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恩格嘎查是孪井滩(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的一个传统农业嘎查,主要种植物是玉米和葵花。随着时代进步,嘎查大田里多了许多小型农机的身影,但在张明眼里,这种耕种理念和方式与先进的现代化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仍有很大差距。
“你看这地多平多好,地开了就能种,很适合大机器,不像新疆的碱地,新开的地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治理才能有好收成。”近日,站在乌兰恩格嘎查的大田里,张明感慨地说。张明是新疆中企宏邦节水股份有限公司阿拉善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新疆石河子人,身具精干利落的军人气质,来到孪井滩差不多两年了。他告诉记者,两年前,公司组织人员到阿拉善旅游,出于农业人的本能,来者发现了这方热土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在经过初步调查和多方接洽后,公司决定在这里开拓业务,开展包括大田机械化种植、农田改造、节水灌溉在内的集约化现代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处于农业产业链上中游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
“从去年开始,我们在乌兰恩格嘎查一共流转了4200亩土地,600亩试种棉花,剩下的种甜玉米。”张明用手划了一圈,指着这4000多亩已经推平了田梗、布好了浅埋式滴灌管线的大田说。据张明介绍,现在4000多亩的田地仅由6名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技术人员照料,他们使用数种大型农机具工作,成片金灿灿的玉米和雪白的棉花,就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得益于这些大型机械,4000多亩田地从平整,到播种、灌溉、除虫、收割,这6个人就能完成,假如用传统方法,那得需要一二百人。”
节水项目是张明得意的另一项成果。据测算,采用膜下滴灌和干播湿出等节水技术后,每亩玉米用水量从560立方米下降到360立方米,平均节水率在35%以上。在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部利用节水技术,在孪井滩这个缺水的地方完全可以再开出2万亩良田来。
彭家金是把近百亩田地流转给中企宏邦的嘎查村民之一。她告诉记者,不仅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并且受雇于公司,如今一家的年收入约10万元。“虽然现在的收入比之前的少一些,但不用再受种田的累,空出了更多休息时间,这些收益并不能简单地用收入差来衡量。”彭家金笑着说。
在离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时,张明告诉记者,经过两年试种,他们对这里的环境、气候和土壤都更加熟悉,准备近两年再流转2万亩土地,上马烘干厂、滴灌带厂、淀粉和柠檬酸提取厂,总投资将超过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