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市县交流 > 正文
甘肃武威市:抓农业高效节水重点 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来源:甘肃日报
  马顺龙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4/5/13    

2014年5月7日至8日,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在武威召开,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省抓农业高效节水重点、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5月7日,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先后到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清淤工程现场、大滩乡东大村红枣栽培示范园和上泉村日光温室建设点、红沙梁乡万亩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示范区、青土湖水面及自动观测井、防沙治沙示范区等地,对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红崖山水库是民勤县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也是民勤人民的生命工程,水库的清淤扩容和堤坝加高是关系民勤农业灌溉和生态治理的大事。在清淤工程现场,欧阳坚详细了解了水库清淤扩容及周边绿化情况。他指出,要高度重视水库的建设,用足用活用好项目资金和政策,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清淤力度,更好地发挥调蓄功能。要严把工程质量关,狠抓工程安全,为民勤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民勤县大滩乡东大村红枣栽培示范园是我市发展节水农业的典范之一。欧阳坚来到园区田间地头,认真查看了园区节水灌溉设施的使用情况。园区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内全部实行小管出流节水技术,每亩地用水量只有200立方米左右,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欧阳坚高兴地说,武威现代农业的发展,节水是关键,高效节水农业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武威市发展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成效显著,在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武威走出了一条很好的高效节水路子,探索出了符合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在更广泛的地区推广和应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发展步伐,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切实解决好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民勤县红沙梁乡万亩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示范区,紧紧围绕节水增收目标,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推动节水高效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建立了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节水增收目标相配套的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欧阳坚说,高效节约利用水资源,必须调整农业结构,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广泛宣传节水高新技术,采用高新技术和节水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普及科学节水知识,树立科学节水意识,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好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走好发展节水农业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副省长王玺玉在全省农业高效节水现场会上说,通过观摩武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参观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总体上看,武威的做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敢于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出路,向水要效益。武威市农业节水工作,以用水总量控制的硬约束倒逼农业节水,以水价改革的正向激励促进农业节水,水权明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确权到户、配水到地、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值得全省借鉴推广。

5月8日,欧阳坚在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强调指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节水是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唯一的、根本的出路,首要的是做好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因地制宜提高林业、畜牧业、饲草业比重,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从结构上减少农业用水;大力推广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生产方式,广泛推广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大力推广管灌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改变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推进间作套种、复种、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及推广应用,在减少用水的同时,增加土地产出效益。

近四年来,武威市就是这样做的。借助国家支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生态屏障建设和扶贫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武威市以农业高效节水为重点,全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和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13年与2009年相比,全市农业用水量由14.9亿立方米减少到10.8亿立方米,近4年农业累计节水12.2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由18.4亿立方米减少到14.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7.2亿立方米削减到4.8亿立方米,特别是民勤地下水开采量由2.3亿立方米削减到1.2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年开采量持续控制在8900万立方米以内。国家水文青土湖观测点地下水位由2009年的3.9米上升到当前的3.3米,升高0.6米。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连年完成任务,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最大时达到15平方公里。流域中下游地下水位处于动态平衡,长期存在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急剧恶化态势得到遏制,局部持续好转。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952立方米降低到372立方米。地区生产总值由192.8亿元增加到381.2亿元,年均增长13.7%;公共财政收入由4.8亿元增加到18.4亿元,年均增长41.8%;农业增加值由53.5亿元增加到89.2亿元,年均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2元增加到6963元,走出了一条节水高效、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的新路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武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武威是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发展基础薄弱。水资源人均量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3,耕地亩均量仅为全省的1/3、全国的1/9。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荒漠和沙漠化面积占66%,风沙线长654公里。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2010年初,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走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科学统筹的路子,保护生态是前提,是利国的大事;发展生产是核心,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结构,解决 ‘结构性缺水’”。这个论断是符合武威实际的,是科学的。

武威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在耕地持续压减、水资源长期短缺的条件下,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功夫。为此,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实施“2211”工程——即力争实现户均2亩棚、户均2亩经济林、人均1亩高效大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近四年来,武威市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累计发放妇女小额、双联、双业惠农贷款163.5亿元,户均4.5万元,农户覆盖面达到60%以上,支持设施农牧业建设,面积由2009年的14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59.5万亩。特色林果面积由13.3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88.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0%以上来自主体生产模式。设施农业延伸了农业生产期,节地、节水、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强,今年全市将新建17万亩,总量达到70万亩以上,户均2亩。民勤县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亩用水量分别为300、275、315立方米,仅为小麦的57%、52%、60%,亩均纯收入为3454元、4398元、4500元,分别为小麦的11.7倍、14.9倍、15.3倍,单方水效益分别为11.5元、16.2元、14.3元,远高于小麦的2.5元。

初夏的武威大地,阳光灿烂、绿意盎然。行走在纵横相通、平坦宽敞的路网中,两旁波光粼粼的日光温室、整齐划一的养殖小区、随风摇曳的特色林果、高效节水的滴灌设施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跃入眼帘,浓重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气息,不时让参加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的代表们驻足。

凉州区清源灌区葡萄大田滴灌示范区内全部种植了酿酒葡萄,示范区实施大田滴灌系统38套,配套面积8005亩。实施滴灌后,亩均能节水160立方米,每亩年节省劳动工日2到3个。在示范区的首部管理房,点击房内触摸屏或发送手机短信,即可开启或关闭田间电磁阀,执行灌溉计划,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灌溉。了解情况后,参会代表们纷纷拿起相机拍照,称赞这套设备小巧精致,自动化程度高,值得借鉴学习。

在凉州区羊下坝镇五沟村日光温室滴灌节水示范点,一座座大棚内生机盎然。示范点已建成日光温室542座,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作物。日光温室均安装了滴灌设施,滴灌西红柿与常规灌溉大田露地种植西红柿相比,亩均节水140立方米左右,单方水效益53元。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参会代表们很是兴奋:“1亩日光温室年均产值达4万元,这是传统农业收入的几十倍,是传统农业绝对比不上的。武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真正实现了节水增收。”示范点工作人员介绍,该示范点还把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系统与配套的农业气象监测站、水肥一体化系统、温室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和远程视频诊断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了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降温,提高了管理水平,节水增收效果明显。

“武威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提高了单方水产出效益,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助农增收的发展之路。”5月7日,在观摩了武威市部分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示范点后,参会代表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

武威市把高效节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推进。面对武威水资源短缺、供需水矛盾突出的实际,吸取以往水资源过度利用、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急剧恶化的教训,统筹考量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科学配置水、土资源和人口布局,调整治水用水思路,提出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以节流为主,通过实施人工增雨、争取加大景电调水、科学利用重点治理规划区外地下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节水措施与骨干工程建设并重,坚持“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优化用水结构,积极探索水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市农业、工业、生态、生活用水比例由2009年的80.9︰9.9︰5.7︰3.5调整为2013年的68︰15.4︰11.5︰5.1。

武威市不断调整优化结构,促进节水增效。调整传统产业和各产业内部结构,是投入少、见效快、最为直接的节水增收途径。围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建立新型工业结构,坚持节约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自给为目标,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关闭3318眼机井、压减66.3万亩农田灌溉面积、农业用水量减少27.4%后,实现了促增长、惠民生、保和谐。

武威市努力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27.7︰38.3︰34调整到2013年的23.4︰43.6︰33。工业增加值由48.7亿元增加到119.4亿元,年均增长18.3%,占GDP的比重达到31.3%,提高6.1个百分点。

武威市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压缩小麦、夏禾和高耗水作物,发展瓜菜药等高效节水作物,粮经作物比例由2009年的63.7︰36.3调整到2013年的54.2︰45.8。粮食面积由232.9万亩减少到198.9万亩,经济作物面积由132.7万亩增加到167.8万亩。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小麦由2009年的99.2万亩减少到31.3万亩,玉米由64.5万亩增加到97.6万亩,马铃薯由33.7万亩增加到47.1万亩。2013年,在凉州区、古浪县遭遇50年一遇大旱、上游河道来水减少32.6%的情况下,全市粮食单产由409公斤提高到518公斤,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60公斤、252公斤,总产由95.3万吨增加到103万吨,创历史新高。

武威市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实施了武威市水利改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等实施方案,及时修订武威市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武威市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的驱动作用,优先配置主体生产模式和高效节水灌溉用水,明晰区县、灌区、乡镇、村组协会水权,建立健全了水权分配、用水申请、取水计量、有偿使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取水许可。培育水市场,搭建水权交易平台,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和优化配置。

武威市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实施多样化的水价政策,激励节水,引导高效节水产业发展,建立了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水价机制。农业用水推行差别水价制度,设施农牧业等高效节水作物地表水优惠25%、地下水优惠50%,特色林果与生态用水优惠50%,小麦等低效益高耗水作物地表水加价25%、地下水加价50%。推行累进加价制度,农业、非居民、工业和特种行业用水按超定额30%以下、31%—50%、51%以上三种类型,分别按标准水价的150%、200%、300%收取水费。严控地下水过度开采,实行地下水用水成本与地表水同价制度。

同时,武威市强化工程节水措施,建成了一批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灌溉、专用输水渠道工程,普及以全膜垄作沟播、小畦灌、免耕免冬灌等为主的常规节水技术,积极发展以管灌、滴灌和喷灌等为主的高新节水技术,完善了节水工程技术体系。至2013年底,全市已发展设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35万亩,其中膜下滴灌48.32万亩、管灌29.39万亩、牧草喷灌2.64万亩。全市配套应用农业节水面积达到260万亩。

今年,正在实施的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规划武威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7万亩。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这是实现农业高效节水、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生态屏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我们将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坚持高起点规划、规模化发展、快速度推进,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把工程建设管理关、质量关和运营管护关。在管好用好国家和省上投资的同时,积极筹措落实好县区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