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资料共享 > 农水文化 > 正文
灌排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二:长渠——“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之典范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李仰斌 许建中 蔡媛媛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6/7    

编者按:当代水利人,既是传统水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先进水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分成6队,分别走进安丰塘、元阳梯田、坎儿井、郑国渠、引漳十二渠、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工程,通过现场考察、查阅历史资料、听取讲解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探索水利工程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继《灌溉水文化从智伯渠说起》刊出后,本期继续推出该调研专题报道《长渠——“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之典范》和《都江堰——古堰续写新传奇》,以飨读者。

久仰长渠,终得一见。

4月初,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调研组实地考察了长渠。长渠位于湖北省南漳县,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的一条战渠。战事结束后,为发展农业生产,遂以长渠引水溉田,当地也称白起渠。工程始于公元前279年,迄今已有2291年的历史,被称为“全国最早的灌渠之一”。长渠的修建时间比都江堰早23年,比郑国渠早33年,是中国现存历史中最悠久的引水工程之一。长渠不仅历史悠久,灌溉水文化也非常丰富。

长渠与秦楚鄢城之战

来到长渠渠首管理处,最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那高高矗立的白起塑像,他深邃的目光似乎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走进那场轰轰烈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将军白起攻打楚国的鄢城。白起走武关入侵楚国,进攻的主要目标是楚郢都,而鄢城是楚郢都的北边门户,鄢城若失,郢都必定不保。楚顷襄王为抵御秦军进攻,集中楚军精锐,在鄢城死守不退。白起到达鄢城之后,扎好营寨,随即部署攻城,一声令下,成群结队的秦军扛起梯子,架好冲车向鄢城冲去。楚军依托城墙,拼死抵抗。秦军激战多日,损失惨重,也没能拿下鄢城。大军久屯坚城之下,向来是兵家大忌。白起久攻不下之后,暂停对鄢城的进攻。他审视勘察周围地理环境,仿效春秋末晋人智伯攻晋阳的方式(智伯渠是有坝引水灌溉之典范),取以水代兵之术,率兵在鄢城以西的蛮河上游武安镇拦河引水,沿武安镇至鄢城一线岗脊开沟挖渠,将水引入鄢城外围一容量较大的陂塘。当水位蓄到一定的程度,秦兵随即将蓄满水的陂塘掘口,刹那间,洪水滔滔,咆哮着冲向鄢城。战国时的城墙,都是夯土而成,鄢城西城墙和东北角经大水一冲一泡,终于轰隆一声坍塌,滔滔洪水随即流入鄢城,人或为鱼鳖,死者数十万。此举使楚军全军覆没,楚国的北边门户鄢城被全面攻破,秦军长驱直入攻占了楚国。

对于秦楚鄢城之战,《水经注•沔水》中这样记载:“夷水,蛮水也。……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这场战争,白起以极小的代价攻破楚国的鄢城,为秦国最终灭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长渠也成为这场战役的见证者。战事结束后,当地人民将这一水淹鄢城的战渠改造成引水灌田之渠,并把渠道与附近一系列陂塘串联起来,使其灌溉面积扩大,成为我国最早的“长藤结瓜”式引水灌溉工程。

长渠与名将

行走在白起碑阁亭,可以看到亭内大量的碑记和文人墨客的字迹,这些为了解长渠历史提供了许多可触可感的实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渠和三晋的智伯渠都是因战事修渠而留给后人的一项水利工程。沟通时空,长渠连接着两位历史名将:一位是战神白起(开挖了长渠),另一位是有“喋血军魂”之称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修复了长渠)。

白起是我国历史上的战神,号称“常胜将军”,是军事史上著名的统帅,也是统一中国的功臣之一。白起在50年的征战生涯中指挥过7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均没有败绩。他曾歼灭或屠杀六国军队95万(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攻取城池100余座,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伊阙、楚郢、长平三大战役。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活埋赵军俘虏四十万人;“伊阙之战”歼灭魏韩联军二十四万人;“鄢郢之战”歼灭楚军数十万。另外“华阳之战”歼灭魏军十三万人,淹死赵军俘虏两万多人。

山西高平市和长治县一带是当时长平之战的古战场,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有关白起的故事。长治一带有一道菜叫“白豆腐”,入口时蘸红油调料。用当地百姓的话说,“白豆腐”是白起的脑浆,“红油调料”是白起的血,这道菜是要蘸着白起的血,吃他的脑浆。这一带百姓为什么如此仇恨白起?原来长平之战中白起采取欺诈手段,屠杀40万战俘,如果将这些人数以家庭和亲戚关系为单位来计算,相当于赵国家家户户都受到牵连。对于赵国人来说,白起的杀亲之痛当然刻骨铭心,必要食其脑,饮其血。但这次我们一行来到湖北省南漳县调研长渠水文化时,却发现当地人对白起的态度与赵国人可谓大相径庭,这大概源于白起修渠造福千年之功吧!据史料记载,长渠已造福当地2291年。当地人不仅在渠首修建了白起的汉白玉雕像,对于白起的赞美还有诗歌“风流一代今安在,渠水还将姓氏存”为证。

张自忠将军与长渠的缘分始于抗日战争,当时张将军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中将总司令,率部队在鄂北一带驻防,司令部设在宜城,此时的长渠由于年久失修,不能发挥效益,天旱无水,下雨成涝,当地十年九灾,百姓苦不堪言。心系民生的张将军,听说百姓想整修长渠,即派人勘察地形,仔细研究后电呈湖北省政府,为民请命。工程立项后,他派部队参加施工,承担土质最坚硬地段的施工任务。而遗憾的是,开工不久,战事爆发,张将军率部队渡襄河攻击日军,修筑长渠一事便不了了之。将军殉国后,湖北省当局再议此事,下令再度开工。第三十三集团军派出2个师的部队,直接投身施工一线,可惜工程尚未竣工,日军再次入侵襄西,计划又被打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宜城、南漳两县4万民众,云集长渠,破土动工,历时1年,不仅修通了百里主干渠,还开挖了总长130多公里的38条支渠,沿渠又建成中小型水库10座,形成了河连渠、渠连库、库连田、长藤结瓜式的排灌结合自流灌溉系统。1959年蛮河上游又修建了三道河水库,增加了长渠的灌溉水源,灌溉效益不断扩大。

长渠对灌溉技术的贡献

长渠是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引水灌溉工程之一,引汉江下游最大的支流——蛮河径流纵贯灌区中部,整个灌区形似“橄榄”。

长渠在工程技术上有四大特点,是我国灌溉工程史上“长藤结瓜式”工程之典范。一是以竹笼石,立碣壅水。即以小竹笼包石,以土填补其空隙,而成为拦河坝,这样可以把分散的卵石聚为一体,也就是现在的竹笼工程。竹笼工程既能抵抗洪水冲击,又能泄水,还能适应河床的变化。这一技术与都江堰的飞沙堰拦水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多源引水,长藤结瓜。在灌溉方式上,长渠创造了“陂渠串联”的灌溉方式。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不但把旧有的陂塘联结,还开挖了新的陂塘(城西有占地数十顷的新陂,西北有土门陂,城东有臭池,臭池下面又有朱湖陂),同时还开挖了许多支渠,相当于现在的干、支、斗、农渠互相连接起来,又在“渠藤”上结了49个“瓜”(陂塘),以高蓄下泄并联成网,互相补充水源。如果把渠首拦河坝比作“瓜根”,渠道就是“瓜藤”,而沿渠连结的陂塘就是瓜藤上结出的“瓜”。在非灌溉季节,用拦河坝蓄水,使河水入渠,渠水入陂塘,扩大水源;在灌溉季节,陂塘再供水给长渠以灌田,循环蓄水供水,提高了陂塘的利用率。

三是采用水门,控制分水。水门相当于斗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上称为节制闸),长渠的水门共有46处,主要起到分水和控制水量的作用。据《大元大一统志》记载:“《大元一统志》载有“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这些水门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

四是制定了“分时轮灌”的灌溉制度,这种制度在史书记载中称为“立约束,均水利,井井有序”。立约束,就是制定用水管理制度,使灌溉工程井井有序进行灌溉。长渠采取“分时轮灌”的制度,在整个渠道上设置4个大型节制闸,把灌区划分为4个区域,自上而下分时轮灌。以9天(216小时)为一轮:第一段节制闸以上供水48小时,第二段节制闸以上56小时,第三段节制闸供水50小时,第四段节制闸供水54小时,再留出8小时机动时间用于维护和检修。

田土膏良因长渠

看似静谧的百里长渠,却涌动着近2300年田园牧歌般的灌溉史。

曹魏时期,夷王梅敷兄弟就曾在襄宜一带利用长渠引水灌溉,修建了柤中灌区,号称“天下膏腴”。唐代诗人胡曾在《咏长渠》中写到:“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讲的就是长渠历经沧桑岁月,默默养育着一方百姓。北宋时期,长渠不仅使附近人民“足食甘饮”,而且“余粟散于四方”,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水经注•沔水》中记载为“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

千百年来,因长渠滋养之故,渠道两岸林木繁茂,庄稼丰腴。如今长渠灌区灌溉面积达到30余万亩,宜城、南漳两县(市)10个乡镇30多万人口的生活生产都得到长渠灌溉之益,长渠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幸福渠”“致富渠”。

此次调研所到长渠之处,可见哗哗的渠水顺着渠道引到农田,渠中有孩童嬉水打闹,渠边有农妇洗衣洗菜,好一幅安宁美好的画面。玉溪山下,蛮河水清澈透亮涌入长渠,水镜湖旁,长渠像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我们由衷地期待,从远古流淌至今的长渠,能够一路欢歌,继续泽被子孙万代。

链接:灌排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专题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