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灌排中心成立30周年《中国农村水利水电》专辑(2015年12月)
灾区灾民安置点应急供水模式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闫冠宇 刘文朝 荣光 李含英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6/2/24    

0 引 言

我国地域辽阔,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破坏居民家园的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保障灾区饮水安全和生活用水需要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4]。灾区应急供水保障工作重点是原有供水设施的抢修、灾民安置点供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包括水源、水处理、供水管道、饮水点、水质检测与监测等。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近年来参加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云南彝良地震、四川芦山地震、西藏尼泊尔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前方供水保障工作,以及后方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对灾区实用的应急供水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

1 用水需求

重大灾区救灾工作一般分为紧急救援、临时安置、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时间与灾情和救灾力度等相关,其中,紧急救援期一般不超过10天、临时安置期不超过90天、过渡安置期和恢复重建期合计不超过3年。灾民安置点分临时安置点、过渡安置点两大类,临时安置点以应急为主、包括了紧急救援期和临时安置期,过渡安置点一般是为灾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而设的、应能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包括了过渡安置期和恢复重建期。

灾区应急供水以满足灾民和救援人员的生活用水需要为主,最低用水量需求与灾情、救灾阶段、以及当地水源条件、气候条件、季节、生活习惯等相关,有条件时应尽早提供较多、达标的生活用水。

1.1 临时灾民安置点

紧急救援期,最低用水量需求不低于5-7L/(人•天),以保障维持人生命需要的最低用水量为主,包括喝、做饭、漱口刷牙等入口水,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救灾时,应尽早达到临时安置期15-20L/(人•天)的用水标准;供水设备受运输限制时,可分质供水,洗澡、洗衣服等用水可采用仅进行消毒处理的水(必须消毒,确保无致病微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

临时安置期,最低用水量需求不低于15-20L/(人•天),以保障人短期的最低生活用水量需要为主,包括饮水、食物烹调用水、最低限度个人卫生用水和室内清洁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水源水质较好、临时安置期较短时,可分质供水,洗澡、洗衣服和和室内清洁等用水可采用仅进行消毒处理的水(必须消毒,确保无致病微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临时安置期较长时,应尽早达到过度安置期20-40L/(人•天)的用水标准。

处于治安和环境安全等考虑,临时灾民安置点规模一般控制在500人以下,用水量设计可控制在每天10-20m3以内,分质供水时,饮用水可控制在每天4m3以内。

1.2 过度灾民安置点

过渡安置期和恢复重建期,最低用水量需求不低于20-40L/(人•天),以保障人基本生活用水量需要为主,包括饮水、食物烹调用水、个人卫生用水、室内清洁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等,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水源水质较差、只能采用纳滤膜或反渗透膜处理时,可分质供水,入口水采用膜处理的水,个人卫生和室内清洁等用水可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的水。

2 应急供水模式及关键技术

2.1 瓶装水和灌车拉水

瓶装水,包括市场销售的矿泉水和纯净水等,运输、携带和饮用安全方便,是灾区紧急救援期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应急供水方式,应急水处理设施尚未建成和原有供水设施尚未修复前是主要的应急供水方式,即使在临时安置期,安置点人员的外出等用水也需要瓶装水。

罐车拉水,包括从灾区内可利用的供水设施拉水和从灾区外拉水,也是灾区紧急救援期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应急供水方式,即使在临时安置期,分散农户用水和建设中的安置点用水也需要罐车送水。需要注意的是,应加强拉水水质检测、水罐的清洗与消毒,有效氯投加量可为0.5mg/L左右。

2.2 抢修原有供水设施供水

灾情发生后,应立即组织检查当地原有供水设施的破坏程度,包括水源、水厂、管网和供电等,对抢修后能尽快恢复通水的供水设施应抓紧抢修供水。

利用原有供水设施供水时,应加强消毒和水源保护,以及水源水、出厂水和供水点的水质检测。当水源存在污染风险时,除加强水源污染防治外,可增加活性炭吸附处理(对色度、异臭、异味、有机物、重金属等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口感明显改善),水厂有可靠的过滤单元时(滤速可控制在6m/h左右),可在水源处投加粉末活性炭(湿投,炭浆浓度5%),粉末活性炭的用量根据试验确定,可为10mg/L左右;地下水源水厂无过滤单元时,可在水厂增加颗粒活性炭吸附罐,炭层厚度可为1.0~1.2m、滤速可为6~8m/h。

2.3 以膜处理为核心的供水

不能利用原有设施供水的安置点,应抓紧就近开展水源调查,尽可能选择水质良好、污染风险小、易防护、能自流供水的水源,水源选择顺序:山泉(溪)水、深井水、浅井水、地表水。选择水源时,尽可能避免选用存在污染问题、滑坡和泥石流威胁的水源地,首先通过看、闻、尝,选择感观性状好的水源(周边无明显污染源,水质清澈、无异色、异味),然后对其进行水质检验。

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水源水质、水处理设备的购置和运输条件确定,优先选择水处理工艺可靠、运输方便和管理简便的水处理设备。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临时灾民安置点以膜处理为核心的水处理设备应用最多,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过度灾民安置点以一体化净水器为主,从技术发展看,也应选用以膜处理为核心的水处理设备,出水水质稳定且安全性高。但膜处理一般需要加强预处理,以防止膜污染,特别是铁锰较高时必须进行预处理。

2.3.1 以超滤膜处理为核心的供水

超滤膜净水是一种精密过滤技术,利用孔径为0.001~0.02μm的膜壁拦截水体中的泥沙、悬浮物质和微生物等,出水浊度可稳定在0.2NTU以下,且能有效拦截水体中的“两虫”、细菌等,微生物安全性较高。

原水没有污染时,超滤膜处理后的水可直接饮用;原水有较低的污染风险时,可在超滤膜后增加颗粒活性炭吸附。超滤膜过滤前,应有预处理设施,根据水源水质情况和规模,可采用PP棉滤芯过滤,砂石或纤维滤料等过滤,悬浮胶体颗粒较多时应投加絮凝剂混合反应后过滤。处理后的水进入储水箱后仍应加强消毒,临时安置点的公共取水点较近,可采用紫外线消毒;过度安置点,规模较大时,可采用电解食盐生产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以超滤膜处理为核心的供水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临时安置点,1~2m3/h,⑴水质很好的井水、山泉水—原水箱—超滤膜—储水箱+紫外线消毒管网—公共取水点;②含有泥沙但水质较好的水源—原水箱—预过滤—超滤膜—活性炭—储水箱+紫外线消毒管网—公共取水点。过度安置点,大于2m3/h,⑴胶体颗粒很少、水质较好的水源—原水箱—预过滤—超滤膜—活性炭—储水箱+次氯酸钠—管道—公共取水点;②胶体颗粒较多的地表水源—原水箱+絮凝剂—过滤罐—超滤膜—活性炭—储水箱+次氯酸钠—管网—公共取水点。

2.3.2 以反渗透或纳滤膜处理为核心的供水

反渗透膜净水是一种制备纯净水的脱盐技术,采用孔径为0.0001μm的半透膜拦截水体中的各种离子和有机物。纳滤膜净水是一种低压、有针对性的脱盐技术,采用孔径为0.001~0.0001μm的半透膜拦截水体中的多价离子和分子量大于200的有机物(但对氯化钠等一价离子和分子量小于200的有机物拦截率相对较低)。这两种脱盐膜技术,废水量大、比常规处理处理能力小很多,因此,只有当水源污染风险较大时才采用,主要用于饮用水的处理,以确保灾区群众饮水安全。

在灾区,应用反渗透或纳滤膜处理饮用水时,一般与超滤净水系统相结合,超滤作为反渗透或纳滤的预处理,工艺如下:水源—原水箱—预处理—超滤膜—一级储水箱—反渗透—二级储水箱+紫外线消毒,其中一级储水箱主要储存洗涤等生活杂用水,而二级储水箱储存生活饮用水。

2.4 储水设施、管材和公共取水点

储水设施是供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积一般按日用水量的30%确定,可采用不锈钢水箱、玻璃钢水箱、软体水袋等,并加强定期清洗与消毒。

管材选择,过路等易受到影响部位的管道宜选用钢管,其他宜选用PE管。

公共取水点一般应设在帐篷或板房区外、便于取水和排水的路边上;每个公共取水点应有2个以上公共取水龙头和2个以上洗涤池,应贴“洗涤水”、“饮用水、煮沸后饮用”、“节约用水”等警示标识;每个公共取水点应有排水出路,尽可能与雨水排水系统相连,不能相连时应新挖排水沟,将公共取水点的洗涤废水等引到距离安置点不小于30m的区域。

2.5 水质监测

灾区的水质监测十分重要,应加强灾区所有水源水、出厂水和供水点的水质检测,救灾时应有专门的水质监测队伍,制定合理的水质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检测指标和方法等,做好巡回监测,对发现水质问题的供水系统应立刻停止供水、及时查找原因。

3 结 语

结合近年来在地震、洪涝灾区灾民安置点的应急供水实践和调查,综合考虑不同规模、类型灾民安置点、不同阶段的用水需求以及灾区水源特点和不同水处理技术特点,分类提出了灾区灾民安置点系统的应急供水模式以及注意事项。

同时,重大灾情发生后,应成立专门的应急供水保障工作组,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尽快做好供水设施破坏情况调查,水源调查,应急供水方案的制定,水处理设施的供应、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以及水质监测,确保灾区饮用水安全和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