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是近年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频繁出现的热词,八桂人民对此进行了有声有色的实践,创新了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土地流转”政策得到丰富和完善,扩展到“农村产权流转”新范畴。
在广西,“修水利,整合地,再分地”的过程,被通俗地称为“新土改”。作为“农村产权”之基的土地,是怎样在“小农水”推动下流转起来的?这对于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土地流转,探索宅基地、房屋、林木、池塘、农用设施等农村产权、物权的流转等方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抓阄”重新分地 “富川”富了起来
“富川不富”,进入本世纪之前,这句谚语道破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尴尬。
上世纪末,科技人员发现,这个山区县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别适宜大规模种植脐橙。拥有连片土地和灌溉条件的国有立新农场率先引种,取得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
2009年,富川被列入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范围。当地政府随即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平台,整合农田水利项目区农发、土地整理、水库移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2亿多元,带动社会投入项目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9.5亿元。连片修渠、铺路、整地,把分属千家万户的土地“合”起来改造,使之“渠成网、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实现项目区水土资源条件相等,为群众公平置换土地创造了条件。
当初“肥瘦搭配”给这家那户,导致东一块西一块的土地,重新合并在一起后,怎样再公平地分配回去?“抓阄”(抽签)!办法虽然“古老”,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公平难题。
富川人在“小块变大块”的土地上规模化种植脐橙,脐橙种植很快发展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截至今年10月,全县流转土地40万亩,种植水果42万多亩,其中脐橙27.5万亩。富川被评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富川,正在重振古代“富丽之川”雄风。
记者点评: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富川农民“小块并大块”后重新分地,其实就是“以地易地”的产权置换。古老而简便的“抓阄”,很好地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有效维护了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了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富川的实践表明,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而集中连片修水利,正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动力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