了30多年,已围成涂地51.8万亩,基本维持了经济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总量平衡,但全区人均拥有耕地仅0.69亩,仍然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而且更为突出的是现有耕地还存在着南部地区耕地高低不平、排灌不分家;中部蜀山平原地势低洼、易洪易涝;东部围垦土地咸碱严重等情况,因此,不少地区还存在着广种薄收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十分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一度成了制约我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制约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根除水患,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呢?多年来,我区除了连年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不懈实施大规模、高标准的“二江一河”标准塘建设、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外,从1998年开始,我区结合大规模的土地综合整理,继续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增大投入全面实施了标准农田基本建设。据统计,到今年6月底止,全区已累计投入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资金达26363万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11265万元,已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7.7万亩,新围海涂造地4.95万亩,土地整理17.85万亩,按照每亩750元的投资标准,又建成标准农田23.6万亩。目前,已建成的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相连、林成网、地面平、旱能灌、涝能排,农机作业能进能出的要求,从而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实施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从而适宜了各种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奠定了基础。如湘湖农场项目区原来都是低洼田,只能种水稻,而且产量低,50元一亩也没人要承包,建成标准农田后,不但种植水稻旱涝保收,而且还可以种苗木、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现在300元一亩还争着承包。河上、义盛等项目区建成后,不仅土地承包增值了,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承包大户前来承包。坎山项目区由于改善了种植条件,承包户纷纷扩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今年共扩种苗木3000多亩、蔬菜1000多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以我区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为例,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262.5万元,新增利润504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104元。

第二,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防洪抗灾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普遍经受住了今年6月下旬这场特大暴雨的考验。6月25、26日,我区连降两天特大暴雨,降雨量达201.4毫米,仅次于历史最高纪录。全区有10.3万人受灾,108间房屋倒塌,23.16万亩农作物受淹,预计减收粮食0.69万吨。但在已建成的标准农田项目区,由于排水畅通,受淹时间缩短,损失程度降低,多数几乎没有损失。特别是其中的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在暴雨过后,基本上达到了雨停水干,没有一处受淹,当地干部群众无不称好。瓜沥、新塘这两个刚刚建成的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建的排水工程就在这场特大暴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新塘项目区的8400亩农田,由于本身地势低洼,以前是小雨小淹,大雨大淹,而且有时一淹就是5-7天,在这场特大暴雨中,虽然河面水位抬高,自流排水不畅,但由于同时开启了新建的12座排涝泵站,以每小时1.5万立方米水量排水,使区内受淹时间缩短到2天,从而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据统计,全区已建成的23.6万亩标准农田项目区,由于抗灾能力增强了,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损失程度明显低于非项目区。

第三,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结合土地整理,可以在新增耕地面积中获得一定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从而缓解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的矛盾。自1998年以来,我区经过对近18万亩土地的整理,实际新增耕地2.685万亩,按有关政策规定,可从中获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1.611万亩,为缓解用地矛盾起到重要作用。如2000年省下达给我区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只有2000亩,而实际需要10000多亩,补充所缺指标的唯一来源,就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结合土地整理来获得折抵指标。

回顾我区近几年来的标准农田建设,之所以能达到规模大、建设快、标准高、效果好,我们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建设力度。为加快全区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区政府在去年四月下发了《关于开展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土地治理项目都纳入标准农田建设范围,计划每年建设标准农田5万亩,到2005年建成30万亩。后来,又根据省、市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提出的加快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原计划作了调整,决定将原定在2005年完成的30万亩提前到2002年完成,在2003年到2005年再完成30万亩。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近两年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要求在2002年立项建设的面积已达18.4万亩,是今年的2倍多。不仅如此,而且从今年起实施时间也提前了,由以往集中在项目年度的“今冬明春”进行提前到当年的上半年完成,尤其是排水工程要确保在“入梅”前完成。这样,不仅加快了项目建设的速度,而且也为防洪抗灾赢得了时间。

二是增强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从1998年开始,我区在努力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的情况下,也不断加大本级财政的投资力度,把建设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亩750元,并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分期拨付、区级报帐和期终审计制度,确保资金按计划足额到位、全额投入、专款专用。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建设标准,具体有七条:(1)在建设规模上,要求土地连片集中,每个项目区不少于1万亩;(2)在农田格式上,要求田块大小均匀、朝向一致、地面平整;(3)在水利设施上,要求按统一标准建造泵站,排灌分设,沟渠硬化,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抗旱能力在75天以上,地下水位控制在适应各种农作物生产的深度;(4)在道路建设上,要求干、支道合理设置,路面全部铺碴,确保农机作业进得去、兜得转、出得来;(5)要求在田间骨干道路、主干渠的两边营造绿化带;(6)要求土壤耕作层在3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达到1.5%以上;(7)要求新增耕地10%左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粮食生产为例,年亩产粮食在1000公斤以上。凡是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必须按这个标准来规划、来实施、来验收。凡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都必须返工重做。

三是突出建设重点,完善水利设施。我区在标准农田建设中,着眼于防洪抗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针对项目区水利设施落后、低洼地普遍的特点,在每期项目规划设计中,都坚持把完善水利设施和平整土地作为建设重点,用于机埠建设和衬砌沟、渠的资金占总投资的63%以上。益农镇项目区在完善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安排215万元资金,用于河道疏浚、水下取土、挖塘抬地等土方工程,把区内6000亩低洼地平均抬高了25厘米。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既为防洪抗灾创造了条件,也为发展效益农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