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仪陇县2012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现场,一口口盛满碧水的池子,镶嵌在春耕的大地上,一条条流淌着清水的沟渠,穿梭在田间地头,一座座山塘,一片片果树,一栋栋洋房相映成趣。“小农水项目好,工程质量高,土地都变成了香饽饽。”赛金镇雷家坝村党支部书记何多伦指着眼前的小农水工程及上千亩土地对笔者如是说。据了解,目前,四川81个重点县小农水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正处于竣工验收阶段,工程形象、质量都受到了项目区群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9年以来,四川在以民办公助方式开展重点县建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严格按照现代农水、品质农水、生态农水、高效农水、廉洁农水“五个农水”的要求,把质量作为新时期小农水建设的生命线,确保工程“30年不落后,50年还能用”,保证老百姓长期受益,效果良好。
一、高起点规划
建好小农水工程,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是前提。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为主任的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揽总全省第二、三、四批共计81个重点县的小农水项目规划。二是加大项目整合。坚持以规划统领重点县建设,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作为重点县竞争、建设任务确定、资金安排、项目整合的主要依据。将资金与项目整合效果作为重点县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地以重点县项目区为载体,统筹安排涉农涉水资金。三是强化整村推进。围绕“提升水平、改善条件、提高产能”目标,按照“整村推进、逐村销号”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开展重点县项目规划与建设,集中连片布局、分年分步推进。如广安市广安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揽总全区小农水项目区规划,致力于将小农水工程打造为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德政工程,手笔大、规划实、要求高。同时,做到小农水规划与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新村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从源头、规划环节保证了小农水工程建设的品质、质量。
二、高标准实施
小农水工程直接服务于民,要建设小农水精品工程,必须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一是抓好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中,各重点县本着科学、合理、实际、应用、节约投资的原则,多方案比较,不断优化方案,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最佳效益。在方案审查中,省财政、水利部门组织专家重点对项目规划、整合力度、建设任务、设计水平、资金管理、建后管护等环节予以把关,同时,把设计方案编制情况作为重点县资金绩效考评的因素之一。二是建好民办平台。明确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作为重点县项目的建设管理主体。重点县水务、财政部门联同乡镇、村委加强对项目主体的培训、指导、扶植、监管,提高项目主体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能力,全面落实了项目主体在小农水建设中责、权、利,为建设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三是选好施工队伍。各重点县在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农民自行建设、招标(比选)等方式实施项目建设。对达到招标(比选)条件,确需以招标(比选)等方式实施工程建设的,县级水务、财政部门加强对施工队伍选择的监督管理。如营山县对确需选择专业施工队伍的工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行施工队伍准入制,确保了工程建设优质高效。
三、高要求监督
要建好小农水精品工程,主管部门不能缺位,必须强化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一是强化技术培训。为提高重点县建设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省级每年度定期对重点县分管领导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举行两次建设管理培训会,同时,针对重点县建设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不定期举行技术交流会或座谈会等,如2012年12月举办的攀枝花市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建设管理座谈会,分析了攀枝花市仁和、盐边、米易三个区(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及措施。二是强化技术指导。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专家深入各重点县实地踏勘,强化指导,就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质量、管理等情况进行现场答疑。县级分片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长期驻扎、吃住在施工现场,对工程建设的每项技术标准严格把关。三是强化质量管控。省级制订了《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定(试行)》,启用了“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标识”;同时,部分县级水务部门组建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站,如南部县投资50余万元组建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试验室,按国家抽检指标要求,对施工中所用的混凝土、钢筋、石料全部按规范进行检验。对每一个单项工程都进行质量抽检,确保质量过硬。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工程建设期间,县级财政、审计、纪委等部门强化全程跟踪监督,如江安县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即审计监督“提前介入、全程监督、跟踪审计”,对确保重点县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重点县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工程建设每一环节进行监督,邀请新闻记者跟踪报道,通过舆论监督工程。大部分项目村成立了3-5人的村民监督小组或理财小组,负责对资金筹集使用和工程质量的监督。
四、高强度投入
要建好小农水精品工程,资金落实和较高的补助标准是关键。一是加大省级投入。在积极协调、归并、整合省本级安排的有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基础上不断争取投入,2009-2012年四年共落实省级专项资金20.967亿元,省级投入超过中央投入。二是撬动县级投入。充分发挥竞争立项杠杆作用,调动了重点县投入的积极性,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平均每县县级投入重点县建设的专项资金分别达到700万元、868万元、970万元、1117万元。三是带动群众投入。通过民办公助机制带动群众投入,依据规划大力整合资金,将四年来中央给我省重点县的19.128亿元的补助资金放大为228.23亿元总投资,放大近12倍。四是提高补助标准。在财政投入增加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适当提高工程补助标准。对于建设质量提高可能造成的资金“缺口”,部分重点县主动作为,从县级土地收益资金中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保障建设需要。四川重点县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格局已初步建立。
五、高效益管理
精品工程,仍需强化管理,才能长期发挥效益,四川高度重视建后管护工作。一是坚持先改后建。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实施前,在项目区内先行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民议民决”的方式,解决好工程“归谁所有,由谁申报,谁来实施,建后谁管”的问题。二是明确责任主体。重点县建设的水利工程,通过协会、户办、联户村社集体、专合组织等主体,全部实现“各有其主”,并核发了产权证书,落实了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协商机制。建立联户、村社、协会内部水价协商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明确水价标准和开支方式,强化约束效力。四是强化财政扶持。全省已有20个重点县建立县级小农水管护补助专项经费,对“管水”工作好的协会、村社、联户给予补助。五是注重产业反哺。依托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专业生产合作社,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连接纽带。六是提高服务水平。全省81个小农水重点县已基本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财政扶持、产业反哺、水价补充、服务到位”共同带动建后管护的良好态势在四川重点县初步形成。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