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灌排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八:引黄灌区——天下黄河富宁夏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韩振中 谢崇宝 汤博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9/4    

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黄河东出黑山峡,流经卫宁平原,入青铜峡后纵贯银川平原,从石嘴山出宁夏境,流程397千米,滋润着被誉为当代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的宁夏引黄灌区近700万亩沃土良田。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历代先民在这里凿渠引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沟渠纵横,沃野千里,形成了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引黄灌区。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东有秦汉泽苍生

灿烂的河套文明、多元的移民文化、悠久的江南遗韵、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神奇。

陕西著名作家柳青曾有诗云:滔滔黄河涌青铜,滋润两岸西与东,西有贺兰仟佰地,东有秦汉泽苍生,宁夏平原富庶地,稻黍千重听蛙声,疑是江南落塞上,举目方知浊浪中。这描写的便是宁夏引黄灌区秦汉渠两岸的美景。

早在秦始皇“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时,大将蒙恬便凿渠引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把大片牧场开垦为农田。至两汉时,宁夏平原更大规模地兴水垦田,建成了大量灌溉渠道,形成了今天秦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大干渠的雏形,使得宁夏银川平原成为与四川都江堰、冀豫引漳十二渠、山西郑国渠其名的四大古灌区。

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著名诗人卢纶有诗云“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便是对秦渠的一个生动写照。秦自战国后期起,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在此兴建水利,开发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秦人在此凿渠的传说广为流传。

到汉朝时期,宁夏平原的地位更为重要。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政策,先后将100多万内地居民,迁徙到西北边郡,因此两汉时宁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扩大了。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这条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说:“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条河沟指的便是汉渠。在河西,东汉时凿了两条很长的灌渠,一条叫汉延渠,在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凿。相传它是在原来北地西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另一条由徐自为主持穿凿,在汉延渠西面,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因为徐自为官居光禄勋,所以人们又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

北魏统一北方后,刁雍修复旧渠,新开渠道,至隋唐两代,国盛民勤,疏浚古渠,贯通宁夏南北,初步形成了沟渠纵横连接的灌排系统,耕垦土地大幅度增加,物阜民丰,在此期间,汉代旧渠得到全面整修,并有新建扩建,有名者计有汉渠、七级、光禄、尚书、御史、薄骨律、胡渠、百家、特进等渠。

风雨千秋唐徕渠

唐武年间,宁夏平原修建了唐徕渠。唐徕渠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万亩,居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唐徕渠的修建以及怀远县城(今银川)由黄河河西阶地前缘向阶地中央唐徕渠畔的转移,标志着灌区向地势低洼、湖沼密布、原有盐化土壤的平原中部发展,这些表明唐代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名将郭元振在河西屯田,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玄宗时,他在灵州驻屯,自推广种稻。自那时起,银川平原部分湖沼在人为干预下加速湮废而渐成水田。随着稻田扩大,引水量增加,灌溉余水又可能在其下游洼地汇聚成一些新的湖沼。

唐末五代,西夏占据宁夏平原,在朝廷设立专管水利的机构,确立了“十六字”灌溉制度“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有效保障了农田灌溉秩序。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 多次派副河渠使郭守敬前往西夏,视察水利。在西夏,郭守敬多次深入各地视察旧河道,走访当地百姓,在掌握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因旧谋新”、“更立闸堰”既快又省的治水方案。同时郭守敬亲率民工,在西夏广大民众的热情支持下,开挖、疏浚原有渠道,修堤建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复了唐徕渠和汉延渠,以及正渠十条、大小支渠六十八条。役不踰时,而渠皆通利。数万顷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渠水四达,稻菽丰收,使西夏再现了“塞北江南”的景象。西夏人民为了感激郭守敬,在唐来渠首建立“郭氏生祠”一座,并立碑以纪其事。在西夏治水期间,郭守敬还曾挽舟溯流而上,探寻黄河河源,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科学考察为目的,探查黄河源头的伟大壮举。

明清时期,宁夏设河渠提举司,专掌水利,灌区水利建设规模宏大,春浚秋疏,旧有渠道逐步恢复昔日风貌,更有卫宁灌区的“羚羊”三渠及河西灌区各大新渠建成,使得平原灌溉面积大规模扩展,特别是清初康熙、雍正两朝,新建了大清、惠农、昌润等渠,灌溉面积一举增至240万亩,在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两渠之间则为湖洼地带,由西向东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种湖沼是随着灌区开发而出现的次生湖,自汉唐开始,至清初以后达到高峰,可称之为渠间洼地湖。清代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今银川)附近即有长湖、月湖等有名的较大湖泊48个,河东河西均有七十二连湖之说。“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据称,“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两堡间者最大,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

坚定不移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之路

灌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气候异常,水资源供给量减少,缺水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随着全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紧缺现象日趋突出,同时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水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灌区的古渠在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下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让这些古渠持续,长久的在灌区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个农田水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通过青铜峡、沙坡头和固海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将节水农业措施与水利工程结合,在生态与环境用水增加、工业用水增长和灌溉面积扩大、黄河可供水量减少的情况下,保障了农业的正常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保障了新增耕地及硒砂瓜、枸杞、酿酒葡萄、设施农业等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来,灌区从片面强调灌溉用水的开发,转为开发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强化管理并重;从一味追求扩大灌溉面积,转为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从粗放用水,逐步转为合理灌溉、科学用水。灌区大力实施渠道防渗、小畦灌溉、水稻控制灌溉等节水措施,推行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灌区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调动了农民节水积极性,推动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承包、租赁等管理体制改革。灌区用水观念的更新,用水习惯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增加。2012年,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7.3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14.9%,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节水农业的发展又有力支撑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满足了设施农业、露地蔬菜、经济林等对灌溉的需求。节水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用水比重下降,灌区引黄河水量逐年下降,从1999的87.83亿立方米减少到2007年的65.8亿立方米,节水幅度达25.1%,为保证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工业用水创造了条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和改善提高了现有耕地的产出率,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条件,为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随着国家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节水项目的实施,各种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灌区得到广泛应用,为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取得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作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决策,并把建设节水型灌区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题和重点,引黄灌区以农业节水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逐步改变落后用水结构和用水方式,向现代节水型灌区阔步迈进。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