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领导之声 > 司局领导 > 正文
加强牧区水利建设 遏止草原沙化趋势
  冯广志 倪文进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3/3/19    

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干旱半干旱和干旱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牧区草原退化、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牧区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牧区可利用的2.25亿hm2草原面积中已有90%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重度沙化的变成沙漠化土地或戈壁,失去利用价值,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的牧民被迫“生态移民”。本文仅就水与草原沙化的关系及如何加强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干旱缺水是草原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1.水是草原生态和开发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维系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最重要的因素是水。生产1kg干草需水300~800kg,生产1kg牛肉需水8000~10000kg。历史上,牧民们“逐水草而居”,是对水与草原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由于牧区严重干旱缺水,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的依赖性很强,自然形成的水、土、草平衡关系极易破坏,水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水的承载能力。

2.我国牧区总体上严重干旱缺水

我国牧区的2/3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除东北、西南和部分高山牧区降雨量大于400mm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在200~350mm,西北内陆牧区只有几十毫米到100多mm。牧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600~2400mm之间。国际上通常采用250mm、500mm降水量作为划分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的标准。从我国牧区降水等值线图可看出,500mm等值线以东以南地区,多数已开垦成农田。250~500mm之间多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100~250mm之间多为荒漠或荒漠化草原。小于100mm的地带是基本上不可利用的戈壁、沙漠。 降水稀少决定了牧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从牧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图可以看出,除青藏高原南部、川西、甘南、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山地和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地等少数牧区径流深在100mm以上外,大部分草原年径流深在5~25mm,即平均每公顷只有45~1200m3地表水资源。 据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有关实测资料,各类草原自然状态下达到正常产量的耗水量。对照牧区降水情况,可看出我国大部分牧区的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草原自然耗水需求,长期处于干旱状态。牧区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加上冬春季节大风频繁发生,只长着稀疏低矮草的地表极易发生风蚀沙化。

3.纠正对牧区水资源状况的片面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牧区草原的草地资源和水资源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把年降水量低于200mm的旱生植物草地作为有待开发的“无水草场”,把“无水草场”开发面积大小作为衡量牧区水利工作成绩的标准。事实上不应把无水草场看成一种经济资源,而应作为生态屏障,因为这些草地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对生态十分脆弱的牧区草原,不仅要重视它的经济资源功能,更要看重它的生态屏障功能。二是认为我国牧区水资源丰富,总量达5000亿m3,现状开发仅6%,还有很大开发潜力。事实上,5000亿m3水资源只集中在很少的几条江河上游。从总体上看,对解决几亿公顷草原干旱缺水问题作用不大。加强牧区建设,遏制草原退化、沙化势头,要立足于牧区草原干旱少水这一基本事实。

二、人为的不合理活动是加剧草原沙化的根本原因

1.超载过牧

这是人为因素中最主要的一条。超载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牧区面积比较多的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初总人口1.3亿人(含非牧区人口),牧畜总头数1.8亿个羊单位,人均占有1.38个羊单位;2000年人口增加到3.2亿人,牲畜增加到5.8亿个羊单位,人均占有1.81个羊单位。分别增长约2.5倍、3.2倍、0.3倍。又据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初内蒙古自治区牧区人口约100万人、牲畜头数约800万头(只),2000年分别为361万人和5059万头(只),分别增长3.6倍、6.3倍。据20世纪90年代初调查,我国大部分草场超载为50%~120%,有些地区高达300%(详见表2)。 据资料分析,人口密度与草地退化呈明显的正相关,人口稠密的宁夏、河北两省、自治区的草地退化比例在54.2%~96.7%,新疆、青海、黑龙江三省、自治区草地退化比例在20%~32%,西藏、川北等地草地退化比例约为11%~14%。

2.乱垦乱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有4次草原大开荒,共开垦近0.2亿hm2,由于水、热等条件不适合,目前仍在耕种的仅占1/3,其余或撂荒,或成为沙地。前几年,仅内蒙古就因搂发菜破坏草原1267万hm2,其中400万hm2已经沙化。

3.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许多地方缺乏流域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采程度、资源环境和承载能力缺乏认真考虑,上游大量开垦,工农业过量用水,河流下泄水量急剧减少,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植被萎缩,草地沙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流经甘肃、内蒙古的黑河流域。甘肃武威石羊河下游民勤附近大片土地沙化,腾格里沙漠南侵也是相同原因。 要强调说明,人类活动只是诱发和加剧草原退化、沙化。没有大量人为活动的时候,一些所谓草地原本就属沙地,每逢干旱,也是风起沙扬。现在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由于自然的变迁,生态也在发生变化。调整人类活动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草原沙化,不可能改变戈壁、荒漠、草原的自然环境。

三、加强牧区水利建设,为遏制草原沙化创造条件

1.我国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新中国成立前,牧区除少量饮水用土井,水利设施基本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牧民为改善牧民生活和牧区草原生产条件进行了不懈努力,兴建了一大批塘坝、灌区、供水等工程,约110万处,发展牧草灌溉面积90万hm2(人工饲草料地灌溉55万hm2,天然草场灌溉35万hm2),解决了1900万人、66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水利建设为牧民从游牧向定居、圈养舍饲、半舍饲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牧区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与草原保护和建设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有灌溉条件的草原产草量是天然草原的几倍到几十倍。据资料介绍,澳大利亚4.5亿hm2草原中有0.27亿hm2灌溉草原,前苏联2.8亿hm2草原,仅1970~1974年的4年间就发展草原灌溉150万hm2。而我国牧区基本上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灌溉草场不足可利用草场的1%。当前牧区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仍十分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低,生产条件差;已建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管理跟不上,效益发挥不理想;基础和前期工作薄弱。

2.理清工作思路是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前提

①要研究和认识牧区的特点和牧区水利特殊规律,不能照搬农区水利的做法和政策。如面积大、水少,无法平整土地,不能大面积搞灌溉,即使发展灌溉也不能用常规地面灌。又如牧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发动牧民筹资投劳没有实际意义。

②进一步分区分片勘察评价牧区水资源,为真正做到以水定人、定草、定畜和编制牧区水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评价牧区水资源中,要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合理确定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重点。

③抓住水是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把“建设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大片”作为草原建设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牧区水利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通过引水、蓄水、提水或集雨等工程措施兴建几公顷或更大面积的灌溉饲草料基地,做到“水、草、林、料、机”五配套,提供越冬饲草料贮备,为发展舍饲半舍饲创造条件;改良一块,就是对牧户附近的天然草场围封一块,采取浅耕翻、补播、切根、施肥、封育等草地改良措施,提高单产,实施划区轮牧或作为打草场基地;保护一大片,就是在实施前两项措施基础上,对大范围天然草场实行休牧、禁牧或划区轮牧,依靠自然的修复能力逐步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④把高效用水、节约用水作为牧区水利工作的中心。在饲草料基地灌溉和半农半牧区的农业灌溉,积极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水技术,减少损失,提高用水效率,扩大效益面积;草场灌溉也要逐步推行节水灌溉措施,如喷灌和管道输水灌溉,逐步杜绝大水漫灌。

⑤通过人工增雨和集雨,增辟抗旱水源。在降水量大于250mm的地区,特别是半农半牧地区,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天然降水,小微型集雨工程,不但可以解决饮水困难,有条件的还为发展小规模的饲草料基地抗旱灌溉提供水源。

⑥慎重对待地下水资源开发。由于牧区多数地方降水稀少,地下水的垂直和侧向补给来源都很少,地下水资源贫乏。对牧区地下水开发应采取慎重态度,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考虑,把牧区深层地下水作为子孙后代生活用水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不应提倡打井取深层水发展灌溉或耗水多的加工业。有侧向渗流补给条件的山地丘陵沟谷、洼地浅层地下水,参与大气水循环,属可再生水资源,应积极开发,建设分散的小型饲草料基地。在已出现地下水超采的地区,不得再盲目兴建新的灌溉工程。

⑦在严重盐渍化、退化的草原,要考虑排水问题。

⑧研究部分地区外流域调水的可能性。基于牧区大范围干旱、半干旱草原严重缺水,完全靠当地水资源无法解决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用水需求。为了加强边远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应从更大范围考虑水资源优化配置。如在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中,从长江多引几十亿立方米水,把原来分配给黄河下游部分省的黄河用水指标置换出来,增加内蒙古、宁夏等省、自治区的生态保护建设用水。

四、正确处理牧区水利建设中几个关系

1.发展经济用水和草原生态建设用水的关系

目前,多数牧区经济欠发达,牧民发展地方经济需要增加用水,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也需要增加用水。应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科学配置、合理开发牧区水资源,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双赢。首先,要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人口、牲畜,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合理控制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其次,科学制定各行各业的用水定额,分配水的使用权,通过水价杠杆加强用水管理。第三,虽然不可能牺牲流域上中游的发展来维持下游的自然平衡,也不能简单地用上中游的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来满足下游经济效益较低的生态用水需求,但也必须在上中游推行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前提下,优先保证下游的牧区饮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下游生态不进一步恶化的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第四,对于无水草场的开发,要注重生态保护,适当开发一定的深层地下水或调水解决牧区饮水,并且也要给其一定的休牧时间,切忌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盲目大规模开发。第五,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工业和城市以一定的财力支持草原生态建设,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以水定草、以水定畜,减轻对草原生态的过载压力和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2.牧区水利措施与草原自我修复的关系

牧区水利在草原生态改善、防治草原退化、沙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水利的作用,不能出现部分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扩大、天然绿洲萎缩的“绿洲搬家”现象。 受牧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现在没能力,将来也不可能在草原上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对退化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应以自然力量修复为主,以水利为主的人工建设为辅。对重点退化草原顺应自然规律退耕、封育,必要时实施生态移民;通过开发草原新能源,对现有的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进行保护;结合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交错带以产业化方式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减少大量撂荒地的水土流失,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重视草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草原的生态需水要求,因地制宜地建设草原,避免不顾实际的生态措施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制止草原开荒、超载放牧、围垦湿地、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通过发展家庭人工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建设,对天然草场进行轮牧、围栏和禁牧,给草场一定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生态定位站在一块严重退化的草原上禁牧20年,发现草原群落结构、生物生产力与永久样地的原生群落比较接近,说明自然修复能力是巨大的。

3.政府扶持和农牧民自力更生的关系

牧区水利既能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更是草原生态建设、遏止草原沙化的关键措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牧区水利投入大,牧区人口少且居住分散,从总体上看,草地畜牧业是一项投资回报比较低和回报期较长的产业,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社会效益。据估算,每建一个13.5~20hm2的饲草料基地约需资金10万元,其中水利投资占6万~7万元,如果政府不给较多补助,主要靠基层政府和牧民的能力无法实现。 近年来,国家在牧区水利和草原建设方面增加了投入,但与实际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占国土总面积40%的牧区生态建设和养育着5000万人口的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引起更大关注。退牧还草的内容和效果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基本相同,应在政策上给予相同的待遇。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