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一说。
曾经,当地水库病险环生、渠道失管失修、堰塘也千疮百孔,老百姓还形象地称堰塘为“碟子堰”、“竹篮堰”,全市的小型水利设施几近崩溃。
2005年,宜都掀起一场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将堰塘“分堰到户”。
如今,这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利设施,在当地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时隔五年后,姚家店黄莲头的村民,又一次全体出动了。
12月14日,宜都市召开“挖万塘”活动动员大会。从12月中旬至明年3月,全市将重点整治828口堰塘,保证每个村组都有一口“当家堰”。
黄莲头村需要整治169口堰塘。全村人热情倍涨,村民们挥锹挖土,挑担运土。就连婆婆和小孩,也端茶送水,参与进来。
这一次,村书记余勇也参加了。2005年,黄莲头作为小水利产权改革试点时,他在下海做生意。现在,作为一把手,“这个冬天有得忙了”。
旧貌:“碟子堰”和“竹篮堰”
阴雨天的黄莲头村,格外冷清。除了半个小时一趟巴士会有人在村委会门口上下外,行人寂寥。
走进村委会服务大厅,却一片嘈杂。余勇正和几位村民在商议投资堰塘整治的事情。
余勇说,前不久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在当地调研过后,村民们对堰塘的事情越来越上心了。在受益户产权共有制试点改革之后,很多人想自主投资建设管理堰塘了。
可此前,却是另一番场景。
十几年前,余勇还在读初中,一场持续三个月的干旱,很多堰塘干涸见底,庄稼也旱得连叶子都卷了,“路上的灰起码两公分厚。”
提起那时的堰塘,人们似乎是喜欢又憎恶的。天旱时,村民为了抢水,争吵打架是常有之事。下雨天,自流而满的堰塘,过不了几天也会漏得所剩无几。
在村子里,老百姓把一些常年不清淤,装不了多少水的堰塘,形象地称为“碟子堰”。而那些在雨季可以装满一满堰水,雨停后像竹篮打水一样,最后所剩无几的堰塘,叫做“竹篮堰”。
其实,照看好堰塘,储存的水是够用的。“可堰塘几十年没有整治过了,不是漏水就是水流不进去,根本没有多少水。”
改革前的堰塘,为村集体所有,“有人用,没人管”,都成了垃圾坑,污水塘越来越多。
黄莲头村的老人介绍,三五十年前,这些现象已普遍存在,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取消了村级“提留”和“两工”,问题逐渐凸显。
枝城镇何阳店村2组62处小型水利工程,在税费改革之前,就是先按大、中、小分类,按每年10元到30元的标准请人管理,维修所需劳动力由村从“两工”中安排。但税费改革后,这个组除3处有收入的工程采用承包形式管理外,95%的堰塘水利设施“无人管”。
整个宜都市,10221口堰塘中,9700口无人管理。小型水利灌溉设施,几近崩溃。多年以来,全市农田灌溉率只有60%。
尝试:像分田一样“分塘到户”
2005年,是宜都水利建设的分水岭。
该市水利工程的状况,水利局总工程师张祥艳很清楚。那是每年党代会、人代会的必议之题,提案达20多份,但始终无解。
为此,水利局先后4次到随州市、宜昌市远安县、当阳市“取经”。当时有两种模式可学习,一种是对水利工程进行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改革,另一种是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
前者,宜都早在1998年就尝试过,一直无人问津。
后者,虽有政府接济,可终究无法维持经费,到目前只保留张家冲水库和红山水库两处,且维持艰难。
为了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从2004年开始,宜都市突发奇想——“土地承包后,田种好了;山林承包后,树管好了;堰塘能不能下放到户?”
在所有权仍属集体的前提下,将堰塘、河垱、泵站、末级渠道等分给受益的农户管理,农户具有管理权和使用权。
2005年,姚家店镇正式在黄莲头村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除了黄莲头村外,乡级试点也在逐步推广中。宜都市曾经拿出的法子是10个乡镇各选择一个村作为乡级试点。
改革者希望,这条路子可以打破传统水利灌溉“吃大锅饭”的局面。
改变:一组一口“当家堰”
黄莲头村一组的余吉鹏从没当过官,改革后,他也有了个头衔——“堰头”,余家大堰归他管。
余家有5亩地,3亩是水田。“不算最多,也不算最少。”当上堰头,是19户受益户共同推选的,“有号召力,方便照看就好了”。
他回忆,整治前的余家大堰,“下雨一满堰、雨停便漏完”,5亩大堰塘变成小池塘,小池塘再变成泥巴塘。
可如今,余家大堰成了他们19户人家的东西。这让他们更加爱惜这口堰塘了,“当时整治时,大家都很用心”。
他与19个受益户夯堰堤、堵漏洞,将这块“责任田”整修一新。第二年旱季,满满一堰水,几户人家40亩稻田免遭旱灾。
黄莲头村的这场改革尝试,让村民们成了堰塘的主人,调动了他们管理堰塘的积极性。
余勇介绍,就在“挖万塘”活动前,村委开了一场会,“也没说什么,可第二天去堰塘一看,村民把杂草垃圾一清而空。”
堰塘具体到户后,下雨有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拿着锄头去引水。雨后,“堰闸无人关,剅管任意流”的现象也看不到了。
黄莲头村6组村民谭玉忠,是7个农户共有堰塘的产权代理人,也是群众委托的管理人,在该堰16亩受益面积中,虽然他的份额只占1/16,但他自愿投资1600元,清淤堵漏,使原来只蓄水1000立方的堰塘增容到2500立方。
和黄莲头一样推行这种改革的,全市还有115个村,共改革小型水利设施1.07万处,占全市小型水利设施总数的81.4%,涉及农户7.5万户,受益农田灌溉面积20.2万亩。
推行改革五年来,全市现有1万多口堰塘,按每口平均增加蓄水2000立方计算,总蓄水量达2000多万立方,相当于新增200座10万立方的小型水库。
今冬开展的“挖万塘”活动,也将重心投入到全市828个村组,为每个村组整治“当家堰”。
经验:“受益户共有制”推广
12月22日,宜都市水利局会议室内,松滋市水利部门一行十多人,前来宜都学习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经验。
张祥艳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这套改革模式。
无疑,这套模式为宜都市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子。改革触发了农民自发投资投工的积极性,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也实现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机制与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统一。
“宜都经验”曾得到了宜昌市、省水利厅等关注和肯定。邻近的枝江市,目前正在推广该模式。
在这场改革尝试中,最吸引人的是产权“受益户共有制”。
水利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不能像山林、土地那样分割成小块,每户分一块。而这种与农田挂钩的改革方式,尊重了老百姓的灌溉习惯,农民也容易接受。
而从利益上讲,使用者和受益者出钱出工管理维修堰塘,也在情理之中。更关键的是,受益户权属证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对于宜都老百姓来说,“宜都经验”不仅提供了一套模式,而且伴随着这个模式的深入,政府“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的项目资助,也为他们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支持。
作为这场水利改革的关键人物,张祥艳坦言,这个制度目前在跨村、跨乡镇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革等问题上还有局限性,“但总体推行还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