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领导之声 > 部级领导 > 正文
——在2016年5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服务大局 求实创新 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财政部网站
  财政部副部长     胡静林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6/6/18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十三五”良好开局之际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总结“十二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绩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连续登上两个千亿斤新台阶,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五年平均增长10%以上,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000元。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作为财政支农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时期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602.91亿元,年均增长15.4%,超过1988-2010年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投入之和。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抓产能、促产业、扶主体、重生态、强管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农业综合开发认真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把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将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项目区坚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措施综合治理。立足项目区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措施和投入比例,亩均投资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1500元,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财金融合”的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4亿亩,占同期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的35%,“三分天下有其一”,亩均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对650处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节水配套改造,积极支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节水增粮行动”,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项扶持优质高效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流通服务等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集中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扶持理念上,集中推进“三个转变”:扶持定位从项目向产业转变,实施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项目资金从“主导”向“引导”转变。在产业布局上,组织编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针对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连续重点扶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股权投资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等扶持方式,推进财政补助资金“先建后补”管理方式改革,完善贷款贴息政策,将贴息方式由“后选项后结算”调整为“先选项后结算”,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提升项目扶持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在试点探索上,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设立专项加大“菜篮子”工程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武陵山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实现形式,显著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每年新建产业化项目直接带动2200万农民受益,人均增收约500元,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十二连快”的重要力量。

(三)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农业综合开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提出并推进“保、调、转、退、减、进”的开发思路,严禁在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湿地、草地、林地及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等保护性开发区域控制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开发政策,按照“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适时退出、违规处罚”的方式加强开发县管理,重点保产粮大县及农业大县。把农业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投入领域,大力支持生态治理、水土保持、草原改良等生态保护类项目。把高效节水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标准,探索实施有机肥生产、残膜回收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广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低碳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升项目区科技水平。“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草原(场)建设1431.5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862.03万亩,进行土地沙化治理199.14万亩,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推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四)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农业综合开发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把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重要着力点,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增强产业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为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变革。“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共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8万个,建设以产业规划为导向、整合资金为基础、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现代农业园区74个,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子,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各地农发机构立足实际,主动融入地方“三农”工作大局,打造了一批助推现代农业的工作品牌,涌现出一批稳农支农惠农的先进典型,创造出一批财政支农领域的经验亮点,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各地稳农抓粮、强农增效、富农增收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

回顾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进程,各级农发机构较好地把握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一方面,坚持把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基本职能和首要任务,始终牢记使命,保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变化,调整开发思路和着力重点,依靠改革创新推动农发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了以下几点:一是服务大局,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地调整开发思路和扶持重点,始终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合拍共振。牢记自身使命,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奋勇争先,力争一流,切实发挥财政支农惠农作用。二是突出重点,综合开发。在区域布局、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格局,提升了开发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林水技措施集成运用,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挥整体和协同效应,提升综合效益。三是开拓创新,完善机制。立足自身职能,积极探索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推进政策、制度和机制创新。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自筹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在项目建管上,从评审、监理、验收、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入手,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建管机制。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走出去”等各类试点,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四是强化协作,形成合力。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各级农发机构、项目实施单位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密切协作,建立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协同攻坚,形成了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强大合力。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方的点赞。汪洋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要点上批示:“一年一个台阶,年年都有进步,支持资金整合,争取做得更好。”财政部党组对农业综合开发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提供有力保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稳粮强农惠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盛赞农业综合开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各级农发干部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国所有农业综合开发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着力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将其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将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李克强总理强调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等,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机遇。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一是粮食连年丰产后遇到的新问题。主要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仓储面临较大压力,重要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多重挤压。当前农业发展既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又面临补贴“黄箱”和资源环境“红灯”的双重约束,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是农业供给侧矛盾突出。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业供给结构性过剩与高质量安全农产品紧缺并存,粮食产量、进口规模和库存数量“三多并存”。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亟待调整,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困难和下行压力,等等。

为此,近一段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导向,在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央明确提出,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些决策部署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息息相关,也为农业综合开发开辟了广阔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效益。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要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着力点:

(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加大投资力度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既利于当前,更惠及长远。

农业综合开发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力量加大推进力度,不断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如期完成。要在保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优化建设布局,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要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健全管护监督机制,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二)着力补齐农业产业链短板,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去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既要在保障农产品数量上作努力,更要在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农业结构问题、农产品价格问题、农民收益问题都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综合开发要充分发挥在支持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以总结两类项目相结合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经验、编制《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发展为引领,找准农业产业链的短板,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产业扶持布局,推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流通服务业优化结构,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示范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结构更加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供给体系。要重点支持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要探索构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与农民之间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三)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5月印发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本届政府第一次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切实加大项目区生态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按照中央相关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进一步优化开发布局,对“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分类施策,完善开发县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把节水高效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标准,控制地下水超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支持低碳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设施建设,扩大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试点范围。积极支持生态脆弱、资源过度开发的项目区治理污染、恢复植被、涵养生态。把完善科技支撑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完善科技推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四)着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农业综合开发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探索构建全面协调高效的支持体系,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模式和具体路径。农业综合开发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围绕特定需求开展针对性扶持,打造一批实力较强、经营良好、管理规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土地治理和产业化两类项目有机结合,构建一体化的扶持政策和推进机制,把基础平台建设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衔接,促进农业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共同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试点范围和支持力度,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引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轨道中来,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五)着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提出要通过试点,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支持贫困县围绕突出问题,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要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将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同时,重点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条件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支持发展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民合作组织,立项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的富民增收项目,“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以高度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业综合开发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汪洋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明确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举足轻重、日益广泛的深刻影响,必须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这既充分肯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作用,又对做好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各级农发干部要切实增强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与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要求相比,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在资金投入上,整体投入不足并过于依赖财政资金,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增加其他渠道资金投入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推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践探索有待进一步推进;在项目建设上,与相关部门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保持先进性亟待研究,项目扶持的针对性、精准性仍有待加强;在管理方式上,长期延续传统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基础数据等资料有待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调动各方力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投入。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央财政将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扎实推进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在“财金融合”加大投入等方面开辟新路子、探索新模式、积累新经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支持和参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进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探索有效整合机制。研究“占补平衡”等相关土地开发政策,利用农田开发后面积增量,探索进一步拓宽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渠道的相关机制。积极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府投资基金、PPP等投入方式,以及“先建后补”等管理方式,加大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二)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活力。创新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统领开发工作全局,具体贯彻落实到开发实践中。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找准新方向,既传承优良传统又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创新开发思路,紧紧围绕中央“三农”工作大局和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症结关键,在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环节精准发力,着力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要创新政策体系,以修订部令为契机,研究制定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体系,加强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涉农资金管理改革等政策和资金的统筹衔接,与财政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林水生态保护等相关政策形成合力,在积极融入财政支农工作大局中发挥“集团军”和“先锋队”优势。要创新项目建管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项目建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农业综合开发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

(三)推进科学管理,提升资金效益和项目质量。强化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生命线。要加强资金和项目全程管理,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县级财政报账制,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加快预算执行,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无缝衔接、顺畅运行,着力构建资金和项目一体化管理的科学机制。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把贴近基层实际、适合由基层审核把关的事项放下去,进一步激发各级农发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基层先行先试,重点在拓展投入渠道、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主动融入地方“三农”工作大局,努力打造开发亮点和工作品牌。要切实发挥资金分配的导向性,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资金分配要切实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区域倾斜。要探索建立简政放权之后的资金和项目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相配合的监督检查机制,逐步把管理重心由项目审批向加强监管和服务转变。扎实推进和完善绩效管理,科学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质量和效益。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加大问责和追究力度。加快农发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推广应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农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四)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和完善制度的基础。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完善政策、修订制度和强化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推进部令修订和贯彻落实,以此为统领,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简明高效、衔接配套”的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制度体系,覆盖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入研究制定资金和项目管理内控和风险防范机制,把关键环节和高风险节点纳入重点监控范围,进行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落实工作责任,从隐患和苗头抓起,切实防范资金项目运行和工作风险。要夯实基础工作,把高标准农田等项目数据、区域布局和运行状况等底数搞清楚,建成后项目要及时统一上图入库,加强项目动态监测管理,“让数据说话”,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要加强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协作,围绕农业综合开发更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等方面,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理论指导,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前瞻性。

(五)加强作风建设,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作风强则事业兴。要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办好“农发课堂”等各类学习平台,建立和落实常态化学习制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和政策水平。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重点加强青年干部的能力提升和锻炼培养,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切实把“严”和“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树立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努力为新时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链接 国家农发办主任卢贵敏:在2016年5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