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湖北:小水利推进大改革
  裴海燕 胡顺华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2/5/30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裴海燕 胡顺华  2012年5月30日报道,“芒种打火夜插秧”、“不到芒种不忙,不到夏至不了秧”、“芒种过了夏至节,亲家有话田里说”……京山县孙桥镇黄台村支部书记胡文贵站在二组的一口名叫“江湾堰”的堰塘边用农村谚语细说着插秧农时的重要性。

他说,去年这个时候没水插秧,一直等到6月中旬下雨才插上秧,误了不少农时,收成减少不少,还操了很多心。今年不同了,这口塘去年底经过扩挖,蓄水量增加3倍,现在塘下游的70亩田都插上了秧,塘里还存有不少水,多亏了塘堰挖得好!

小水利连着大民生

湖北约有100万口塘堰,其中当家塘堰80万口。由于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全省塘堰蓄水量不足原有的60%,大部分塘堰已经成为了“碟子堰”、“筛子塘”。60%的农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农民“靠天吃饭”的格局一直延续。

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出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进入了新一轮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修堰如建仓,蓄水如蓄粮”。去年底,湖北省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简称“三万”)活动,通过对塘堰的整治,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村庄环境整治,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省共开工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30.4万余处,其中整治塘堰21万口,整修小型泵站8370处、小水池(小水窖)2.6万个、沟渠5.9万条。实现了全省每一个村民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的目标。通过对塘堰整治,新增蓄水量7.23亿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642万多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得以恢复和改善,为湖北实现粮食总产量“八连增”发挥了巨大作用。

小水利汇成大合唱

正在忙着插秧的该堰塘管护人孙志斌说,政府补一点,自己拿一点,大家出点力,就把堰塘搞起来了。“江湾堰”去年10月份开始扩挖,共用了5万元钱,现在水面面积达到16亩,可以蓄4万多方的水,可以管下游6户人家100多亩田的用水,塘里还养了鱼。现在想想,真划算。

这次“三万”活动惠及民生,深得民众欢迎。其规模之大、农民群众参与之多、社会各方面响应之广,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破解了新农村建设投入的难题,逐步建立了农业农村投入的长效机制。

全省各级各部门把“三万”活动作为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有效载体,省内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有识之士“取之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自觉意识和“树立企业形象,谋求社会资源”的绝佳时机给企业和有识之士秉承反哺情怀和社会责任,慷慨解囊、捐资捐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凝聚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全社会支持“三农”的大合唱,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全省工商联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捐资捐物达8116万元;省国资委组织国有企业捐资1092万元。宜昌市夷陵区民营企业家张宗淮热心为家乡出钱出力兴修水利,四年捐资700万元,现场施工千余天,被群众誉为新时期的“治水愚公”。大悟县是一个“国贫县”,千方百计筹集塘堰整治资金1.5亿元,其中社会捐资近1亿元。据统计,“三万”活动中,全省投入资金达81.7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9.1亿元,工作组帮扶资金6.2亿元,企业和社会捐资18.8亿元,农民自筹资金17.3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3亿元。

小水利推进大改革

“塘堰好挖,有钱就行。”但已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关乎全省20万口已挖塘堰的使用效益,而且对80万口未挖塘堰以及整个农村小水利的“建管”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早在“挖万塘”活动开始时,省委省政府就要求各地把管护机制的探索和建立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全省各地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对塘堰等农村小型公益性设施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民建、民营、民管,探索和创新了很多管用的产权制度改革办法,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谁来建、如何管的问题。有的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明确塘堰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了责任主体和管护方式;有的通过明确塘堰的用水权、养殖权、植林权、冠名权等,吸引社会各方面参与塘堰整治。为全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京山县孙桥镇党委副书记袁向红介绍,孙桥镇为使塘堰改造发挥长效作用,确保高投入高效益运行,创新推行“四型四制”的管护机制。一是自建自管自用型,实行责任制。253户农民自己投资投劳修建的塘堰233口,自己管理,自己受益。采取由村委会与受益农户签订责任书,明确受益农户承担工程岁修、水源保护、建筑物管护、防洪排涝等责任。每年由村委会组织进行一次综合评议。二是自建自管共用型,实行合同制。个人投资投劳修建的92口塘堰,在保证农田灌溉的同时,兼顾养殖业。在村委会的主持协调下,由建设方和受益方共同协商制定管护制度,签订合同,明确建设方承担工程岁修、水源保护、建筑物管护、防洪排涝等责任。合同上注明是在确保灌溉情况下,兼顾养殖。合同书通过司法公正。三是共建共管共用型,实行协会制。多个受益农户共同投资投劳修建共同受益的222口塘堰。采取在村委会的指导下,由受益农户成立塘堰管用协会,并制定相应的建管章程,由协会统一管护,统一放水,统一收取水费。四是公建共管共用型,实行议事制。各级财政、企业、驻村工作队、外界捐助等共同投资修建的容量大、灌溉面积较大的46口塘堰,由村委会组织受益农户,按“一事一议”程序,经民主协商后,共同筹资筹劳,指定专人管护,共同受益。

武汉市蔡甸区在多年“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出台了《蔡甸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将全区在册小(2)型水库,容积1万方以上的塘堰,固定式排、灌泵(机)站,防渗衬砌渠道,底宽8米以上排灌渠道,在册圩垸,有启闭设施的小型涵闸,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纳入奖补范围。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以乡镇水利站为主体,以农民用水协会为支撑,以村级水利专管员为基层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以期实现“平时有人管、损毁有钱修、百姓长受益”的目标。

宜昌市夷陵区通过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确权,明晰了权益,明确了责任和义务,理顺了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该区按照“全面部署、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确权”的要求,各乡镇分别签订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合同10万多份、承包合同达6000多份,签订率达95%以上,以区政府的名义颁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经营权证》5088本。区委书记刘洪福对改革这样评价,改革改变了过去水利设施“用水人人抢,管护无人担”的状况,镇、村责任下移了,用水纠纷减少了、安全压力减轻了、责任主体明确了、管理责任做强了、发展精力集中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型水利管护机制改革,据悉,近期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决定用三到五年时间对全省小型水利工程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不仅明确推进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还总结推介了自建自管、受益户共管、参与式管理、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管理等五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管护模式,并提出了各级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扶持、社会各界参与等政策和组织保障措施。

这是继农村土地承包、林权改革之后,掀起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新一轮改革高潮,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5月30日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