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正文
——水利科技撑起节水灌溉一片天
内蒙古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实施纪实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5/10/23    

大型喷灌作业

膜下滴灌

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渠道衬砌

示范区检查评估

内蒙古为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大力发展以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为依托的节水技术。节水技术的运用,成为水资源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利用的一场革命,科技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的引领节水的重要作用,对全面实施现代农牧业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内蒙古是全国干旱缺水严重地区之一。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解决农牧业灌溉发展中的用水总量大、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水平差、灌溉方式粗放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战略工程全面推进,优化用水布局,调整用水结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保障发展现代农牧业用水需求的基础上,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留出更多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内蒙古出台了《“新增四个千万亩” 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到2020年,全区完成1000万亩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1000万亩旱改水灌区节水建设,1000万亩井灌区节水改造,1000万亩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任务,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74%。根据规划,节水灌溉总规模将达到6000万亩左右,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亿斤以上,灌溉饲草地生产能力稳定在210亿斤以上。农牧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在150亿立方米左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提高到0.74。纲要提出了科技支撑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强调以规划为统筹、项目为依托,建立节水、农技、农机等综合技术集成推广体系,搭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科研推广平台。

2012年,内蒙古又出台了《关于“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统筹谋划全区发展节水灌溉战略。同时,还明确了以水利灌溉设施配套为基础,以节水改造为重点,以强基稳粮促牧增效为目标,把农牧业节水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全面推进,从根本上转变农牧业灌溉发展方式,走提质增效内涵发展之路,扭转“雨养农业”的局面。

联合科技攻关 支撑节水农业

全自治区实施了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主要针对自治区不同类型地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玉米、大豆、马铃薯和牧草主要作物,开展了大型喷灌、膜下滴灌和渠灌区条件下作物优化灌溉制度、水肥一体化技术、地埋式滴灌技术、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农田残膜回收技术、信息化技术、效益分析和技术培训与宣传等工作。项目结合国家“节水增粮行动” 和“节水增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水利部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工作站建设,把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和不同类型示范区建设与水利、农业、农机、管理研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工程”之路。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为“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这对实现全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内蒙古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得到水利部和自治区政府、水利厅、财政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戈锋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结合实施‘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微滴灌、喷灌、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实施好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加快推进节水灌溉科技创新,增强水利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水利厅对科技支撑项目实施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和组织协调。

科技支撑需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和具有承担项目的优秀团队。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全力做好科技支撑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的组织实施较以往的水利科研项目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组成了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团队。项目由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程满金担当项目团队的领头人。参加单位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政策研究室、赤峰市水利科学研究院、乌兰察布市水利技术推广站和7个示范区旗县水利、农业、农机等28个单位139名科技与管理人员组成。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克服了以往单打一搞科研的局面,体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优势;二是科研人员层次高、实力强,团队有工程师以上职称102人,体现了老中青人员相结合,科研项目团队人员最多,专业搭配合理,研究与示范内容全面,是全区近年来少有的;三是团队中包括示范区盟市、旗县基层技术人员,形成了科研(高校)单位与基层技术推广部门联合、试验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上下联动服务基层的科研工作机制,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奠定了基础;四是项目实施采取了“工程带科研,科研为工程”的方式。遵循“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原则,采取边总结、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从自治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中落实专项经费2000万元,项目涉及全区6个盟市、7个旗县,涵盖了农业区、牧业区、井灌区。

在项目研究与示范内容上,项目组主要针对自治区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从11个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一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二是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三是玉米与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技术研究;四是农艺节水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五是主要作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六是农机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七是农田残膜回收技术试验与示范;八是示范区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分析;九是高效节水灌溉地方标准、图集、典型设计与培训教材等编制;十是进行农牧业节水配套政策研究;十一是技术培训与宣传。

需求牵引研究 应用至上推广

项目组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在示范区对农牧民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充分体现“在研究中加强推广,在推广中提高研究”,不断改善研究内容、注重效益监测与评价,将试验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

项目组研究并实施了一系列节水技术,总体采用现有成果与典型经验总结—田间试验研究—综合技术集成—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示范推广;现有节水技术成果集成方法:系统归纳法,农牧业节水技术试验研究方法:田间对比试验法,农牧业节水技术推广方法: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项目研究目标是在环境友好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内蒙古不同区域特色的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标准技术体系和推广保障措施。建成了膜下滴灌、大型喷灌和大型灌区综合配套节水灌溉示范区7处,为不同类型地区节水灌溉提供了可看、可学、可借鉴推广的示范样板。

临河示范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渠道衬砌结构型式、渠道衬砌冻害防治、新材料应用、作物灌溉制度、田间节水改造、末级渠道量水、信息化技术、灌区用水管理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4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丰收奖,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主(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7项,主编《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技术试验与实践》专著和《内蒙古河套灌区渠道衬砌和渠系建筑物设计图集》,编写水利科普读物和技术培训手册7册;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编制玉米、小麦、葵花和加工番茄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图4套;制作《渠道防渗技术》、《灌区信息化技术》和《水润河套》宣传片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这些成果为自治区大中型灌区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国内同类灌区的节水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经验。多项成果已在节水改造工程中推广应用。

赤峰市松山区示范区—玉米膜下滴灌与地埋式滴灌技术。重点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玉米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田残膜回收技术等内容的研究与示范,编制了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图2套、制定了管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2项、提出玉米膜下滴灌和玉米地埋式滴灌灌溉制度2套,提出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农残膜回收技术,制作滴灌技术宣传片2部。成果为赤峰市500亩膜下滴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示范区—牧草大型喷灌与地埋式滴灌技术。重点开展了紫花苜蓿、饲料玉米大型喷灌和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灌溉制度和水草畜平衡等内容研究与示范。编制了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图2套,制定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2项。到2014年底,全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8万亩,占全旗水浇地面积的92%,紫花苜蓿大型喷灌亩节水量50立方米,干草亩产量由原来的550公斤提高到工程实施后的约700公斤,亩增效益240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项目取得的成果为全区紫花苜蓿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

巩固科研成果 提高示范效益

通过4年的试验和示范,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取得明显效益,达到了既定的主要技术指标:示范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6以上,田间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20%以上,渠道防渗效果达到了80%以上,田间平地缩块节水效果提高了15%以上,主要作物水分生产率提高了20%以上;地下水喷灌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8以上,滴灌区到达0.9以上。2012年~2015年,全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截止2014年,全区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35亿m3,占全区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为74%,与2011年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了25亿m3,农业用水占全区用水总量的比例降低了8个百分点。

为提升自治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与建设管理水平,发挥节水增产增效和技术支撑作用,项目组组织力量编制完成《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等9项高效节水灌溉地方标准,已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4年5月发布实施,并于2014年11月举办了全区首次新颁水利地方标准宣贯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几年来,项目组已在16个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编制了《西辽河流域玉米膜下滴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图》等高效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系列模式图15套。模式图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实现了水利、农艺、农机和管理技术集成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已作为培训材料在区内外宣传推广,深受农牧民欢迎;制定了《紫花苜蓿中心支轴式喷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等高效节水灌溉系列地方标准14项。规范了高效节水灌溉中灌水、施肥、栽培、机械与管理等技术措施,初步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化体系,提升了自治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有效促进了内蒙古农牧业高效节水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出高效节水灌溉条件下主要作物灌溉制度9套,主要要包括玉米、大豆、马铃薯、加工番茄、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饲料玉米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3种不同水文年型和不同灌溉方式条件下作物节水灌溉制度;提出玉米和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2套。取得了两种作物地埋式滴灌工程技术集成模式图等两项地方标准;提出大型灌区骨干渠道衬砌新材料与保温防冻胀技术,模袋混凝土渠道衬砌适宜衬砌厚度与保温防冻胀措施;提出玉米、大豆和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方式、品种、次数和施肥量,在控肥增效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肥效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和增产效果;提出农田残膜回收技术与不同类型地区农机配套技术;编制《河套灌区渠道衬砌和渠系建筑物设计图集》、《大田作物膜下滴灌工程设计典型实例》和《大型喷灌机灌溉工程设计典型实例》;制作《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等高效节水系列视频宣传片11部;完成了《内蒙古农牧业节水灌溉政策研究报告》和《内蒙古农牧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研究报告》2项。编制高效节水实用技术培训手册10册,举办全区和示范区旗县高效节水技术与地方标准培训班13次,累计培训盟市、旗县管理与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000人次;项目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表论文44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名。

在自治区水利厅和财政厅大力支持下,经科研团队4年联合攻关,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已在16个方面取得76项单项成果,这些成果已在自治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效和社会生态效益,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利、农业与农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自治区农牧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项目组将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不断拓展科技创新之路,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力以赴做好以高效节水灌溉为目标的科技支撑这篇大文章。

链接:内蒙古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专题报道

链接:内蒙古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成果(已发布在中国节水灌溉网站部分)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