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     楼豫红 王务华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6/9    

摘要:灌区水利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以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四川省灌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灌区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及目标,结合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实践,总结了四川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为下一步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规模建设提供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大中小型灌区20余万处,其中大型灌区9处、中型灌区274处,设计灌面近5000万亩,有效灌面达到3900余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强,灌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灌区承担着四川省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供水的重任。四川社会发展历史表明,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实施灌区水利现代化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灌区水利现代化内涵

1.1 灌区水利现代化的理解

水利现代化是个相对的概念,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水利现代化包含了水利现代化的原则、动力、内容、目标等,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活、生产、生态“三生”服务为目的,用人水和谐的现代理念指导水利发展,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水利设施,用现代科技引领水利建设,用现代管理制度、可持续的管理机制健全水利管理,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灾抗灾有力、居民饮水安全、灌排设施完备、管理运行健康、生产用水高效、社会环境良好的水利工程与管理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满足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对水利发展的需求。

灌区水利现代化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逐步实现灌区工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化调度、运行高效、环境优美、经济富裕和水利文明服务。四川省将灌区水利现代化定义为: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以及节约保护,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灌区水资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做到工程完备、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人水和谐。

1.2 灌区水利现代化主要内容

灌区水利现代化概括起来有8个方面:一是全面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改进防洪方法,提高土地和洪水的利用效率;二是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供给体系,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三是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较为完善的灌排水设施和较高的灌排水保证率。科学配置节水设施,建立起节水型社会;四是建立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五是实现水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和水资源优化调度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七是建立高素质的现代化的水利队伍,增强水行政主管、灌区专管机构能力建设;八是基本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2、四川灌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

2.1 四川省灌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至2011年,四川省已建成大型灌区9个,中型灌区274个,小型灌区26.4万余处,有效灌溉面积3900多万亩。都江堰等9个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368万亩,土地质量好、复种指数高,粮食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40%。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735万亩,水源可靠,水量充足,是四川盆地腹部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骨干水利设施。小型灌区量大、面广、分散,有效灌溉面积1803万亩,但灌溉保证率、灌溉面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

灌区建设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频发的旱涝自然灾害反映出四川灌区水利基础薄弱,保障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还很低。一是工程运行条件较差。建设标准低,工程病险较多,渠道的完好率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2%,水环境保障不力,灌区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状态脆弱。二是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两费”未能足额落实,维修养护经费仅落实50%;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人数的35%,特别是绝大部分小型灌区没有专管机构,管理手段落后。针对灌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四川省开展了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工作。

2.2 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

为加快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步伐,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四川省水利厅制定了《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标准(试行)》,将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3类,按17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包括:灌溉与排涝标准;节水灌溉标准;水量水质标准;城镇生活工业供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同时兼顾建设管理和工程运行的科学化程度等。

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框架如下:

2.3 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灌区水利现代化坚持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工程运行管理两个基本点,用现代的思想观念指导灌区水利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灌排保证率、灌溉水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重点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运行管理效能不高的问题。

四川省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构建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防洪安全;二是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确保供水安全;三是构建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环境安全;四是构建协调发展的运行管理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水的持续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全域灌溉、河渠环境综合治理,“清水”行动等,积极践行水利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依托都江堰灌区,进行灌区水利现代化综合试点,积累经验,为大规模推进水利现代化夯实基础。

3、四川灌区水利现代化探索实践

3.1 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背景

都江堰从兴建之始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创新和发展,它与社会的进步是相容共存的。近年来的岷江水资源日益短缺,与都江堰灌区用水需求日益加大的矛盾渐显,水资源粗放式调配面临发展瓶颈。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高效能供水服务是维持灌区稳定的必要条件。

2001年8月,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都江堰灌区视察时,就明确要求“都江堰灌区改造要特别注意运用现代化技术,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调度一定要是最现代化的,要达到国际水平”。2007年底,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全省“三农”工作和农业产业化专题座谈会上指出 “要加快建设一批水利工程,不断创新用水管水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2008年初,刘奇葆书记在调研都江堰灌区建设情况时再次强调“都江堰灌区水利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服务于灌区现代化建设”。 2008年初,四川省决定开展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探索符合都江堰灌区情况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之路。

3.2 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主要工作

经对比分析,四川省水利厅选择了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交通通讯较发达,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较好,民众对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比较迫切的成都、德阳两市的彭州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等4个市(区)为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区。根据《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纲要》,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推进工作阶段目标是,在2009-2016年,全面建成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面积30万亩。4个示范区共涉及25个乡镇、21条干(分干)、支渠控制范围,估算总投资7.3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示范节水灌溉工程及管理设施、水质监测、信息化建设、城镇生活工业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措施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3 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实现途径

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纳入了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同时列入与水利部的合作共建备忘录,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在4个试点市(区)实行“一把手”行政负责,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创新建管机制,对《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规划》批复实施。各示范市(区)担负项目建设和资金筹措,强化了灌区建设的组织保障。以专项建设资金为引导,本级资金为主体,整合多部门建设项目。

3.4 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阶段成效

灌区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通过统筹规划、技术集成、集中打造、整体推进等措施,已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96亿元,实现节水灌溉面积 25.8万亩;新解决农村人口安全40余万人;建成了乡镇道路200余公里,示范区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一是农业节水。示范区灌溉保证率从平均74%提高到89%;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7提高到0.66;示范区农田灌溉时间大幅缩短。二是增产增收。通过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建立优质、高效种植基地,提高经济作物品质,促进增产、增收。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从1.26 kg/m3提高至1.7 kg/m3,经济作物产量也显著增加。示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5668元增加到目前的7845元,其中通过增产直接增收近800元。三是美化环境。通过配套措施建设,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示范区内村容整洁,基础条件完善,美化了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社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管理科学。通过改革,转变了灌区建设与管理理念,各项灌区管理制度得以健全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得以建立和发展,逐步建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现灌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4、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4.1 观念转变是首要

灌区水利现代化不仅指水工程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也包括水观念现代化和水管理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工程、设备改造。从一些发达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来看,搞好水利现代化,首先要从治水思路和观念的更新起步,要积极转变治水观念,充分认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4.2 落实资金是基础

目前水利正处于大规模投入建设时期,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投入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搭建融资平台,调动地方积极性。二是大力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各部门的各类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三是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个人捐助和农民投资等民间投资,用于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四是落实好各项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对信贷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4.3 明确任务是根本

工程建设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快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以及末级渠系配套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完善灌区量水设施,实行计量用水、计量收费面积占有效灌面的比例大幅提高。三是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建设和完善全灌区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灌区信息资源,全面提升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效能。

4.4 加强管理是保障

按照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强化依法监管,进一步加大各类项目建设的专项检查。二是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和工程管理制度。建立能力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管理队伍。足额落实公益性管理人员经费和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三是严格用水管理制度。强力推行合同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计量收费。四是提高人员管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