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纪念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成立30周年“灌溉文化”征文活动
水利万物而不争 为有源头活水来(三等奖)
  谭建设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5/12/4    

走出城市的喧嚣,来到清新的农村,儿子兴致勃勃。

在湖南省常宁市三角塘乡,村墙上依稀可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字样。这里有湘境第一堰——鸭婆堰,它曾是一座古老的用木桩、柴草和泥土筑成的土堰,当地人在堰口架设筒车提水灌溉千家垌上垌一带农田。从前,因灌溉发生斗殴、群殴是常事,并且每遇下大雨就塞堰,人们便在堰头杀一只鸭婆(老母鸭)为灌溉农田而祭祀。从此,鸭婆堰的名字就叫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1953年重建,它成为湘境内最早的圬工拦河坝。灌区渠道24条,灌溉面积1.4万亩,是原来灌溉面积的15倍多。从此,再也没有发生灌溉争水斗殴事件,不过杀鸭婆祭祀的风俗依然保留,鸭婆还成为当地一道名菜。

在堰上,吃着美味的鸭婆菜,堰上的老职工也打开了当年修堰的话匣子。“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天从你头上过。”这首《河坡谣》曾是湖南的小学课文,也是当年兴修鸭婆堰的小场景,堰上的老职工说。那时修堰没有任何机械,都是社员一肩一肩地担着土,吃着杂粮,啃着红薯修起来的,日子很清苦,但心里很满足。老人神采飞扬,让儿子感动不已。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火红年代里,水利人为水利建设打下的烙印,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奋斗不息。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衡阳新建塘坝4.86万处、小型水库286座。祁东县风石堰公社杨柳三队以“凿石开塘、蓄水保水”方法,3年共安装水轮泵644台、电力排灌设备444台。这些灌溉工程,见证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传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老职工的话和经历,使儿子热血沸腾,没有微信刷屏,没有电游,却是火红的岁月。

提升灌溉能力、粮食增收,更需要科技,陈振坤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告别了鸭婆堰,我带上儿子拜访陈老。陈振坤是衡阳解放后首批水利灌溉专家,衡阳“倒虹吸管”灌溉法第一人。陈老说,那时灌溉水平低下,骨干塘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而倒虹吸管比渡槽能跨越更深的溪河、洼地,能更有效地灌溉农田。1953年,陈老带领科研团队,深入实地考察,利用古桥,首次引进并建成了桥式倒虹吸管,灌田2000余亩;1978年陈老又攻克倒虹吸管压力水管的问题,既节约了人力又提高了质量,欧阳海灌区和衡东桥式倒虹吸管工程就是当年陈老的杰作。

陈老不仅是水利专家,而且是衡阳排灌见证人。陈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衡阳灌溉事业不断发展提升,从零星水库修筑到现代大规模水库建设,从土石堰到现代航电枢纽工程,从“城立木栅”到现代堤防工程,从“桔槔提水”到现代提灌工程,从单一灌区到现代新型灌区系统,从粗放型到节水型,从劳动密集型到全自动化排灌,实现了科学灌溉、配套灌溉、节水灌溉,成为农业保障重要支撑。陈老说,那时的科研,没有电,没有实验室、工作间,在工地一呆就大半年,没有节假日。为了一个数据泡在水里几小时是常有的事,有几次为了测流量险些被河水卷走,胃病和痛风就是那时犯下的。临别时,陈老对儿子说:“孩子,别为高考填报志愿而纠结,农田灌溉任重而道远,路就在前方!”

陈老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深深打动了儿子。儿子说:“爸,我们回老家看看海叔的地种怎么样了?”以前要儿子回乡下总一百个不乐意,而今,他竟主动提出。

回到老家,海叔领着我们去看自家种的十多亩承包地。海叔说,以前干旱,村里的地基本绝收。近年,政府采取公家出钱、农民出力、企业参与方式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种田种地都有了保障,特别是去年修好这条支渠,今后农田灌溉就更没问题了。灌溉管理上,实行农户+协会、分级管理、计划用水、以引增蓄、以蓄补引等新型水利灌溉方式。村里的骨干水源、灌排渠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接下来的几天里,儿子跟着叔伯们学习干农活,做些修渠、清淤、给排水的事。虽然辛苦,但儿子很快乐,脸晒黑了,身体结实了,对灌溉有了更深的认识。

遇见老家农大学生小张,是儿子这次故乡行的意外收获。小张承包了1000多亩山地,种植特色水果,利用现代滴灌技术,走上了致富道路。小张说:“传统灌溉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我的滴灌技术种植就像电脑鼠标一样,轻轻一按,1000多亩地片刻完成灌溉,省人省力还节能。”儿子还对于小张“农村是广阔的天地,那里大有作为”的观点欣然赞同。

家乡的变化和小张的创业精神,让儿子感怀,而湘江上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更让儿子惊叹。它创造了七项之“最”、两项“首次”,是集能源、灌溉、交通、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灌区。

旅行结束了,作为父亲,作为水利人,我选择一种旅行的方式让儿子细细感受。儿子曾为高考志愿而纠结,刷屏、电游是儿子假期生活方式。这次旅行目的地,有着水利人为之奋斗的足迹,这是一种灌溉工程乡愁和永恒灌溉文化的传承。

回来第二天,儿子告诉我他的第一志愿——以水为师的创客。

如今儿子已走进大学校门。“水利万物而不争,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儿子入学后发给我的一条微信。我欣慰地笑了。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