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用水占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95%,节水关键在农业。截至2013年,自治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70万亩,占灌溉面积的35%,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开始进入“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阶段。
一、全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下,2013年自治区财政继续保证每年9亿元的高效节水补助资金规模,按照南、北、东疆不同地域和经济条件,落实500元/亩、400元/亩、300元/亩的不同补助标准,确保每年完成3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建设任务。
二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2013年设立了水利科技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节水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引进研发、灌溉试验等工作,两年共实施83个项目。开展了节能型低压压力补偿器、低压小流量灌水器、自吸式自动清洗网式过滤器、重力式地表水泥沙处理“大首部”工程设施等国产化节水设备产品研发和推广。在哈密市、沙雅县等开展了“痕量”“微润”节水灌溉技术实用性试验。
昌吉州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利用沼液站现有沼液通过两次池沉淀过滤,将沼液肥料通过智能化滴灌工程均匀配送至田间。变废为宝、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开创了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先河。
三是大力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了《自治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坚持科学设计、施工和管理,落实工程维护主体队伍;强化对用水合作组织和群众的培训指导,借助规模化节水示范项目予以示范和落实。
四是加快节水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各地一直在试验性的进行滴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全疆11个地州建设了约17万亩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针对已建系统管理不到位、部分用户沿袭传统地面灌溉、不按照设计参数和灌溉制度运行等问题,正在总结推广各地滴灌自动化控制管理的经验,带动全疆农业高效节水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节水和增产效益。
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水平
一是加快水价改革及水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对二轮承包地以外的耕地用水实行与基本农户用水差别化水价政策,昌吉州对二轮承包地以外的用水按照基本农户水价的2倍、博州按照基本农户水价3倍定价;昌吉州和哈密鄯善县开征资源水费,地表水每方分别按0.25元和0.64元征收。昌吉州在7个县市全面推进水权改革试点,成立了玛纳斯县包家店等7个水权交易中心,上半年包家店向工业交易水权20万方,交易水价0.462元/立方米是基本水价的6倍。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试点区域的农民已从改革中享受了红利,节水热情高涨。特别是结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利用水价和水权改革,加快建立倒逼机制,促进南疆高效节水建设滞后区域加快发展。
二是自治区人民政府难过了《新疆水资源平衡论证报告》。提出了退地减水方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成为首要任务。编制了《自治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及考核技术细则,将会进一步推进高效节水向纵深发展。
三是高效节水建管机制不断创新。2012年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实施6300亩苜蓿浅埋式滴灌项目,由新疆天筑公司将牧户土地以村为单位签订苜蓿地“代种、代管”合同,每亩收80元管理费,所有种植投入(种子、化肥、水电等费用)由农户承担,种植所得也全归农户所有。公司派种植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分片统一管理,充当“职业”种植管理人角色。全年管理收入50.4万元,支出50. 01万元,收支平衡。随管理面积不断增加后,管理公司收益也开始盈利。
公司化管理模式:一是化零为整、统一管理,消除了农户用水、用电、施肥管理中产生的矛盾,便于大型农机具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二是过去1个农户只能管理50亩地,现在1人管理500亩地,极大地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使得剩余劳动力可从事其他产业。三是化肥等农资及农业机械的使用也更加合理。四是管理费用从新增效益里提取,没有增加农牧民的任何生产成本,更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五是公司对当地牧户进行技术培训,吸收富余劳动力加入到管理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此管理模式深受牧民的欢迎,管理公司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沙雅县、呼图壁县组织有条件的公司企业成立了灌溉技术管理服务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需要进行灌溉管理的乡村均可以与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极大提升了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四是稳步推进节水自动化、信息化建设。9月初计划在哈密地区召开全疆农业高效节水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以强化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为基础,推进适时适量、精准灌溉的理念和相关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升新疆高效节水建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