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谱写节水新篇章
——中心第九支部赴宁夏六盘山、青铜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灌溉水文化等系列调研活动
2013年7月15日-17日,中心韩振中总工程师带领第九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赴宁夏六盘山、青铜峡开展坚定理想信念、调研实际需求、灌溉水文化和倾听群众呼声等系列调研活动。
一、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今年是长征胜利77周年,根据中心党委的统一部署,第九支部赴宁夏六盘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伟人毛泽东一首气壮山河的词章《清平乐 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激励了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将台堡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壮观场面,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单家集作为毛主席率领红军驻扎和在回族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及组织成立第一个回族红色政权“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的地方,凝聚着红军和回族群众“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
全体党员在六盘山上重温了入党誓词,并参观了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广大党员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弘扬红军在长征途中形成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和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党员们表示,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就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告诫,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埋头苦干、顽强拼搏,把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责任、措施具体化,把每一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深里推、往细里做,以实干求实效,以实效论英雄。惟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重温入党誓词
二、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实际需求
调查研究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直接联系群众的有力抓手。为此,中心第九支部在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的同时,又赶赴宁夏利通区五里坡中型灌区、青铜峡大坝镇西贴渠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甘城子扬水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倾听用水户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基层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

调研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需求

调研玉米田间滴灌工程
当听到农民通过滴灌葡萄脱贫致富后,我们感到很欣慰,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研发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信心。协会负责人告诉我们,一方面,与以前大水漫灌方式相比较,采用滴灌方式后既节约了灌水量,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收入显著增加,农民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愿望很强烈;另一方面,协会因水费收入的减少出现运转困难,用水和管水间的这一矛盾,是转变农业灌溉方式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协会应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强与专业灌溉公司合作,提高协会的技术服务水平,在为用水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表示全力支持协会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三、汲取先贤智慧,助力水利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祥与发展与水密不可分,古今中外经济文化之兴衰,都与水利之兴息息相关。为汲取治水的经验,探求人水和谐的理念,第九支部赴宁夏水利博物馆和宁夏引黄灌区唐徕渠开展灌溉水文化调研活动。
在调研宁夏引黄灌区唐徕渠遗址时,当地人告诉我们,唐太宗“灵州会孟”后,突厥等少数民族内迁于灵州等地,出现民族相融、边防稳定的盛景。各地筑堤引水,垦荒开田,引黄灌溉得到较大发展,卫宁灌区成为新的灌溉开垦区,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造就了“兵食完富”、“水木万家”的“塞上江南”。

参观唐徕渠遗址
通过调研,《魏书》中记载的“十六字”灌溉制度: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产生于唐朝的水窖、第一部水法等等古人的治水兴水智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黄河文明的承载者之一,宁夏地区的发展历来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拉锯交融紧密相连。灿烂的河套文明、多元的移民文化、悠久的江南遗韵、神秘的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神奇。宁夏水利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自秦代以来,引黄古灌区总是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盛进衰退,逐步发展成为与都江堰灌区齐名的中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四、送技术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
当第九支部青年委员兼宣传委员张国华博士介绍了灌排中心最近研发出的喷灌新技术后,当地水利局的负责同志表示这项技术解决了他们目前面临的一项技术难题,希望能够在当地推广使用。经过初步协商,当地将专门划出地块进行示范应用,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

送技术到基层
此外,还将中心近年来出版的书籍和培训资料《倡导妇女公平参与改进灌溉服务水平》、《农村水源地保护中的社会性别》、《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结构体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控技术》、《地埋式自动伸缩喷滴灌设备》等捐赠给协会。

捐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