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19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市县交流 > 正文
安徽南陵县探索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 变政府包揽为农民做主
来源:《农民日报》(2013年12月10日02版)
  杨丹丹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12/10    

2013年11月下旬,记者来到全国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安徽省南陵县工山镇万安村中干渠探访。站在新修的渠道上远望,成片的粳稻颗粒饱满、正待收割。种粮大户张定亮感慨道:“今年夏天恰逢多年不遇的大旱,要不是因为有了这条渠,我们哪能获得如今的丰收呢?”

中干渠综合治理工程是南陵县试点的第一个由农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小农水工程。

农民做主重修“当家渠”

村民袁金龙介绍说,该渠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灌溉面积1983亩,供应21个村民组农业用水,是万安村的“当家渠”。80年代末,因年久失修、缺乏养护,中干渠逐渐淤塞,排灌功能日益衰退,杂草丛生、淤泥遍地。

“想修渠,没钱又没人。”万安村党总支书记李金球告诉记者,县里编报农田水利项目要根据上级计划的“大盘子”,基层没有自主权;而农村税费改革后,曾经对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巨大作用的义务工、积累工退出历史舞台,村民投工投劳数量大减;加上报批程序复杂,从申报到立项往往一等就是几年,村民对修渠渐渐不抱希望。

去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南陵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试点,探索“规划引领、集中投入、村民自建、民主管理、强化监管”的建管新机制。根据改革思路,农民能够自建的小农水项目不再实行招投标,而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民主推选,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获得相应报酬。

当年6月份,被列为首批试点村的万安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推选试点项目,并选举项目理事会。44位代表的一张张选票变成一笔一画的“正”字落在黑板上。最终,中干渠综合治理工程以绝对优势获选,在村民中颇有威望的袁金龙走马上任,当选项目理事会会长。7位理事会成员成了带领村民修渠的“工头”,“村两委”退到幕后,成了项目“监工”。在县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理事会将162.32万元的预算表送到村书记李金球的手上。

农民建设“村两委”监理

袁金龙介绍说,他们对原有的渠道清淤砌护,增设过水涵管,修筑了两座桥、三座节水闸。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由于精打细算,村民们将建设成本降低约38%。比如市场价400元一个立方的混凝土,村民按7包水泥、1400斤沙子、2100斤石子的“配方”自己做,一个立方节省116元,整个工程2340个立方就节省约27万元。此外,村民将清出的淤泥压实用来垫路,搅拌机的电从村里接、水从塘里提……通过类似的“就地取材”又“抠”出15万元。村民劳务费结算后一看,实际建设资金又省了9万多元。紧接着,村里通过“一事一议”,决定由村民筹资两万多元,两笔钱加在一起,增修了一条水泥路。

村民成为建设主体,“村两委”则退身为监督主体,监管过程向村民全程公开。由于项目资金直达到村,“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流程只认发票。

每张发票要有不少于三人的签字才能生效,上面还注明了比价单位和联系方式,以便核实。每一次采购都要先行公示,村民有权提出异议,并查看发票。

今年7月24日,中干渠项目顺利通过县相关部门的质量验收和资金审计,农民自建的小农水工程得到认可,总计47.37万元的劳务收入公示后,直接打进村民“一卡通”。

专人管护权责明确

建好了,还要用好管好。9月份,万安村再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专题讨论中干渠的管护问题。在同一块黑板上画“正”字,村民选出五位专职管护员,把管护责任定岗到人,当年在生产队干过水管员的叶长志正是其中一员。

李金球告诉记者,这次改革将原本模糊不清的小农水产权界定给村集体,把工程管理的自主权交到村上,小农水管护问题头一回提上了村民代表大会。上级财政每年拿出2.5万元用于试点项目中干渠的后期管护。

除中干渠外,万安村还有3条干渠和27口“当家塘”,连人工带物料,一年的管护费用要7万多元。下一步,村里打算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村集体拿一点,受益农户筹一点,补上5万元的缺口。

“四自”向农村公共设施延伸

去年以来,在南陵县工山、许镇等首批试点乡镇,“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农田水利建管新体制得到农民的欢迎。据南陵县发改委副主任朱林介绍,农民自建减少了招投标流程,免除了建设税费,不仅节约建设资金,还缩短了项目工期,让小农水项目更快更好发挥效益。不仅如此,“四自”新机制还唤起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投工投劳数量增加,有的还自愿捐款、无偿投劳、主动让地、不计青苗补偿,积极协商,化解工程建管中遇到的矛盾和纠纷。

南陵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德建介绍,2012年,南陵县共争取中央小农水专项和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580万元,并以此撬动县本级财政投入3527.49万元、镇村和农民投入3609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202万元,共实施了524处农田水利兴修项目。2013年,该县要求小农水项目开展建管体制改革试点比例不低于50%。

“我们正在尝试把这种模式向农民受益的其他公共建设项目延伸,以此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南陵县县长徐晓明介绍说,农田水利体制改革突出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农民群众“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农田水利项目,变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包揽”为村民“做主”。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科学制定规划,“一村一张图,一镇一张图,全县一张图”,加强总体设计,突出薄弱环节,强化工程配套,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综合利用水平。项目推选、申报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当年本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报县里批准后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上实行“群众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办”,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建设主体,负责组织施工、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和财务管理,对能够自建的项目,不再实行招投标,由理事会组织村民参与建设并获得相应报酬。工程建好后,产权界定为村集体所有,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将管护与受益群众挂钩,交由受益村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行管护,确保工程设施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建立健全工程运行和管护的长效机制。

 

南陵县获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试点

(来源:安徽省水利厅网站)

日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安徽省南陵县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试点的复函》(发改办农经〔2012〕953号),正式批准芜湖市南陵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试点工作,并将在政策和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该试点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投资体制改革试点,是该县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试点工作的开展,对探索推进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管体制改革,完善投资和建管机制,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