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纪念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成立30周年“灌溉文化”征文活动
成水之美 跨越千年的不朽传承——都江古堰之随感(二等奖)
  李鹏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5/12/4    

她,应运而生,建于公元前256年,以浑然天成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水利史上;她,天赋异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依然独步千古,成为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之首?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天下万物何其奥妙,为上等至善之德,唯水堪当此誉!然水若不加以治理善用,亦可成为洪水猛兽,治之即成润物无声的上善之水。

历史的河流悠远漫长,华夏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未停止过对水的探索和利用,也从未放弃过为人类奉献出最宝贵的智慧结晶。

高山雪域汇成千里奔腾之岷江,古蜀水患灾害频繁发生,当地人民连年遭遇洪灾无处安身,幸有秦时蜀郡守李冰独具睿智,率当地群众因地制宜、乘势利导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成都平原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兴建时间更为久远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排系统,却因历史变迁和年久失修,湮灭在岁月的尘埃中,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在后人的不断修建和维护下,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有人说中华民族最长的宏伟古迹是长城,但在我的心目中,都江堰的细流润泽之长,无法用时间和空间计量。两千多年来,对都江堰的岁修与扩建是不变的传承与值守,其能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早在东汉汉灵帝时,就设置了都水掾和都水长负责维护渠首工程;西汉时期的文翁率先扩大了都江堰灌区;蜀汉的诸葛亮也专门设堰官主持岁修;鼎盛的唐朝不断进行改善和扩充;宋代时制定的岁修制度沿袭至今;元代吉当普铸铁龟以镇其源,明代施千祥铸铁牛以当堰口,均对分水鱼嘴的结构材料作出重大的改革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在都江堰管理局多年的精心维护下,都江堰水利工程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延伸扩建,实灌四川7市37县,农田1040万亩,为2000多万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供水,效益和影响雄居全国之首。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这首出自清代黄俞的诗《都江堰》,诠释了古时创建都江堰的艰辛和不易。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描述的正是都江堰每年岁修完毕举行的放水节活动,预示一年春耕的开始。

如今西蜀遍地良田,春华秋实,眼前一片绿意生机,正如西晋诗人左思在《蜀都赋》里所呈现的都江堰盛景:“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阔野千年都江堰,你尽可感观到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景色秀丽,层峦叠嶂,银波逐浪,于江心顺应地势巧设鱼嘴金刚堤,将一江碧水分为内外二江,浅滩低筑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离堆开凿宝瓶口以限洪引水。三大主体工程相辅相成,巧妙利用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宛若蟠龙蜿蜒盘旋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地形成了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自流灌溉的神奇功效。

水之动静,不失其道,应适天时地利人和,遵循规则,顺应自然。都江堰之所以经久不衰,千年来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功效,除了后人的不断维护和坚守,也与她人水和谐、与自然结合统一的特色分不开。从“水顺则无败,无败则可久”的治水思路中,你完全可以感悟到她与自然节律完全合拍的神韵,及对“道法自然”的崇高追求。我想,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都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成水之美和长久之安。参“科学的真”“哲学的善”“艺术的美”于天地之造化,不露痕迹地演绎着人水和谐的真理,正是都江堰跨越千年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

此时,我正伫立在鱼嘴上方,看茫茫江水向远方奔去,不禁感叹这千秋奇功筑古堰,为民输送源源不断的万股清流,跨越了人类千年的梦想,也承载着人们气壮山河般的使命。她屈伏于地不断延展着每一条枝干,但凡经过她纤细的玉手抚摸过的旱区,都绽放出处处新绿。

水处天地之间,可以是潺潺溪流般润物无声,也可以是深不可测的海洋般翻江倒海,水之善用可厚德载物。如今在水利改革发展的环境下,引水渠道、灌渠支流不断开枝散叶,都江堰也绽放着更璀璨的光芒。每一条渡槽涵洞都是她防汛扩建的萌发,每一座调度水库都是她节水改造的点缀,每一处调水工程都是她惠泽民生的律动,每一个灌区配套续建都是她网络化管理、科学统筹配置的飞跃。

我爱这千年的古堰,她有着母亲般的亲切可敬,默默抚育着我们的成长;我最近距离地体味着她那广阔的胸襟和无垠的魅力,纵使她早已成为千古绝唱,传颂至今,我却有着更为特别、更为动容的敬慕之情。

她发轫于高山,又归集于江河,虚怀若谷,载舟托物;她从容淡定,沉淀于浮世之中,任人汲取,甘于奉献;她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广袤润泽长不竭。在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水环境日益下落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像儿女一样善待守护好这位母亲,永葆她的功效持续散发、生生不息。

人生犹如滴水,也许微不足道,可汇集成海却会凝聚无比巨大的力量。度比江河,细流兼纳,都江堰聚涓流汇集江川,纵然百折千回,也要舍身奔腾,为大海的波澜壮阔奉献出最后一道光芒。

水之漫漫求索,托付着呕心沥血的守望;山之悠悠起伏,传承着永垂不朽的夙愿。“深淘滩,低作堰”这古代先贤留下的治水六字诀,寄兴水智慧予当代水利人,传治水热情入水利人的血脉,告诫子孙后代时刻不懈怠对水的治理和善用。

气如春夏,群物生发,后世的都江堰水利人也在这千年的传承中发挥着滴水穿石的精神,也正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竭力奏响一曲恢宏的乐章,到2020年将再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在这片沃土上铺开治水兴蜀的新蓝图。

“为喜灌坛河润远,恩波德水又更新”。这里是天府之源,治水为民的历史由来已久;这里的禹迹遍布,蜀水文化的深厚内涵传承不息。这跨越千年的古堰啊!不仅为治水文化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也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成就了人水和谐、泽福万代的水之美。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