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说安丰塘,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堰塘水利史上首屈一指”“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齐名”“世界塘中之冠”等美誉让人心生好奇。之后又读到清代诗人桑日清在《芍陂杂咏》中描写安丰塘的景色。其“冠”之名的头衔和诗歌里如仙境般的美景,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这座古代水利工程充满向往。
初春时节,我跟随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调研组一行,终于有幸近距离接触了这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并怀着敬仰之心探究了她的真实面貌。
第一印象
距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处,便是安丰塘的所在地。汽车行驶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水面被薄雾笼罩,烟波浩渺,一眼看不到边际。给人的感觉与“塘”的定义大相径庭。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安丰塘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6个杭州西湖的大小,比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的水域面积还要大1平方公里。说到历史,它比都江堰还要早340多年。难怪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来此考察时称赞安丰塘是“世界上最大的塘,世界上最古老的塘”。
站在堤岸上驻足远望,水天相接之处,可见几叶渔舟在水面上行驶。塘中小岛上,有数只鸟儿,时而翩翩起舞,时而暂作栖息;塘岸边,涌动的水波带起浪花拍打着护堤,发出音律般有节奏的声音;漫步在北堤岸上,迎面扑来的阵阵微风使人心旷神怡……好一幅水乡泽国之景!
沿堤前行一里有余,“庆丰亭”宛若一位娉婷俊美的少女下榻在塘中。凭栏登亭,在一块镌刻着“芍陂”字样的碑文上,安丰塘的历史渐渐明朗起来。
前世今生
了解安丰塘,先从“芍陂”(读作“却杯”)两字说起。“陂”是指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此塘因引淠河水途经白芍亭而得名芍陂,约在2500年前,由楚庄王派遣孙叔敖主持兴建。隋唐以后才改名安丰塘。
楚庄王为何要兴师动众,耗巨资,劳民力,在这里建成一座平原水库呢?这源于寿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寿县南衔大别山,北通淮河,地势呈南高北低之状。每逢雨季,大别山北坡便有山洪暴发,各条嶂谷急流汇集于县城南低洼地,积水成泽,甚至淹没农田和村舍;而遇到干旱少雨时,又造成旱灾,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同时,这里作为楚国的边防重镇和重要产粮区,其军事价值显而易见。为了富民强国、巩固边防,雄才伟略的楚庄王把兴修水利提上了朝纲。
时任楚国令尹(即宰相)的孙叔敖受命修建这项工程,用现在的话说,孙叔敖不仅是位水利专家,而且是个水利“发烧友”。接到任务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设计中,徒步实地勘察后发现,如果有一座工程可以把大别山的来水汇集储存起来,让它有控制地流入下游的瓦埠湖,不仅能使肆虐的洪水安澜入湖,还能利用南高北低的水位差进行农田灌溉。于是,在科学选址和合理布局后,这位水利奇才在寿县城南勾勒出一幅塘坝全景图。
公元前598年到公元前591年,这位楚国的良相孙叔敖,凭借对水利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杰出才华,带领数万民众,依靠原始的施工工具,荷石担土,深挖地,高筑堤,历尽艰辛,在今淠河和瓦埠湖之间,建成了这座亘古至今的水利工程。
芍陂的建成,不仅福泽了楚国百姓,还为稳固楚庄王的政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因为有了充足的水源,这一带的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也因此更加强大起来,在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后,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为纪念楚相孙叔敖兴修芍陂之功,后人在安丰塘的北堤外侧修建了一座孙公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孙公祠,祠内20余方古碑刻,为研究安丰塘的水利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参考。
旧貌新颜
古安丰塘周长60余公里,南起众兴镇附近的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上引龙穴山和淠河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整体工程包括闸坝、水门等建筑。
闸坝是一座蓄泄兼顾、以蓄为主的水利工程。古坝用一层草和一层黑色胶质泥相间叠筑而成,坝前有一个水潭,水潭内顺水方向散放着厚度相同的草层,水潭前筑有一道栗木树桩纵横错叠形成的拦水坝。在枯水期,塘里的水可以经过草层滴泄到坝前水潭内,在拦水坝的控制下有节制地流到田间,灌溉农田。
水门是连接上游水源,控制下游灌溉的重要枢纽。《水经注》记载,芍陂有5个水门,其中淠河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灌溉之用,而与淝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水门数量达到36个,为历史记载中水门数量之峰值。
古老的塘坝,吐纳川流,灌田万顷,使得周围农田“大雨泄之,大旱灌之,连年丰稔受益也”。为使塘坝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历史资料记载,从公元83年到1033年,历代政权对安丰塘的修浚和兴治多达十余次。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安丰塘更是呵护备至。1950年,成立了安丰塘水利委员会,并对塘坝进行维修加固;1958年,对安丰塘先后进行裁弯取直、拓宽疏浚引水工程、加高培厚老堤、筑块石护坡、改建斗门、修筑灌溉排水工程等,使蓄水量增加到原来的5倍,灌溉面积增加了9倍。
1958年,安丰塘被纳入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的总体规划,成为灌区内最大的一座反调节水库。当年10月,按照淠史杭灌区的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开挖淠东干渠,目的是把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水库发电尾水经淠河总干渠引进淠东干渠,再直达安丰塘,解决千余年来安丰塘水源保证率低、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1962年,淠东干渠通水,安丰塘成为这条“藤”上的一个大“瓜”,结束了水源枯竭的历史。
修葺一新的安丰塘,四周筑堤高达31米,周长25公里,堤顶宽 8~10米,总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深度2.5米,蓄水量达1亿立方米。南有中心沟,引淠河水入塘;北堤有节制闸和泄水闸各1座,泄水斗门27座;下游87.5公里的干渠和4条77.5公里的分干渠以及7000多条支渠、毛渠,保障着区域内近20万人口的饮水和83万亩的农田灌溉。
王安石曾用“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赞美芍陂之益。今日的安丰塘,可谓“支渠派引千畦润,垄亩村连百室盈”,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
在当地,有一首民谣形象地表达了寿县人因塘得益的喜悦心情:长藤不结瓜,等于小孩没有妈;长藤结了瓜,一条水渠通到家,啥时要水啥时挖。
傍晚时分,笔者一行人即将离开安丰塘。回首眺望这座千年塘坝,它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面水镜,倒映着日月光辉。临行时,虽遗憾未能嗅到“十里藕花飘香”,未能采得“红莲满船而归”,但已深切感受到那雄伟矗立的塘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有人用“黄山归来不看岳,芍陂归来不看塘”来赞美安丰塘的魅力,在你亲自看过她之后,才会真正领略其中的味道,一定会由衷地赞叹:不愧为“天下第一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