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纪念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成立30周年“灌溉文化”征文活动
江南“都江堰” 千年槎滩陂(三等奖)
  邱云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5/12/4    

去槎滩古陂仅仅是一念之间的决定。草长莺飞的孟春时节,我终于走进了闻名遐迩的千年灌溉工程——槎滩古陂。

槎滩古陂位于江西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还未到槎滩陂,远远便听到水流低吼,犹如牛叫的声音。同行的槎滩陂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这条河因槎滩陂落差大,水流急,声如牛吼,称牛吼江。他还说,槎滩古陂为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已有1069年。槎滩陂将牛吼江水分流,陂水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而注入赣江。槎滩陂水流经禾市镇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为预防水灾,在槎滩陂下约7公里处,又修筑了一段减水的小陂——碉石陂,因此被称为槎滩、碉石陂。槎滩陂渠迂回30余公里,灌溉了包括禾市镇、螺溪镇在内的大部分村庄的农田。

据《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记载,公元930年,家住金陵的周矩为避唐末之乱,携全家老少迁徙到泰和县螺溪镇。来到这远离纷争的乡村定居后,周矩深切体会到了当地农民有田缺水受旱之苦,决心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

《泰和县志》中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的9000多亩田地得到灌溉,当地变成了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如今,槎滩古陂仍灌溉着泰和县4万多亩粮田。

槎滩陂分主坝和副坝两部分。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的众多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成,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0.4米宽,约0.5米厚,已阻水千年。

我也曾到过福建的木兰陂。一开始望文生义,以为木兰陂与木兰式的人物有关,到后才知道是因位于木兰山下而得名。木兰陂位于莆田市西南5公里,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动工兴建,经3次建设,历时20年,建成于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建成至今已有932年,经历了无数次山洪、海潮冲击,仍完好无损,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拦咸蓄淡、防洪、灌溉与排涝作用。时至今日,木兰陂仍灌溉着莆田南北洋平原16.5万亩田地,并兼有工业供水、航运交通、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1988年1月,木兰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木兰陂建设几经波折,数次选址,多番建设与加固,终成现在规模。应该说木兰陂之所以能沿用至今,与其科学选址、合理设计分不开。

同样,泰和槎滩古陂能保存至今,也源于其合理的设计。公元937年,周矩经过多年谋划,才选择在赣江水系禾水支流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建造古陂。

工作人员告诉我,槎滩陂建于禾溪、灉水交汇之后的转弯处,水量充足,主渠通往大片农田,是兴修水利的绝佳地点。同时,因为此处河床坚硬、水流缓慢,故能使古陂免遭冲毁。为保证航运畅通、鱼类洄游,陂上还设置了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

槎滩陂渠的水源由山泉汇聚而成,顺着地势奔流,上下游落差达147米。山上植被茂盛、水质清澈、含沙量少,陂渠少有淤塞。周矩经过两年的考察,选择在河水大角度转弯后的水流缓慢处拦河筑坝,减轻了流水对坝体的冲击,因而陂坝从始建至今从未坍塌。槎滩陂坝顶高度略低于河岸,洪水期陂坝没入水下,大量河水从坝上溢出进入老河道,又具有防洪功效。

选好地址,周矩便开始了创筑。

关于周矩、周羡建槎滩陂的事迹,据考证,仅见皇祐四年(1052年)周中和写的《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其他关于槎滩陂的文字,都引用自这篇记文。文中记载“以木桩、竹条压为大陂,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即将若干根木桩打入河床,再编上长竹条,遏挡水流,然后筑填黏土,形成陂坝。

工作人员指着陂坝告诉说:“槎滩陂并不是简单截断河道,枯水期陂坝略高于水面,起到蓄水作用,洪水期陂坝没入水下,以便疏水。”

“开洪旁注”是将本折往东北向的江水主泓,引入渠道改往东向,余少量江水沿故道继续保持原东北流向。这是槎滩陂的主体工程。

顺流而下,在槎滩陂以下约7里处,“又伐石筑减水小陂”,“穴其水而时出之,故名碉石”。这是在引来的主泓水道上建的小水陂,以便分水灌田。当时“决渠导流,析为三十六支,灌溉高行、万岁两乡九都稻田六百顷亩”。万岁乡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改为信实乡。清代的高行、信实二乡共辖14个都,约为当今禾市镇、螺溪乡。

据清代、民国时的文字记录,那时因条件限制,能够自流灌溉的只有一部分,另外地势较高的田要借助水车提灌。提灌不如流灌,然而优于缺水干旱,所以周中和说:“昔日硗确之区,至是皆沃壤矣。”

槎滩陂之所以历经千年不倒,得益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以及科学设计与选址,更得益于当地世家大族的合力维护和管理。

在周矩后人聚居的爵誉村周氏祠堂,我们了解到,对槎滩陂的管理,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周氏家族的内部事务。然而,事无不变,田产不仅会在乡邻间易主,且宗族内也经常出现贫富易位、祖业消散等情况。

经济利益的纠纷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周矩父子为维修槎滩陂而置备的山地田塘,均坐落在陂坝附近,而这些田产与周氏故里爵誉村相距甚远,周家后人难于对其牢固把握。周家这些田地被当地村民侵占之事常有。每次周氏后裔都诉讼到官,结果均断归原主。

宋仁宗时,周矩后辈子孙中官至朝奉大夫的周中和告老还乡后,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陂之艰难,撰文写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文中写道,槎滩、碉石二陂虽为周氏祖先创建,但不得专利于一家,周氏子孙宁待食德之报,而不必食田之获。

至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墙壁上。

在泰和县博物馆,我们看到槎滩陂分别于元代至正,明代嘉靖、万历,清代乾隆,民国4年、2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965年、1983年进行过重修。槎滩陂历经千年一直有后人在对它进行维修,但都是在原址上维修,改动不大,保留了周矩当时的设计理念。

据泰和县水利局领导介绍,2013年槎滩陂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省、市、县正加大力度,扩大其灌溉功能,挖掘灌溉文化,全力将其打造成水利风景区。目前征地等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夕阳下的槎滩古陂古朴凝重,低沉的水声在苍茫山野激荡。路旁,一树树苦枧花安静地绽放在春风艳阳里。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江南“都江堰”、千年古陂将大放异彩。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