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在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平坝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5年10月,我区正式启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通过近2年来的工作,改革工作初见成效。
一、改革工作总体情况
(一)区域情况
平坝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中部,处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的斜坡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地貌以岩溶地貌为主。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呈台地、山地、盆地坝子交错颁布。全区辖5镇2乡2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4.7万人,国土总面积653.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6万亩。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二)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所谓“三权”促“三变”,就是指通过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权,就是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确权,明确四至边界,确定权属关系,颁发产权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赋权,就是对确权后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赋予权利证书持有人在产权期限内按照规定用途依法使用、经营、流转、作价入股或抵押担保,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给予保障。易权,就是建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交易平台,在所有权不变前提下,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使其在流动中增值,从而激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沉睡资源。
近年来,贵州省从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等8大专项、19个专题,全面启动水利改革,并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不断抢抓水利改革发展机遇,立足“大项目、大产业、大扶贫”,大力实施资源跟着改革走,水利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扶贫走“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创新改革模式,探索“三权”促“三变”改革发展思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完善基层治理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平坝区塘约村、林下村等改革试点村寨,以水利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利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产变资金”和“产权流转”,通过“三权”促“三变”改革盘活水利沉睡资产通过改革,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通过水利改革,平坝区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为水利建设、改善水利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平坝区小型水库工程22座(已建成19座,在建3座),中小河流及堤防54处,小型水闸65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66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58处。纳入改革工程有751处,其中小型水库18处,中小河流堤防7处,小型水闸坝21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03处,农村饮水工程402处。
通过水利改革,平坝区751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晰,属国家所有的工程72处,其中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工程664处,属受益户所有的工程6处,属个人所有的工程9处。目前已颁发权证1421个,其中颁发所有权证工程751个,颁发使用权证工程597个,颁发水权证工程73个。全区751处工程全部进行确权颁证后,赋予了经营管理者权利,并以塘约、林下村飞虎山为试点推进改革,逐步在全区推广。
二、推进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以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用先进的改革方法促进其他改革建设发展。现有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改变了过去的重建轻管,由原来无序管理、浪费严重为专人管理、专人维护。水利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调动了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积极参与,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1、先易后难,以点带面
平坝区水务局结合改革特点,寻找破解改革难题方法,先改革管理主体明确的工程,后集中精力抓其他工程,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同时促进。以片区领导分片包干推进,有效推动了改革进程。
2、加强督促,精心指导
为使改革顺利完成,达到改革目的,采取每周到乡镇进行督促,精心指导。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促指导,在督促指导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并及时制定管理制度、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等下发乡镇,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3、领导重视
针对此次改革,省市区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先后带队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督促指导,并提出要求:一要尽快进度,与时俱进;二要抓住重点,稳步推进,达到改革目的;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都知道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四要加强资料收集,规范档案管理,充分准备验收资料,迎接省级验收。上级督促指导给以了我区改革的动力,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意见。
4、外出学习,借鉴经验
区水务局为使改革顺利进行,不走弯路,达到上级要求,改革出成效,决定外出学习,借鉴经验,指导改革,组织人员先后到贵定县、雷山县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借鉴了经验,为推进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保障措施
出台《平坝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明确目标、控制时间节点,以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片、分责推进,层层签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责任书》。
6、统筹部署、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完善风险担保机制
区水务局积极向平坝区委、区政府反映,得到了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分管副区长、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召开会议,推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发放工作。平坝制定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流程和管理办法,及时与区水务局、主办银行和贷款主体沟通反馈、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文件。另外,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纳入区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范围,为扶贫贷款提供贷款风险补偿滚动使用。
三、推进改革的试点经验
主要以平坝区塘约、林下村飞虎山为试点,大力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和“建、管、养、运”改革之路。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PSL)抵押贷款情况
平坝区抢抓水利改革发展机遇,立足“大项目、大产业、大扶贫”,大力实施“资源跟着改革走、水利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扶贫走”发展战略,以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示范带动,以水利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通过“三权”促“三变”改革盘活水利沉睡资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围绕农业“抓”水利,服务大产业
以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为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股权众筹”方式创建,观光园立足现代农业生态、生产、生活、景观休闲的功能定位,以大米、果蔬、中药材为主导产业,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支撑产业,以休闲养生、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水上游乐为配套产业,以水果采摘、生态陵园、精品农庄、文化展示、户外健身为衍生产业,将观光园打造成为“金银山”、“花果山”、“游乐园”、“休闲居”,辐射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融资平台“助”水利,撬动大投资
为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2016年贵州省水利厅将平坝区列为全省首批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PSL)项目4个试点县之一,在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建设资金投入按照1:4的比例,由中央和省水利专项资金解决1800万元,由农业发展银行按4倍贷款解决7200万元建设配套资金,目前资金已全部到位。项目建成后,园区水利灌溉将实现高效节水智能化管理,新增耕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50亩,排涝保护面积450亩,同时提升解决周边5000人的用水问题。项目区采取滴灌或喷灌,灌溉综合水利用系数从现状0.45提升至0.9,年总节水85.77万方,并将带动项目区周边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三变改革“活”水利,助力大扶贫
平坝区以塘约村、林下村飞虎山为改革试点,塘约村村支两委充分抢抓历史机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形成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模式,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1、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产变资金”和“产权流转”
以塘约村、林下村飞虎山为改革试点,通过对小型水利工程确权、赋权、易权实现“资产变资金”的转变, 2017年2月将已确权的小型水利工程向银行为抵押,融资贷款505万元用于水利发展建设,解决了水务发展资金难题,有效盘活了沉睡资源资产。同时,平坝区还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后的资产自由流转和交易搭建了交易平台。
2、建立村级水务公司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
为确保塘约村现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全村水资源,我村在管理上创新了模式,组建了塘约村利民水务管理工程有限公司。村水务公司隶属塘约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接受上级水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对全村现有的28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经营管理及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调配和管理,实现村级水务一体化,从四个方面加强经营公司管理。
一是建立公司章程和制度。塘约村与水务公司签订《村水利设施管护合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水利工程管理办法》、《供用水管理制度》、及《水务公司经营管理方案》、《村规民约》等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村委会、水务公司、用水户及其他经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运行管理难题。
二是水利工程入股村水务公司实现股份量化分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全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价入股到村水务公司。村水务公司对水利工程的经营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收益中,村集体和村水务公司按6:4进行分红。村集体持有的入股分红收益再按5:2:3分配机制,即50%量化给全体村民,20%用于贫困户帮扶,30%用作村水利发展基金。目前公司主要靠经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农田灌溉工程获取水费收益,2017年公司预计收益13.30万元,按村集体60%和公司40%分配,村集体可分红7.98万元元,建立了水利工程入股分红的“强村富民”水利扶贫新机制。
三是建立水价和节水机制。制定《村水价核定方案》、《村用水管理办法》,分别明确了人饮和灌溉水价及收费制度。村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累进加价制度,每人每月定额2吨,2吨以内2元/m3,超出2吨的按3元/m3收取;农业灌溉实行“基本水费+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对无计量设施的传统水稻等作物按每亩每年交纳基本水费30元,对有计量设施的园区产业再按1元/立方米计量收取;水费使用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并定期向用水户公开,形成山区水利工程“以水养水”和节约用水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拓宽公司经营渠道,增加公司收入。村水务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向银行抵押贷款的305万元用于塘约村矿泉水升级改造,提高产量和质量,拓展市场,增加公司收入,从而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下一步村水务公司将加大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利用塘约村优质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在塘约村乐平河打造水上乐园,发展水产业,搞好农旅结合,拓宽经营渠道,助推塘约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