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改革激发“水”活力 云南农村水利改革风生水起初见成效
来源:云南网(云南日报)
  张锐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5/9/15    

“兴水强滇”,“十二五”以来,我省水利建设热潮持续升温,大批水利工程竣工润泽云岭大地。

然而,一浪高一浪的水利建设热潮中,如何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怎么改变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有人用无人管、无钱修等深层次矛盾,水利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也在凸显。

坐而论道,瞻前顾后,按部就班,农村水利建管中长期存在的矛盾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唯有深化改革,才能获得水利发展的新动力,填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沟沟坎坎。只争朝夕,一点一点往前推,改有所进的云南水利改革正为广袤山乡注入发展“水”活力。

破除积弊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创造性“打捆”建设“润滇工程”、开全国之先河对在滇电力企业征收水资源费,到烟草反哺水利有效缓解资金短缺被动局面,再到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水利资金筹集渠道……云南水利靠改革,创新思路、加大投入,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的“十二五”春天。 全省水利投资从2011年、2012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到2013年、2014年登上300亿元的新高,今年预计可完成水利投资320亿元。这个五年,全省水利投资规模、建设规模、争取中央投资规模前所未有,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22座,新增库容17亿立方米;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等一大批云南人盼了多年的骨干水利工程竣工或开工建设;126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不安全的历史……全省水利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水利发展的热流在奔涌。

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我省水利没有沉醉于有目共睹的发展成绩中,而是清醒地看到: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民生水利保障体系亟待构建;特别是水利体制机制弊端仍未根本破除,以致水利建设难以真正做到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手协同发力,水价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须加快,节水型社会难以推进,用水粗放的现象还较普遍……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困局,开创水利发展的新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

试点先行 探索可复制经验

问题是改革的导向。水利体制机制弊端导致农田水利建设主要由政府“独木”支撑,市场之手缺位;农村综合水价改革难以撬动等难题不独云南,全国其他省区也普遍存在。由此,水利部将云南作为全国农村水利改革的试点地区,要求云南大胆改革探索,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

不负重托,迎难而上。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部署,我省水利坚持问题导向,从妨碍云南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入手,着眼于解决云南水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省水利以一项一项抓落实,一点一点啃“硬骨头”的精神,勇立改革潮头,一步一步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改革。

深化农村水利改革,趟的是“深水区”,要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蹄急步稳向前推,在继续深化、巩固以往各项水利改革的基础上,全省水利向水行政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群众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推进。同时重点在撬动农村水价改革,探索“两手发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市场化管养维护体制、水权交易制度等重点难点上着力,实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的改革目标。

试点先行。去年夏秋之际,我省选择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陆良恨虎坝和小百户镇中坝村、澄江县龙街街道高西社区作为改革试点,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水利改革之路。

恨虎坝水库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炒铁村委会,每年有350多万方水可供灌溉,但由于缺乏灌溉配套设施,1万多亩耕地处于有水用不上的缺灌状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中坝村虽有一些小型水利设施,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生产用水不收费,水利工程无人管、无钱修,全村7900多亩耕地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澄江县龙街街道高西社区位于抚仙湖北岸,农业水权不清晰、水价不合理导致用水方式粗放,大水漫灌产生的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直接排入梁王河,最终进入抚仙湖。高西社区试点要探索的是如何“节水减排”,减少农业对高原湖泊的面源污染。

三试点针对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改革原则,科学确定改革内容,全面建立各项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按照用水有保障、用水不浪费的原则确定项目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然后根据作物种植结构,确定用水综合定额(如:高西社区试点每亩用水定额为270立方米),赋予每亩土地平等水权后,颁发水权证到户,并实行水权交易,盘活水市场。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在水价形成机制建立中,主要把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田间工程计提折旧和合理报酬纳入水价成本;再根据全成本水价较高、农民难以承受的实际,提出执行水价的理念,优先保证群众能承受、企业合理盈利,政府适当补贴,找到群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的平衡点。

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进入机制。突破以往社会资本仅进入重大骨干水利工程领域的限制,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参与范围和准入,只要有意愿、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均可参加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管理。同时创新建立政府与企业风险共担和社会资本退出制度,政府承担最大的改革风险,降低社会资本风险,使社会资本愿进来、稳得住、有回报。

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创新建立超定额加收农业水资源费的制度,建立政府节水奖励基金和精准补贴机制,鼓励节约用水,以有奖有惩机制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建立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明确工程产权,组建用水专业合作社作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主体,实现工程良性运行。

在创新机制的同时,三试点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已在责任到人、工期倒逼、量化到天、奖优罚劣等措施下竣工通水。

改有所成 新机制落地开花

仅仅一年,经历了深刻水利改革巨变的三个试点乡村,今年夏秋呈现出的是,田野蓝莓、蔬菜、烤烟……茁壮成长,透出勃勃生机;农家小院里,拿着水权证的农民对用水定额、水权、水价已不再陌生,算起节水增收账更是头头是道。

这一切透出的是,三试点的先行先试已产生出农民、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的初步成效。农民增收。灌溉设施配套到田间地头,极大改善了生产用水条件,实现农民增收减负。恨虎坝试点区有水灌溉后,亩均年种植收入达9300元,亩均增加收入1777元;中坝试点亩均增加产值2458元;高西试点区,灌溉管道拉到田间地头,农户一年种三四茬蔬菜,户均年增加收入12000多元,是改革前的1倍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企业前景良好。新机制下,恨虎坝试点正常年景,社会资本回收期7年,20年运行期公司累计可计提折旧和收益1911.8万元,年均资本收益率为9.8%。在农民、企业双赢的同时,政府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推行节奖超罚机制、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实现了节水减排。恨虎坝试点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85,每年可节水45.6万立方米;中坝试点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7-0.85,每年节约用水148.66万立方米;高西试点区每年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38.2万立方米,同时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156.8吨,每年流入抚仙湖的面源污染物减少12.2吨。

合理的水价和精准补贴政策,为水利工程的管护提供了经费保障,建立用水专业合作社,搭建起了农民群众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平台,落实了管护主体责任,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长运行”的目标。

改有所成,改有所进。试点探路的初步成效已在全省复制推广。“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做法,正逐步复制推广到我省的大中型灌区等农田水利建设中,并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机制,已在建水、弥勒、石林等7个县市区复制推广。其中,建水县南庄片区的复制推广实现重大突破,项目区一次性建设4.3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引入社会资本8022万元,占总投资70%,成为我省农田水利引入社会资本最大、资金比例最高、完全市场化运营的项目。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正、路子对,我省深化水利改革的创新就会渐入佳境。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