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0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资料共享 > 农水文化 > 正文
湖北省汉江襄阳老龙堤的前世今生
  湖北省襄阳市水利局     谭天福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9/12    

汉江又称汉水,古也称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是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河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水,发祥于汉中。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水、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丽色彩与中原文化尤其是汉水文化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汉水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襄阳,是汉江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是充满魅力的“东方莱茵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江与襄阳,在悠悠万世的中华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史上相得益彰。从人类文明角度看,襄阳无疑汉江文化所孕育的一座重镇、一枝奇葩。在襄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先后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诸葛亮文化、古隆中文化、城池文化、岘山文化、老龙堤文化••••••这些灿若星河的文化传承,说到底是汉江文化的产物和支流。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遗存,且不说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和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隐居地――水镜庄,也不说亚洲最宽的襄阳护城河和有“华夏第一城池”美誉的襄阳古城,更不提巍峨壮观的昭明台和百龙飞舞的襄阳王府绿影壁,单说至今依然拱卫襄阳安全的大型水利工程――老龙堤。

一、老龙堤的“前世渊源”

老龙堤位于襄阳古城西,汉水右岸,西起万山东麓,东至襄阳夫人城下,古号称“十里长堤”。遥望老龙堤,逶迤蜿蜒,仿佛一苍龙横亘汉江与襄阳城之间,忠诚地守护着襄阳古城;俯瞰老龙堤,犹似矫龙戏汉水,闪展腾挪,与现今跨越式发展的襄阳相得益彰;近观老龙堤,岸绿水清,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老龙堤历史悠久,始建于哪朝哪代,至今已无从考证。最早的说法,是大禹当年治水的时候帮助修筑的,这样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襄阳府堤考略》:“考襄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这是有史可考证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襄阳老龙堤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距今也有3600多年。

“老龙堤”命字的由来,在襄阳民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版本一,清末襄阳名士、翰林院编修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中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是老龙传授人们筑堤之法,因此命名“老龙堤”。

版本二,传说在几千年以前,汉江襄阳段经常泛滥成灾,当地百姓民不聊生。为了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日夜堆土筑堤,可就是屡堆屡垮,屡垮屡堆,就是筑造不起来河堤。一天,一个过路的道人目睹此情此景,摇头不以为然,遂解开腰上盘系的草绳,踏着祥云,把绳索一端拴在万山半腰处,一端钉在夫人城墙上,指挥百姓沿草绳垒土筑堤,河堤终于修筑起来了,桀骜不驯的洪水变得温顺了。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的草绳其实是一条老龙,“老龙堤”由此得名。

版本三,相传汉江襄阳段年复一年遭受洪涝灾害,修好的河堤,又被洪水冲垮了,房倒屋塌,水逼人退。玉皇大帝巡视时看到襄江沿岸一片狼藉,人们奔走号哭,急派镇河神来襄阳察看大堤。镇河神化作一白胡子老头,把手中的龙头拐棍往地下一掷,那拐棍立马变成了一条老龙。白胡子老头从乾坤袋中拿出一枚铁钉,化成一根铁桩,将龙头钉在襄阳夫人城脚下;他又铜锁把龙尾拴在万山半腰处,然后让全城的老百姓往龙身上堆土,不一会儿河堤修好了。人们镇住大堤下的老龙,就在龙尾巴万山半腰处修了座保堤寺,在堤中间盖了座老龙庙。从此以后,河堤再也没有垮过,人们就叫它“老龙堤”。

千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不断修缮加固,老龙堤才得以像磐石一直护卫着襄阳古城,抗御肆意暴虐的洪水,与襄阳古城墙一起构筑了“铁打的襄阳”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清朝乾隆年间襄阳知府陈锷修纂《襄阳府志》载:“三国时期胡烈为襄阳太守,筑堤以抗洪,是为堤所自始。”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老龙堤原为土堤,抗洪能力很低,守襄阳的官员莫不以堤为要务。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巡道陈绍儒、守道雷贺作东西两堤,西堤就是老龙堤,襄阳夫人城以东是东堤。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巡道徐学漠增筑老龙堤。据《襄阳府志》记载,“迨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堤又大决,坏城郭。巡道杨一魁乃建议自万山下起,东至长门,合筑长堤,甃以石,高凡三丈,厚五丈,仍名曰老龙堤。檄知府万振孙、通判张拱极董修。计甃石共长十里三分。自是,汉水与檀溪如为堤隔,不复相通矣。”又通过巡道杨一魁历时四年的修复,这样“襄阳遂永无水患”。

到了清代,老龙堤得以更大规模整修加固。据乾隆《襄阳府志》卷十五“水利”条记载:“本朝命分守安襄郧道(省和府州之间的地方机构,驻襄阳)兼理水利,督同知岁一查修。本堤自万山起,至旧旺嘴、孔家埠口、宋家嘴、卧铁牛、碎石嘴、老龙庙、岘洼池、普陀庵、站铁牛、头工嘴、龙窝、二工嘴、大沙窝、禹王庙、观音堂、黑龙庙、牌路巷、丁家嘴、长坡埠口、象鼻嘴、大马头、铁桩、大北门、寡妇堤、二花楼,至长门外水角门、杨泗庙,计甃(意“砌,垒”)石堤一千八百五十四丈,长十里三分。“光绪《襄阳府志》“老龙堤图”也有类似的文字:“堤自万山起,至闸口杨泗庙止,通计四十号。每号五十丈,合堤二千丈有零。为里十里三分,俱官堤而无民堤。”

现砌筑于汉江三桥桥头东80米处垂柳树林东北角浆砌块石的第二级台阶之中的功德碑,依然清晰地记录下了具体情况:碑右竖书两行为“钦命二品衔花翎暑理安襄郧荆兵备道刘印保林督修,钦命三品衔花翎在任候选即用道调暑襄樊监捕水利清军府鞠印成霈承修”,中书“自陆号起至东叁拾丈止”,左书“光绪叁拾贰年丙子正月工竣建立”。以此可以认定,两碑系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丙子正月维修老龙堤工竣时一并刻石而立。此功德碑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维修老龙堤的浩大工程系由刘保林“督修”,鞠成霈“承修”,并载明功德碑立于“陆号”和“第柒号卧铁牛”标志碑之间,以定位碑址,知晓后人。刘保林是钦命二品衔,鞠成霈是钦命三品衔,可见当时清朝中央政府对维修老龙堤工程是何等的重视!

清朝襄阳地方官员对修复老龙堤也是尽心尽力的啊!据乾隆《襄阳府志》卷三十三《艺文》“本朝”条收录的时任襄阳知府尹会一撰写的《重修老龙堤记》:“襄郡凭临汉水,护城有老龙堤。起自万山至长门,延袤十里许,皆垒石为之,由来旧矣。雍正五年秋,余由铨曹出守兹土,见堤石间有倾圮,即思为未雨之防。赴会城,初谒观察赵公,亦嘱兹堤为急务。适余署篆荆南,未暇修理。明年夏五月,汉水暴溢,凡救王嘴、普陀庵、头工嘴、上湾、中工、龙窝,二工嘴等处,堤石尽付波臣。幸赖神庥,未至冲决耳。八月,余自荆回襄,亲诣堤所,查验应修之处,倍于报数。深虑工费浩繁,度支无措,遂详请先动岁修银,抢修救王嘴等七处险工。脚深丈余,阔逾八尺,依往例照粮,役夫、工料不敷,则府属工捐按工给直,毫厘必晰。奖劳所及,踊跃倍切。兴工于去冬十月,告成于本年三月。其前报缓修之所,亦皆次第缮补。独是余以簿书之烦兼慑戎厅,虽不能如苏子之坐卧堤上,躬亲荷插,然戴星出入,不敢言劳。迄今事竣,或亦可告无罪于守土之责也。夫襄郡褊小,不堪屡劳,念切民莫亟保障哉!修筑宜豫,立根宜深,植脚宜宽,砌石宜密,知斯数者,可以有备而无患矣。至于冒销公帑,滥用民力,此不肖之为,不足道也,敢以告后之从事者。是役也,承修者襄阳县令徐宗奭也,协修者襄阳县典史王嘉祐暨府仓大使金廷鉽也。夙夜维勤,共勷厥事,余幸于同心焉。是为《记》。”我们能从修堤之事看到一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修筑宜豫,立根宜深,植脚宜宽,砌石宜密”,道出了筑堤修堤之要诀,照此施工维修,定可防患于未然。虽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坐卧堤上”,但运筹谋划这样一件工程浩大繁琐费用巨大的堤防维修之事依然劳心费神,庆幸的是工程承修者以及协助维修者都一样的尽心尽力勤政共事,系百姓安危于心间,终致“工讫而民不扰”。

二、老龙堤的“千古佳话”

襄阳老龙堤是历代文人墨客唱合之地,并以大堤为题材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在南朝时期就有咏赞襄阳老龙堤的诗句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箸作的女文学家鲍令晖的《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堤上行》曰:“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春堤、酒舍、旗亭、楼台、大艑,展示了当年襄阳老龙堤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大堤古时的气势与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许多诗人吟咏过老龙堤,留下精妙的佳句,可与杭州西湖争辉。襄阳离诗仙李白老家安陆并不远,生性浪漫的大诗人自然对风景优美、繁华兴盛的襄阳情有独钟,曾多次到襄阳,写下了《襄阳歌》、《襄阳曲》等十数首诗歌。“汉江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这是他描写襄阳老龙堤的《大堤曲》,阳春三月,汉江之畔,花团锦簇,怎么不让人魂牵梦绕!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这是襄阳本土名士、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大堤行寄万七》,描写了当时襄阳老龙堤的繁华热闹,老龙堤上下,到处车马来往,踏青游人如织,拥堵厉害,可见当年襄阳的经济和交通是何等的发达!“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可以看出当时襄阳老龙堤的繁荣景象,堤上是楼房林立,一片繁华;江上是帆樯如林,渡船如梭。

自古襄阳多才女,子兰就是其中之一。她的《襄阳曲》:“为忆南游人,移家大堤住。千帆万帆来,尽过门前去。”诗中老龙堤下,千舟万帆,往来如织,从中可见当年襄阳的经济和交通一定很发达!

不仅仅是李白、孟浩然,还有很多唐代诗人咏歌襄阳老龙堤。“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诗人胡曾在《咏史诗●檀溪》记录了襄阳贵族春日出城,游历襄阳美景的场面。

诗人杨巨源的《襄阳乐》:“闲随少年去,试上大堤游。画角栖乌起,清弦过客愁。碑沉楚山石,珠彻汉江秋。处处风情好,卢家更上楼。”和张祜作《相和歌辞●襄阳乐》:“大堤花月夜,长江春水流。东风正上信,春夜特来游。”这两首诗都从老龙堤这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襄阳物资充沛,丰庶繁荣,使襄阳这座唐代重镇俨然呈现出一派风花雪月的“艳都”气象。

以襄阳老龙堤为题材的“大堤曲”原本为南朝襄阳乐府民歌,后经历代诗人采纳吟唱,终成为唐诗中独树一帜的诗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为裴使君赋拟岘台》:“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锺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登临岘山,目睹盘旋屈曲的襄阳老龙堤,潺潺清澈的汉江水,感念羊祜的仁德,先生景仰感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老龙堤“今生贡献”

老龙堤,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防洪作用,是襄阳古城重要的防洪屏障。

1935年7月遭受了自明万历十年(1582年)以来的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7月7日汉江襄阳段水位最高达71.71米,汉江襄阳洪峰流量达53000 立方米/秒,导致老龙堤2处决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老龙堤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高培厚,使堤顶达到73--74米,堤顶宽度达到6--8米,1964年10月的一次洪峰,汉江襄阳段水位最高达虽达到69.92米,但是老龙堤安然无恙。

2003年6月16日开工建设、历时5年全部完成的襄阳城市防洪工程,对汉江右岸万山-夫人城老龙堤段全面进行了堤防整险加固,全线堤防实施抛石护脚、堤身加高培厚处理,配套建设堤防明口、水位观测、堤身沉降观测、堤身浸润线观测等管护设施,高标准修筑了防汛公路。城市防洪工程老龙堤段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襄阳市区汉江老龙堤段部分堤防崩岸严重、堤顶高程不够、险工险段多隐患的问题,将襄阳城区汉江干堤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城区防洪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建成后的襄阳城市防洪工程老龙堤段,2011年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受上游来水增大的影响,2011年9月不断加大下泄流量,最大出库总泄量达到13100立方米每秒,汉江襄阳站9月15日15时最高水位达66.34米,超设防水位0.84米。自9月14日以来,汉江堤防受高水位浸泡达10天之久, 9月17日老龙堤段出现散浸险情和局部管涌群,险情地段长100米,宽10米,共有5处出水点,导致襄城区滨江路老龙堤段路面塌陷。经技术人员现场勘察,出险原因为汉江水位增高,水压增大造成渗透。险情发生后,襄阳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立即组织人员和大型机械赶赴现场进行处理,防汛应急队在散浸管涌区域铺设50厘米厚的砂石反滤层滤水反压,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据悉,这也是汉江襄阳老龙堤段堤防这几年首次出现的险情。

为了体现襄阳老龙堤文化,城市防洪工程在老龙堤段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了诸多文化元素,做到防洪工程与城市的美化、净化、绿化有机结合,建成的防洪工程已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人民休闲、观光、锻炼的好去处。在老龙堤内侧堤岸绿化上,运用朦胧幻化技法,设计一条条富有韵律、动感十足的长龙;从历代题咏老龙堤诗歌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制作成石刻景观,美化老龙堤,彰显和提升老龙堤的文化魅力;选取老龙庙屋檐的造型,通过抽象整合运用到植物造景,使老龙堤周围环境与古建筑完美地融会到一起;重修老龙堤铁佛寺码头,展示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区位优势。

襄阳老龙堤建设与“四个襄阳”建设息息相关,打造绿色大堤、文化大堤,使老龙堤建设与襄阳的文化繁荣、旅游发展相结合,与市民的幸福指数提升相结合,使襄阳大堤这一水利工程在襄阳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老龙堤不但是襄阳人民重要的休闲和健身场所,更是绿色襄阳的森林长廊,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之地。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正是:

襄阳龙堤,历史悠长。美丽传说,跃然纸上。

翠绿堤岸,绵延相望。似尾巨龙,盘亘汉江。

坚若磐石,固若金汤。抗洪拒浪,襄阳屏障。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