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仲秋时节,宁城县大城子镇一庄稼汉在其承包的山坡地地头,瞅着刚从地里掐来的枯草发呆。面对眼前这片因干旱而没结出穗头的玉米,他的心在颤抖:该投入的都投入了,该莳弄的都莳弄了,“卡脖旱”却让他白忙活了。今年,像这样因干旱减收甚至绝收而让农民倍感无奈的情景,在我市一些地区不乏其例。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很多草场牧草因旱枯死,牲畜无草可喂,有的牧户不得不将牲畜低价卖掉,有的牧户刚进入8月份,就得依靠从锡盟、呼伦贝尔市等地购买干草饲喂牲畜,使冬季饲喂模式提前了3个月。巴林右旗查干沐沦镇坡耕地中,荞麦仅20余厘米高即开花,籽粒稀而秕,高粱、玉米仅40余厘米即吐穗,成千上万亩庄稼绝收。肆虐的旱魔,使我市一片片农作物果实“胎死腹中”,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是人畜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作为农牧业大市,我市却十年九旱,而且据气象预测,长期干旱已成定局。旱魃为虐,随之而来的是赤峰大地河流纷纷断流干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越来越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越来越成为人们正常生活最宝贵的资源。当严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水资源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心中不免存有疑问:我市水资源究竟危机到什么程度?
按照“牛马年好种田”的祖训,今年马年本该风调雨顺。孰料,却遭遇了60年来罕见旱灾。6月下旬全市降水量15mm,较常年偏少54%。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41.1mm,较常年同期值偏少66%。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45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7%,其中重旱面积609万亩,干枯面积395万亩。草场受旱面积4600万亩,占草场面积的53.5%,其中人工草场受旱面积272万亩,受旱干枯草场面积1402万亩,占草场面积的16%。干旱造成全市20.25万人、91.96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饮水特别困难4.1万人。全市大部分河流干枯,水库、塘坝蓄水严重不足;有15640眼机电井出水量严重不足或吊空,其中人畜饮水井825眼、农田灌溉机电井14815眼。
据资料记载,近十多年来,我市旱象持续发展,给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847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和全区人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85立方米。
诚然,长期干旱是导致我市水资源“贫血”的罪魁祸首,但人为过度开采使用也难辞其咎。尽管水资源总量在急剧减少,而用水量却在不断增加,缺水现象日益凸显,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方面,自然降水减少,地上和地下水补充不足;另一方面,炙手可热的各种产业项目如火如荼,用水量增加,开发利用加剧。目前,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已达到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近80%。高耗水等对大自然过度掠夺行为,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人为因素,其行为的代价是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
2011年,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连年干旱和水资源危机状况,向旱魔甩出一把“杀手锏”,开始实施以集约节水高效为核心的“1571”工程,即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既节约地下水资源,又增产增收的玉米膜下滴灌5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谷子、马铃薯、大田蔬菜、人工种草、设施农业以及经济林各100万亩。 经四年的推广实践表明,膜下滴灌避免了渠系渗漏,实现了田间节水,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亩均年节水130立方米,全市年节水3.79亿立方米。由于滴灌使作物根部保持湿润,亩均年增粮231公斤,全市年增粮37085万公斤;坡地亩均年增粮533公斤,全市年增粮70010万公斤。膜下滴灌项目使全市年增粮总量达到10.7亿公斤。由此看来,作为连年干旱、地下水资源急剧匮乏的我市,那一片片实施了膜下滴灌工程的地块,实在是抵御旱灾侵袭的“堡垒”和“避风港”。
如果说应对干旱是人与大自然的搏斗,那么“1571”工程分明就是打出的“组合拳”、踢出的“连环腿”,可谓“招”无虚发,出奇制胜。仅以节水经济林为例,我市在实施“1571”工程中,涌现出宁城县、林西县七合堂村、松山区三家村等一批发展经济林典型。目前,宁城县以寒富苹果、南果梨为主的结果经济林面积已达5万亩,亩均纯收入7000元,最高亩纯收入达3.1万元,林果业已成为宁城县重要支柱产业;林西县七合堂村发展以“123”苹果为主的经济林6300亩,年产苹果80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以上。今年大旱之年,全村光林果业人均纯收入就达120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85%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松山区三家村大枣经济林面积达到3000多亩,实现人均1.5亩经济林发展目标。该村大枣经济林亩均年收入4000元,总收入达1200万元,大枣栽植户人均收入提高万元。
目前,全市高效节水经济林面积已突破82.19万亩。今年,我市营造节水经济林20万亩,其中新建节水灌溉经济林5.1684万亩,文冠果、旱作仁用杏等特色经济林7.25万亩,建设经济林示范园区50处,其中新建20处,巩固提高30处。四年来,我市高效节水经济林面积从少到多、经济林管理质量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经营、从旱作“望天收”到节水灌溉、从节水灌溉到设施反季节林果基地建设,节水抗旱效果越来越显著,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全市各级财政每年用于膜下滴灌成果巩固资金愈1.5亿元。全市每年大规模实施膜下滴灌工程,且成果辉煌。今年,新建膜下滴灌100.81万亩,成果巩固191.08万亩,总面积达到291.89万亩。其中,平地160.54万亩,坡地131.35万亩。节水高效农业不惧旱魔淫威,带来的是农田、心田两滋润的喜人局面,抗旱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我市各地杀出旱魔重围实现增收的不光是以设施农业等为主的避灾农业,还有诸如舍饲圈养、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等。巴林右旗大板镇浩饶沁嘎查由于实施了舍饲圈养,大旱之年山上草干枯,槽里草料足,牧民人均收入7500元;喀剌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今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10名,务工收入达230万元,占全村人均总收入的30%,有效弥补了旱灾损失……
由此看来,坚定不移地实施“1571”工程,灵活多样地采取抗旱保收措施,是避开旱魔锋芒、实现灾年增收的唯一途径。
三
应对严重旱灾和水资源缺乏,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须打持久战,直面困难,以期招招制胜。仅以膜下滴灌为例,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群众自筹困难,今年膜下滴灌成果巩固尚存缺口。年内应巩固膜下滴灌成果300万亩,实际巩固191万亩,尚有109万亩巩固缺口。另外,明年成果巩固任务400万亩,预计只能保证完成300万亩。究其原因,除部分群众认识不够、地膜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工程实施外,主要制约因素还是资金不足。每亩玉米膜下滴灌成果巩固年需投入资金160元,按照明年就将结束的国家“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我市到2015年将发展“节水增粮行动”项目260万亩,年需成果巩固资金4.16亿元。而我市膜下滴灌的规划面积则是500万亩,巩固资金将需8亿多元,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牧民自筹显然后劲不足,成果巩固难以持续。
由此看来,破解后续发展缺少项目资金支持这一难题乃当务之急。为此,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我市应积极争取国家持续性资金支持,将高效节水滴灌发展列入国民经济重大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将玉米膜下滴灌成果巩固列入国家节水补贴目录,以建立高效节水滴灌工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惟其如此,膜下滴灌工程才不会让农民先喜后忧。同时,鉴于膜下滴灌每年需要更新滴灌带及配件,农牧民投入压力较大,成果难以巩固,还应大力推广地埋式滴灌节水示范技术。从今年我市实施的6000亩试点看,虽然地埋式滴灌第一年亩建设成本比普通膜下滴灌增加600元,但可连续使用10年以上。从长远看,无论是减少更新次数抑或节省资金投入,都是非常划算的。
去年10月,我市实施滴灌带以旧换新推动成果巩固,即农民将上年使用过的滴灌带回收起来,交给滴灌带生产企业再加工,每交1米的同时,再付给企业0.1元,即可换取1米新滴灌带实现滴灌带循环利用。这样,每亩地600米滴灌带,农民仅掏60元成本,既治理了田间垃圾,又通过废旧回收利用节约了成本。因此,滴灌带以旧换新政策,对农民和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当认真持续执行下去。
诚然,玉米膜下滴灌也好,“节水增粮行动”也罢,其目的无非是节水保收。节水是前提,是保证,是农牧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基于这一点,采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权分配措施刻不容缓。国家有关部门已就东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蒙东大部地区已按规划布局采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权分配措施,而地下和地表水资源匮乏的我市,仍处于过度开采使用状态,争取更多水权、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推广节约用水乃当务之急,且刻不容缓。
马年抗旱的实战演练,也为我们敲响了一声声警钟:全社会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一味打井扩浇,加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加剧水资源恶化;水资源利用方式有待创新。我市丘陵所占比重较大,公路里程较长,充分利用公路沥青路面这一绝好的天然流域场,在公路外侧兴建水窖群,建设星罗棋布的“微型水库”,通过公路排水边沟,将雨水引入窖内蓄存,利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机带动小水泵将水引入农田,何乐而不为?抗旱措施单一。一些地方仍采用传统的抗旱方式,即寻找水源、在干枯的机电井旁打深井、雨季人工增雨等。这些措施抗旱效果明显,但也有促使水资源继续恶化的弊端和抗旱成本高等缺陷。利用投入少、效果好的生物技术抗旱,在我市仅有小范围的试验示范,缺乏推广应用力度;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滞后。今年的严重干旱提醒我们,今后极有可能发生连续的或更为严重的旱情。因此,抓紧建设全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确保特殊干旱年份有备无患乃刻不容缓;以水定产业不能纸上谈兵。工业、农业必须敢向高耗水产业项目说“不”,以实现人水和谐。譬如耗水量较小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落户我市、敖汉旗大搞需水量小的杂粮杂豆等旱作农业,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就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市正面临“十三五”规划编制。全市人民翘首期盼:把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广节约用水和开发利用水资源、探索境外引水、促进水权转换等写入规划,以扭转水资源紧缺的被动局面,使水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生活之本”。自然,应对干旱和水资源匮乏,还有诸多水利工程短板需要补齐,但珍惜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更是每个人急需补齐的思想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