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安徽:产权改革激活“小农水”
来源:安徽日报
  王恺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5/1/20    

我省决定从2013年起用5年时间,通过5项改革,改造提升8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全省八成以上的农田喝上“增产水”。眼下正是冬修水利的黄金季节,记者走访部分乡镇冬修现场发现——

明晰产权,责权利统一——企业和大户成为小水利建管生力军

眼下正是冬修水利的黄金季节,记者驱车行驶在江淮大地上,随处可见来回穿梭的大型机械和清沟挖塘忙冬修的群众。我省正在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新机制,激起了各地冬修热潮。

“今年冬修最大的不同是明确了产权,没有了后顾之忧,企业敢于投入、舍得投入。 ”

2014年12月19日,在全国三大杭椒生产基地之一的肥东县牌坊乡水利工地现场,安徽培新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元运竹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当年3月,流转528亩土地建设生态果蔬基地,第一件事就是投资59万元兴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开挖4公里沟渠,新建20处涵闸,新挖占地20亩水塘,蓄水能力达到3万立方米,实现塘坝蓄水、沟渠相通、排灌自由。

放眼望去,一条条修葺一新的水渠绕着江淮分水岭的高岗流淌,给冬日的原野平添一份灵动和生机。原来蒿草丛生的岗地上矗立起一排排连栋大棚,这里正孕育着数万株“千柳”牌杭椒的幼苗。

“过去留不住水,农业结构调整干得多见效少。现在只要水渠到达的地方,树也栽上了,抛荒地都变成了蔬菜基地。 ”肥东县牌坊乡党委书记吴超介绍,如今,小水利催生蔬菜大产业。该乡特色蔬菜生产从50亩扩大到1万多亩,从一个村发展到8个村2个社区,年产蔬菜4万余吨,20多个品种蔬菜畅销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亩均产值超2万元,带动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

遍布田间的沟渠、塘坝、闸站等,被称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与农村土地紧密相连的水利设施却无法分配到户。 “小农水”实际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或梗阻、或跑冒、或通而不畅,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核心就是明晰工程产权。 ”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表示,为适应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新形势,我省在保证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产权改革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配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

记者采访中发现,受政策鼓励,各地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力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省探索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机制,不仅调动了受益户积极性,也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长期面临的建管脱节难题。

链接 安徽:大户挑起小水利建管“大梁”

改革投入机制,政府放权市场扩权——多元投入“盘活”水资源

“一定要修复红旗灌溉站! ”多年来,阜南县王化镇村民陈维森这一美好愿望总是迈不过资金的“坎”。原来红旗灌溉站属于村集体管理,由于管护不到位,已于10年前报废。直到去年11月我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奖补办法出台,陈维森等6户农民出资12万元,通过财政奖补60万元,完成更新改造。

“这种投入机制‘接地气’,帮到了点子上。 ”阜南县水务局局长曹涛说,“为盘活水资源,我们配套相应优惠措施,鼓励经营户对外经营服务,做到以工程养工程,促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转。 ”

“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到哪里,财政奖补就跟进到哪里。 ”肥东县副县长何斌介绍,“按照八小工程年度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县财政在项目实施前就将建设资金预拨给乡镇,此举极大调动了社会资源投入小农水建设的热情。 2014年全县预拨资金1633万元,目前全县各类八小工程均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累计投资1.8亿元,完成土方1140万立方米。第一批4个乡镇部分八小工程项目已完成县级验收,并兑现了奖补资金1740万元,各项小农水民生工程建设又好又快。 ”

投入机制的改革是关键一步。我省通过坚持政府主导,放开小农水投资领域,借力市场化手段,引入“活水”补欠账,实现多元投入,农 田 水利 投 入创新高。去 年 4月 份 以来 全 省新 完 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投资 88.4亿元 、占 计 划 的90%,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 59.2亿元,乡镇以下及社会筹资29.2亿元,完成土石方5.2亿立方米。

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韦金宝介绍,对水利工程产权并不是“一确了之”或“一卖了之”。随着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必然带来产权结构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在明晰产权后,我省积极鼓励在经营权转让、激活上下功夫。比如社会投资新建小农水工程的,在保障灌溉、饮水等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从旅游观光、小水电发电、生态养殖等环节获取收益,形成一个产业链:投资-供水灌溉-水利衍生项目收益-管护。

创新管护模式,建管责任全覆盖——以工程养工程,实现良性运行、长效管护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黄栗树水库三分干渠系管护工程,由政府拿出专项管护经费,项目管护交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目前已签订管护责任书。 ”在全椒县武岗镇干渠旁,水利员侯帮金介绍管护工程的创新做法。

资金投入是关键,但落实管护主体、鼓励社会力量自建自管才是长久之计。我省各地小农水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做出不少探索,其中把“小农水”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受益的农民和企业大户,激活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红旗灌溉站修好后,6户农民又组织成立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灌溉面积从1500亩扩展到近4000亩,水费也从井灌时的一亩100多元降到60元。晃着手中崭新的“两证一书”,陈维森笑了:“过去,‘等、靠、要’,盼着政府能大包大揽。现在看,还是经营起来好,不但群众受益,还实现‘以水养水’,灌溉站正常养护和运转不成问题了。 ”

在确保工程安全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我省明确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可自行管理,也可采取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运行。小水库以及跨行政村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还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记者看到,各地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积极引导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业化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协会、水利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确保每一处新建工程的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同时得到落实。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放“两证一书”141575份。各地已发展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5337个、管理人员13036人,受益人口1267.0万人、管理面积1402.1万亩,筹集年管护经费2.2亿元。

纪冰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交易平台试点建设,建立资产评估机制、产权流转机制,引导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等新型管护组织,完善管护责任机制、经费筹措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