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本《方案》所指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省市。全区国土面积69万km2,耕地面积39733万亩,分别占全国的7.2%和21.8%。区内常住人口3369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87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7.1%。该区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和高原,东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华北平原。
华北地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季,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大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七成以上。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854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95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014万亩。全区灌溉机电井345.2万眼,占全国的68.0%;井灌面积16114万亩,占全国的58.2%。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过度,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了18.49万km2,共涉及297个县市区。超采区(297个县)共有耕地面积1772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4.6%,有效灌溉面积13327万亩,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5.9%。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38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548万亩。超采区共有灌溉机电井209万眼,占全区灌溉机电井数量的60.6%;井灌面积9276万亩,占全区井灌面积的57.6%。
二、水资源分析
1、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08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597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45亿m3。现状供用水量为789亿m3,其中,地下水供用水量443亿m3,占总供用水量的56.2%。农业供用水量497亿m3,占总供用水量的63%。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整体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多地供用水量已经超出了水资源总量,出现超采或挤占生态用水的问题。2013年,华北地区亩均灌溉用水量约210m3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较多。
多年来,由于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华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下水超采区。2012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8.49万km2,其中浅层地下水超采区7.51 万km2,深层承压水开采区12.29万km2。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100.96亿m3,山丘区不合理开采量6.26亿m3。
2、灌溉可用水量分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2015年华北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872.3亿m3,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957.3亿m3;2020年六省市农业灌溉可用水量为520.5亿m3,其中地下水为216.3亿m3,可用水总量比现状有所增加,但地下水可用水量将逐步减少。
根据《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2012-2030年)》,到2020年全区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383.4亿m3,其中深层承压水为21.3亿m3,地下水开采量中,农业用水控制在173.67亿m3。随着水资源利用结构的逐步调整,地下水超采情况将逐步得到缓解,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到2020年地下水开采量较2012年压采退减75.11亿m3,其中平原超采区地下水规划压采量65.07亿m3。要完成地下水压采目标,实现华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逐步改善,采用先进灌水技术对传统灌溉方式进行升级改造,转变粗放浪费的灌水方式,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是十分必要的,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3、节水潜力分析
根据对华北地区灌溉用水情况的现状调查,现状亩均粮食作物灌溉用水量223 m3/亩、经济作物215 m3/亩、林果类162 m3/亩。华北地区现状综合亩均灌溉用水量约210m3,其中地表水灌区230m3左右,地下水灌区200m3左右,通过采取高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将原有粗放的灌溉方式升级为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可进一步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和效益。根据各省市发布的相关灌溉用水定额及实际灌溉用水情况,从区域、种植结构、水源类别、灌溉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华北地区一般年份亩均灌溉用水定额约150m3可基本保障灌溉用水需求,则地表水灌区亩均节水潜力80 m3左右,地下水灌区亩均节水潜力50m3左右。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指导,以水资源为约束,综合集成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农艺及信息化等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缓解地下水超采状况,提高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创造水利条件。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与水价改革,创新运行维护机制,探索新的建设管理模式,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提供有效支撑。
2、发展思路
华北地区要针对区域内大田粮食作物比例高、地下水超采面积大、灌溉方式还比较粗放等情况,结合发展需求与可能,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拟定发展思路。一是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紧紧围绕“节水压采”的主题,以地下水超采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灌溉取水量。二是因势利导,优化设计。在工程模式选择上,统筹当前与长远,科学引导群众重点发展管、喷、微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或管灌+滴管的灌溉模式。三是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科学制定灌溉用水定额,推进用水总量逐级分配到县、乡、村和单元工程(用水户),加强用水计量与考核,利用信息化技术,实行地下水水量和水位的双控管理。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加强灌溉试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效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3、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发展需求、投入可能及技术支撑能力等综合因素,2014-2018年,6省市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000万亩,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80以上,新增节水能力18亿m3左右。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机制,明晰工程产权,明确工程管护主体与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
4、总体布局
华北地区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其中,地下水超采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2000万亩。6省(区、市)建设任务为:北京市40万亩、天津市30万亩、河北省1200万亩、山西省300万亩、山东省900万亩、河南省530万亩。
在3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中,按水源类型分,井灌区发展面积2015万亩,地表水灌区发展面积985万亩;按工程类型分,发展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910万亩,喷灌面积475万亩,微灌面积615万亩,分别占63.7%,15.8%,20.5%。超采区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205万亩,喷灌面积340万亩,微灌面积455万亩,分别占60.3%,17.0%,22.7%。
四、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小型水源工程改造或新建、灌溉系统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田间灌排设施及量控设施建设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项目区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平整、畦田改造等措施,结合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建设标准,方便群众使用;喷微灌项目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强调科学、高效灌溉,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加大项目区地下水用水监控,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对地下用水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
五、管理与改革
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以及项目申报制、项目公示公告等制度,建立中央对省、省对县绩效评价制度。在项目实施中,制定相关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鼓励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并承担项目实施。探索节水灌溉工程代建制等建设制度,积极引进社会投入,激发节水灌溉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管护方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水费、财政补贴、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渠道解决工程运行维护资金,鼓励地方试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高效的管理体制。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组织水利、农机、农技、气象等部门,对灌溉措施、耕作措施、农艺措施、墒情预报等各个环节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发展,做好技术服务、设备维修、培训推广等工作,逐步推行专业服务社会化。加快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制定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建立专家对口援助机制,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六、效益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实施后,六省市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000万亩,年可新增节水能力18亿m3,减少地下水开采10亿m3左右,可有效缓解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项目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并提高群众参与的组织化和民主化程度。项目实施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水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节水灌溉能有效缓解地下水超采,对环境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从环境角度评价,方案是可行的。
七、保障措施
为保障华北地区节水压采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顺利实施,要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信息化建设、严把产品质量关、完善项目建设考核机制等综合措施,确保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