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甘肃省节水农业引发农村新变革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庄俊康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8/29    

我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并存的省份。农业是用水“大户”和耗水“大户”, 全省农业灌溉用水占各类用水总量的比重高达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以上。面对高耗水种植和生态危机,一场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在河西展开了。

用水大户

7月中旬,记者来到永昌县城关镇金川东村看到,这里的胡萝卜已经进入采挖上市时间。“这是我们采用小拱棚加垄膜沟灌技术种植的胡萝卜。”在村委会旁边的十几座小拱棚里,村支书路世明指着即将采挖的胡萝卜说,这样种植不仅节水,而且产量也高。

永昌县耕地面积80多万亩,主要依赖皇城、金川峡等三座水库,每年作物种植面积不是农民说了算,而是水库蓄水量说了算。每年近10万亩耕地无水浇灌。

永昌素有“中国啤酒大麦种植第一县”之称,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到了30多万亩。路世明说,以前种植都是大水漫灌,一年浇七八次水,亩用水800方以上,很耗水。

让河西人引以为豪的“吨粮田”就是小麦套种玉米,一亩地相当于两亩地来种植,但这样的种植模式却是以高耗水为代价生产粮食的,一亩地一年要浇十次水,亩耗水接近1000立方米。调查显示,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约1068万亩,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70%以上,河西的农业用水量占当地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大部分农田以大水漫灌为主。

“我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并存的省份。”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介绍说,农业是用水“大户”和耗水“大户”, 全省农业灌溉用水占各类用水总量的比重高达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全省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39立方米,高于全国492立方米的水平。根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未来十多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节水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转型之路

面对高耗水种植和河西生态危机,一场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在河西展开了。

盛夏时节,正是河西制种玉米抽雄、啤酒大麦成熟期。记者来到了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最早推广的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2005年,农业部膜下滴灌项目示范点选在了这里。

“滴上几滴眼泪就能把庄稼种好?”村民们一听要用滴灌来浇地,一片反对声。陈寨村六社社长陈汉林顶着压力带领大家挖沟埋滴灌带。有些村民索性撂挑子,地也不种了。陈汉林动员党员干部采取流转的形式将农民不愿种的800亩地租了回来,这才完成了2000亩的推广任务。一年实验下来,每亩地用水由原来的680方下降到了400方,化肥用量由原来的100公斤下降到50公斤,玉米制种亩增产近100公斤,番茄产量由6吨提高到12吨,平均亩产8吨。目前,这个村子膜下滴灌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制种玉米平均产量830公斤,产值2500多元,较大田玉米增产80公斤,增收200多元;同时,采用这一技术亩节肥100元、节电8元、省工200元,农民收入增加500元。

省农业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近年来我省推广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对于地面灌溉一般亩节水200立方米以上,节水率接近50%,节肥、节药率达20%,增收效果显著。目前,甘肃已经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累计达到130万亩。

我省还“移植”中东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探索出了垄膜沟灌技术,在河西大力推广。采用垄膜沟灌技术种玉米,保湿、保温、保墒,1亩地只浇三四次水,大约用水300方左右,节水近500方。从2010年开始,甘肃启动了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3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68万亩,节水14亿立方米。今年,全省主要灌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900万亩,2014年起每年推广1000万亩。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自从有了膜下滴灌技术,把劳动力从地里解放了出来。”陈汉林介绍,以前一个农民平均管理十亩耕地,如今陈寨村六社3000多亩制种玉米,社里统一雇了六个人进行田间日常管理,农民只管种和收,剩余的时间外出打工。村里一个单身有100亩土地,去年玉米制种收入20多万元,自己不但在张掖市购买了商品房,还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节水技术的推广,也推动了河西土地流转。在山丹县位奇镇十里铺村马铃薯种植基地里,山丹县旭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鹏介绍说:“节水农业不仅节省投入成本,也减少了劳动力,从而推动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这家合作社流转耕地1.2万亩,进行马铃薯、啤酒大麦等经济作物种植,按照当地人均两亩多耕地算,合作社将5000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在十里铺村,有户村民将36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年租金近2万元,两口子在建筑工地打工,年收入6万元,父母就地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3万元,这个家庭合计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年轻人外出打工,父母就地打工,年收入十万元左右的家庭现在比比皆是。康国玺认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只有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调查显示,山丹县今年土地流转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6.7%,涉及农户21261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6%。流转规模经营户855个,催生“家庭农场”440多个。种植作物由原来单一的马铃薯、油菜向油葵、制种、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高效作物发展。

山丹县农技中心党支部书记张虎认为,土地流转让农民由土地经营者变身为土地“工人”,身份变了,劳动方式也变了,由此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多的新农民投身到各个生产专业协会,形成了统一管理、销售的发展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