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利部安排,现将我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革进展情况
2012年7月,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纳入改革;2013年3月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同年9月,我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全省明确了8个县(市)作为省级改革试点(其中息烽、雷山两县水利部确定全国示范县),今年年初又将省级改革试点扩大为12个。
截至目前,全省9个市(州)均已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12个省级试点成立了专门的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其中,两个全国示范县已完成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复核公示工作,正在进行勘界确权、明晰产权和颁证工作,其余各县改革进展顺利。
二、主要做法
(一)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
为从政策和执行力上强化顶层设计,力求制度创新和改革推进两方面都取得突破,总结以往改革失败的原因、在大量调研和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重新起草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争取6月底由省人民政府出台实施。同时坚持改革由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一把手主抓,从省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均建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创新产权制度,突破改革瓶颈
我省提出小型水库和山塘产权改革,可将工程有形资产的所有权、水库、山塘水体(含水面)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权——即水权、工程占地的土地使用权,“三权”分开来明晰,工程所有权和水权通过拍卖方式明确其权属,土地探索流转、承包等方式明确其使用权;并颁予相关的产权证,力求在产权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
(三)制定奖惩办法,建立奖补机制
制定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与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安排挂钩的奖惩办法。一是对各县(市、区)的改革进行考核评价,工作开展好、改革有成效的,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给予倾斜;二是对改革工作推动不力、进度滞后的,实行约谈主要领导、采取通报和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予以调减和制约。三是坚持“先建后补、先改后补”的原则,以考核为基础,以奖代补,不改不补。
(四)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一是国家补助农民自建的小水池、小水窖等,其产权直接明确给受益户;二是抓大放小,国有小型水库,勘界确权后发给所有权证,公益性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实行物业化管理;三是分类明晰产权,对集体所有的小(2)型水库和山塘,通过拍卖工程所有产权、水权,落实土地使用权等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四是实行多元投资产权共有制,国家、集体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个人按股份投入的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产权共有,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受益者。五是产权改革带动基层水务体制改革,打破“一乡一站”,整合资源,建立片区水务中心站,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实行定额补助。
(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今年我省将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2个省级试点县改革,同时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改革专项工作经费;已出台文件要求各地落实地方水利建设基金30%用于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六)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督促指导。
各试点县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水利厅统一制定了改革宣传手册、宣传标语,统一设计了所有权证、使用权证、水权证“三证”,统一编号。
各级相关部门建立分片联系和部门负责的督导机制,加强督促和检查指导工作。省水利厅成立了分管副厅长为组长,相关处室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专门的改革督导工作组,轮流对12个省级试点(含两个全国示范县)进行蹲点督导。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水利、农业、农发、扶贫、烟草等多部门投入,投资主体多元,基础资料不全,情况复杂,原始产权难以界定,基础工作量大。
(二)小型水利工程占地性质不明,土地使用权不能跨村流转,对产权明晰和工程面向社会拍卖造成制度障碍。
(三)改革工作量大,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相当数量的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工程整理资金缺口较大。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认真消化此次培训内容,切实贯彻落实好水利部的各项要求,按时完成改革试点任务,以试点带动,全面启动改革全省改革,力争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我省的改革工作。
二是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制定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的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从项目资金给予贫困县(区)和改革积极的县市的支持,结合贵州水利“三大会战”、“小康水行计划”,力争改出特色、改出亮点、改出实效。
在水利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兄弟省市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省的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一些兄弟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我们将加倍努力,只争朝夕,勇于创新,力争提前完成改革任务,为贵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