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我省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统筹实施以“创新建设方式、落实管护责任,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价格机制”为目标的多项农田水利改革事项,推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农田水利体制机制,不断取得突破,成效显著。
一、民办公助推建设
坚持群众主体、县乡主抓、行业主导的“三主思想”,全面推行民办公助新机制,变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包办”为“各负其责”。坚持“群众自愿、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三项原则”,农田水利项目高效、有序推进。一是竞争立项。省以县为单元、县以村为单元竞争。发挥竞争立项的杠杆作用,五年将中央资金50亿元放大到总投资175亿元,放大了3.5倍。二是自主决策。按照“不办群众不愿办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的原则,把 “85%的群众同意”作为立项的基本前提,通过“民议民决”,真正落实群众主体地位。三是自主实施。依托村组及专合组织,按照落实权属、自主申报、竞争定项、自主实施、监督监管、验收兑现、确权颁证“七步工作法”自主建设,有效凝聚了治水兴村的群众力量。四是自主监督。项目村内分设 “施工、质监、资金”三个管理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钱、物、劳”接受群众代表审查,由群众大会审定,运作公开、透明。通过民办公助新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家业”情怀,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投入难、实施难、管理难的问题。
二、产权改革增活力
抓住四川整体推进农村产权改革的契机,坚持多权同确,全面部署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工程产权的物权化、水利资产的资本化。一是完善产权体系。适应农村土地生产关系调整的需要,精准确权,对小型水利按所有权、使用权“确两权、颁两证”。在稳定农村集体为所有权主体的基础上,放活使用权。同时建立管理委托书、经营转让协议书制度,构建“两证两书”产权体系。二是全面确权颁证。下发了全面开展小型水利确权颁证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统一的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等示范文书。截至目前,全省已颁发所有权证6400本,使用权证35万余本,其余小型水利工程将在2016年底前,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步完成确权。三是盘活资产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县、乡多级农村水利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纳入市场交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巴中市巴州区已有序流转水利产权3372宗,实现交易额886万元。并通过融资平台,以本区的水利工程使用权、经营权为抵押,实现融资借贷550万元,拓宽了水利建设经费来源。
三、创新管护惠民生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完善管护机制,保障工程长效运行。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全省共设立2324个基层水利站,落实村级水务员1.2万人。积极探索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化合作社等整合发展的方式,发展合作组织4200多个。支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抗旱服务、节水灌溉服务、供水运行管护、水利维修养护组织发展,水利服务“最后一公里”不畅的问题不断得到改善。二是创新管护模式。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公司管护、协会管护、大户管护、园区管护、购买服务”等新型管理模式。阆中市将方山乡的5处小(2)型水库通过“物业承包、考核定价”模式交由社会组织管理,探索出了小型工程实行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三是推动水价改革。按照渠系节水改造、协会规范化建设、终端水价制度“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展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同步探索“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水转让、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机制,扩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综合效应,取得了重点突破。针对面上农业水费征收困难的问题,我省在灌溉设施的建设上,强化“产水配套”意识,更加注重灌溉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强农民的水费承受能力。同时,完善补贴机制,大量已建成、服务传统农业的灌溉工程的运行维护费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得到落实。
四、赋权释能助发展
支持扶贫攻坚是四川农田水利的中心任务。我省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机制,以改革促发展。一是项目倾斜安排。改革竞争机制,实行“分类分档”竞争,确保项目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破解“因水致贫”瓶颈,五年支持1420个高半山贫困村建设五小工程3万多处,走出了一条“以水兴业、以水兴产、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的路子。二是充分赋权于民。将农田水利所有权、使用权、建设权、经营权充分赋予农民或农民集体,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得合理受益,实现脱贫致富。据测算,“十二五”期间,通过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民通过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就达到12.5亿元。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村组集体采取多种产权流转方式,盘活水利资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组织的实力,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巴州区对村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按集体和农户2:8的比例,开展股权量化,在产权流转时按股份共享经营收益,化成镇白庙村将水利工程流转给园区业主,实现流转分红72万元,村集体及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下步,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田水利改革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明确改革时限,设定改革目标,落实改革责任,形成“上下联动、横纵互促、宏微并重”的改革态势,注重改革的系统性,不断深化农田水利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动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