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正文
立足科研求生存 坚持创业求发展
  湖北省漳河团林灌溉试验站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9    

漳河工程管理局团林灌溉试验站位于鄂中腹地的漳河水库灌区中游偏上。东经112度15分,北纬30度50分,海拔高程100米。是漳河水库260.5万亩灌区的唯一灌溉试验站。

一、不懈努力,全面促进试验站的发展

团林试验站建于1963年,40年来,注重立足科研求生存,坚持创业求发展。通过开展水稻需水量、灌溉制度、模式和方法的试验研究,形成了较长系列的专业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竞争成为湖北省灌排试验中心站。

团林试验站的建设与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几次也面临被撤消建制的危险,但由于坚持了以灌溉试验研究工作为中心,做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业绩,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建站初期,各种条件都十分艰苦,但干部职工发扬创业不怕难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使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技术力量初具规模。“文革”期间,试验站也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影响,但大部分干部职工排除干扰,坚持试验,获得了大量连续性的宝贵资料和数据。由于试验站是基础科研单位,主管单位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当单位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就有部分同志对试验站是否有持续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由此也常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试验站险被撤消。随着党和国家对节水灌溉的日益重视,国家“十五”计划也把农业节水灌溉列为十二个重大科研方向之一,为开展试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抓住机遇,加强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促进试验站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试验站有职工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中专4人,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34岁。所有职工均经过多次专业培训,对灌溉试验的各项技术都能熟练掌握。现拥有土地面积38亩,试验小区灌溉便利,灌排沟渠及田埂均已硬化并进行了防渗处理,计量设施齐全,观测手段先进。拥有职工住宅及办公科研楼1720平方米,建有2米*2米廊道式测坑12个,918毫米称重式测筒40个,遮雨棚架1套,农业气象园1处;有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各种资料收集保管完善,有档案室、档案柜,所有资料均已进入微机可随时调阅。有理化实验室,电子天平、烘箱等设备,为开展专项研究提供了保证。

二、做法与体会

1、领导支持,增添动力

试验站的发展得到了省水利厅、漳河工程管理局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们经常到前来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具体困难,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最近几年,各级为试验站投资近200万元,使试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有了充分的经费保障。仅以2003年为例,漳河工程管理局下达人员经费16万元,省水利厅下达科研经费16万元,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资助了1万澳元,国际水稻研究所资助了0.33万美元,武汉大学等单位资助了协作经费2元,全年共筹集经费40余万元。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保证了职工工资足额到位,福利待遇逐年提高,使职工感受到事业上前途光明,工作生活中心情舒畅。2003年,漳河工程管理局将试验站定为其事业性质的二级单位,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2、加强管理,团结协作

灌溉试验不仅需要每个参与人员具有过硬的个人素质,而且离不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16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在工作中干部职工都能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工作中我们不仅做到分工明确,而且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如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粮食》,它涉及到的观测项目就有十多项,每个观测项目都是每天或者经常重复地进行,为了确保观测数据准确无误,必须依靠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由于执行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了观测精度和效率,保证了各种数据的采集准确而及时,得到合作单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3、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灌溉试验它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不仅要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工作精神。灌溉试验也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必须准时、准确地首先从野外将各种数据采集回来。如我们同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专项课题,每年要采集10万个以上的各种数据,有多名同志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负伤住院,同志们有点小伤小病从不请假,可以说每一个数据都浸透了试验站职工的心血。

有人说试验站是“半年辛苦半年闲”。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半年辛苦的确不假。水稻灌溉试验,从泡田育秧到收割考种,在近6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有观测项目,经常要进行田间采样,防病治虫,田间灌水等工作,不能休息星期天和节假日,始终坚持在试验第一线,对此我们从无半点怨言。所谓半年闲的说法,其实是对试验站的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当收割完毕后,要将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汇编,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同志还要撰写论文,总结经验。为了备战下一年的工作,要组织职工进行各种学习,用专业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都十分激烈的时代,干任何工作都如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

4、加强合作,不断创新

团林试验站的工作业绩引起了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兴趣,他们选择了一批国内先进和国际领先的课题同我们开展合作。目前正在进行试验研究的项目有7个。分别是国际合作项目《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进一步提高水稻田间的水分生产率》,同武汉大学合作项目《水稻灌区节水及其尺度效应研究》,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武汉大学合作项目《中国漳河灌区灌溉系统管理的示范研究》,与英国威林斯水利研究所合作项目《灌区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研究》,水利厅项目《间歇灌溉条件下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与武汉大学合作项目《湖北省灌溉试验资料管理和整编系统》,与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项目《水稻水肥偶合试验研究》。

通过交流与合作,研究方向不断开阔,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5、发挥中心站职能,推动全省工作开展

为了充分发挥中心站职能,推动全省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组织人员对全省23个试验站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摸清和掌握了各站的技术水平、试验设施、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农业气候区划等现状,为省水利厅制定全省灌排试验发展规划,合理进行站网调整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和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还组织举办了多期灌排试验培训班,聘请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知名教授为各站培训技术骨干,使技术力量得到提高。根据省水利厅的安排,组织专人对各站开展的专题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对已完成项目的结题材料进行初审,保证了已经完成项目和正在进行项目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对各站申报的新项目进行初审,有效地避免了的低水平重复等不良现象。我们还利用技术、设备、信息、管理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对各站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各站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立足科研,取得多项成果

40年来,试验站的研究成果对指导灌区农民合理用水、科学种田、保证灌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灌区的规划设计、更新改造、续建配套等工程提供了大量的设计依据。近年来,试验站注重与中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研究与探索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水肥偶合等技术领域内的新问题、新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多项成果。主要有《湖北省参考作物需水量及水稻需水量等值线图》,获水利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灌溉试验成果集》;《湖北省水稻节水高产灌溉试验研究》,与武汉大学、湖北省水科所合作课题,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稻节水高产的灌溉与施肥综合技术研究》,与武汉大学合作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高效节水与持续高产的灌排技术》,与武汉大学合作课题,部“948”项目2001年验收;《中国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影响》,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项目2001年验收。

目前试验站已逐步成为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教学与科研、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第一位农田水利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就是在试验站完成的。建站以来,为近百名学士、硕士、博士提供了学习、试验、研究以及毕业设计的场地,迄今,已发表各类论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800余篇。最近几年,有数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去年5月,曾多次来访的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前任院长、现任院长高级助理巴克博士率领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组到漳河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他表示要学习和研究漳河的经验,共享研究的成果,并推广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四、今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为了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中心站职能。我们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开展试验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同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力度,瞄准国内外科技发展新动向,强化管理,苦练内功,扎实工作,多出成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不断更新职工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引进科技人才,增加仪器设备,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指导和带动全省各站针对当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专题试验,探求适合本地实际的灌排制度、方法和技术,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业务上给予咨询。大力开展各类灌排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的推广应用试验研究,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和改进。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组织各站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使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组织各站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

团林试验站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领导的期望和发展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发扬成绩,不断增强技术力量,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经费渠道,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湖北省的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好务。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