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水利工作部署,坚持从安徽实际出发,以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为抓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农村水利发展。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在工程规划上,“接地气”绘蓝图,赢得群众真拥护
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思路,扎实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水利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管理缺失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去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皖政〔2013〕66号),决定在全省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即用5年时间,通过5项改革措施,在全省范围内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推进改造提升,使全省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80%以上。省水利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编发《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规划(2013~2017年)》,计划用5年时间,将全省8类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改造提升一遍,着力畅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使小型水利工程效益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一出台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广泛认可与拥护。随后,省水利厅又先后制定印发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计划,逐一明确各市县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扎实实施。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分别编制了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率先建立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制度,全省各农业县区均成立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确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地位,对各部门支农涉水项目和资金统一按照农田水利规划组织实施。
二、在工程投入上,“重奖补”促建设,使得群众真参与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大投入是保证。我省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财政奖补的杠杆作用,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项目资金带动、广泛吸纳社会与群众投资的农村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新机制。2013~2014年度,全省累计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投资106.7亿元,其中省市县财政资金40.9亿元、占完成投资的38%,整合涉水项目资金37.7亿元、占完成投资的35%,社会及群众自筹资金28.1亿元、占完成投资的26%。一是财政资金引导。尊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益属性,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水利建设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市县财政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及统筹政策。我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五年规划总投资450亿元,其中财政将安排资金160.5亿元,奖补额度、补助范围进一步提高和扩大。二是项目资金带动。在省级层面上,以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为平台,统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等7类支农涉水项目资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在县级层面上,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为平台,强化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作用,赋予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整合资金项目权力,由其协调整合涉水项目建设任务和财政奖补建设任务。三是吸纳社会与群众投资。针对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新形势,通过“项目带动、财政奖补、鼓励自建、先干后补”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参与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对于村集体自筹、农民筹资筹劳建设,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由财政资金给予补助,进一步激发市县和社会力量、农民群众改造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三、在工程管理上,“创新路”强管护,确保群众真受益
发挥农村水利效益,加强管理是关键。农村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省在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总要求,组织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针对各地不同工程类型,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组织。2013年全省共安排省级补助资金1765万元,培育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组织260个、合计管理服务农田面积340万亩,探索发展用水合作组织、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水利专管机构+管水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主管理、复合式社会管理服务组织(如沟渠管护员、乡村公路管护员和小区保洁员“三位一体”管理)等5种新型管护组织。通过典型引路,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专业化集中管理、政府购买服务、自建自管等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成立各类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组织1764个、管理受益农田面积1254万亩,全省65个县区成立水利专业灌溉合作组织157个、服务面积211万亩。
四、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明产权”定责任,取得群众真支持
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明确产权是核心。我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农村水利改革,激发农村水利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工程产权方面,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明确工程所有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按原产权归属和受益情况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对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探索按“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使用”或股份制的办法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在责任主体方面,在确认工程产权归属的前提下,探索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形式,试点“两证一书”制度,即确定产权主体,颁发工程所有权证;落实管护主体,颁发工程使用权证;明确各方责任,签订工程管护责任书。今年在全省确定定远、怀远、广德3个省级试点县,试行产权制度改革,发放“两证一书”,其余各县每县选择1~2个乡镇开展“两证一书”发放试点。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发放“两证一书”14814份,计划到明年3月底,试点县和试点乡镇完成“两证一书”发放任务。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在全省上下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普遍欢迎。省委、省政府自今年起将其列为全省重点民生工程统一实施、大力推进,省直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强化农村水利建设管理配套政策措施,努力把各项政策转化为工作思路、细化为工作方案、实化为工作措施。各地精心部署、迅速行动,全面掀起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热潮,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开局良好、成效明显。去冬今春,全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累计完成土石方量6.4亿立方米,实现全省新增蓄水能力3.9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3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74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0万亩。经过改造提升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和新成立的各类管护组织在今年防汛抗旱工作中大显身手,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发挥了重要的防汛抗旱减灾作用。特别是我省旱灾易发的沿淮淮北地区,在今年夏季连续多日晴热少雨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有效灌溉,和往年相比没有发生大的旱情,充分发挥了小型水利工程效益,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秋季农作物呈现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虽然安徽农村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农村水利改革刚破题、刚起步,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任务还很重,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此次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必将对我省农村水利改革发展起到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按照李国英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要求,认真学习吸收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细化各项措施不放松、抓好政策落实不懈怠,在推进机制上再完善、在任务落实上再发力、在管护创新上再提升,全面推进安徽农村水利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