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正文
加强灌溉试验 服务节水农业
  河南省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9    

惠北灌溉试验站成立于1963年,位于河南省开封县兴隆乡,隶属于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属全供事业单位,是省水利厅主要试验站之—。目前,全站共有职工21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1人,大中专学历的10人。惠北站办公区占地面积11076平方米,并在八里湾有一占地2000平方米的观测站和55亩的试验农场。目前拥有潜水蒸发观测场、气象观测场,作物需水量测坑,及化验室、微机室、资料室等试验研究基础设施。

惠北站建站40年来,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研究工作,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土壤盐分监测,水质矿化度的分析,引黄补源水量观测,气象要素观测,地下水均衡观测、节水灌溉农作物需水量以及其它的调查普查等长系列资料,为我省农业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近几年开展的试验研究工作

近年来,惠北站立足引黄灌区,紧密结合我省灌区灌溉实践和灌溉农业发展要求,重点开展了除涝治碱、作物灌溉制度、作物水分敏感指数、节水灌溉技术、引黄补源灌溉模式以及水稻水肥响应机理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80年代以来,惠北站先后与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开封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或单独承担的试验研究项目达40余项,其中38项成果获得省、部、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了我省农业灌溉发展的多项空白,解决了大量的灌溉技术难题,推动了我省豫东地区乃至全省灌溉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灌溉试验成果发挥的作用

1、灌溉试验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发挥了科学指导作用

灌溉试验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灌区规划设计、灌区用水管理和灌溉实践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非充分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有效地解决了我省豫东平原地区主要作物的灌溉问题,从作物需水规律入手,首次系统完整地解决了非充分灌溉规划中的大量技术问题。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首次提出了纯井灌区地下水多年调节均衡开采的优选方案。作物敏感指数试验研究论证了JENSEN模型在本地区的适应性,分析了水分敏感指数随不同水文年在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以及阶段峰值与作物参照需水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工程求解模型,针对不同水文年地下水可供水量,进行了作物间和作物不同阶段的灌水量的优化分配。尤其对冬小麦水分敏感指数的分析研究,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实用性,进一步充实了非充分灌溉理论。

2、灌溉试验研究保障了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灌溉试验研究为我省相关地区农业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保障了节水灌溉的建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转变,一年三熟、四熟的高效农业和立体种植得到了较好推广,粮经比例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型农业、效益型农业、集约型农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节水灌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如中牟县韩寺乡利用滴灌、自动控制喷灌种植西瓜、大蒜,经济效益显著。据统计,大棚滴灌西瓜,每亩次省水15立方米,省电2.3KW.H,农用电改造0.6元/KW.H,一季灌水5次,每亩节水75立方米,节电6.9元,节省劳动力投入289元,节地效益达157元,节约农药费30元,肥料投入16元,同时提前了上市时间,仅此一项每亩可增加收入2400元,每亩综合效益达3169元。自动控制喷灌种植大蒜,每亩增产188公斤,单价1.4元,亩增产值263.2元,每亩次节水20立方米,则每亩年节水100立方米,年节电23.45KW.H。每亩仅省工、省肥、省药265元,与一般大田作物相比,年亩均增收528元。

3、旱涝碱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80年代中期以前,旱涝碱综合治理是惠北站试验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探索我省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模式,惠北站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对惠北8.4万亩试区的综合治理和多年的试验观测研究,提出了明沟排涝、以灌代排、农林水综合治理以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综合治理措施,技术经济效果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旱涝碱灾害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盐碱地面积由治理前1979年的3.0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6%),减小到现在的1500亩(占耕地面积的6.8%),作物产量迅速提高。据1985年测算,治理后每年万亩综合经济效益增加36万元左右,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试区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彻底结束了农民“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一年四季高梁馍”的历史。惠北试区也因此成为我省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的一个样板。

4、优化了水资源配置,而且对回补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沿黄井灌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位下降的严重局面,开展引黄补源已经成为我省引黄灌溉工作的重点。探索引黄补源灌溉模式,优化引黄灌区水资源配置,实现引黄水与地下水合理应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灌溉试验的中心任务之一。

1990年9月惠北试验站围绕引黄补源开展了黄补源模式及其渗补技术研究工作,旨在探讨适宜的引黄补源模式;进行补源工程布局研究;开展补源区水量水质监测和研究;进行补水定额和补水制度的探索;探索渗补工程技术等。

通过试验,总结出惠北试区引黄补源模式特点:在非灌溉季节补水到补源区,通过渗补途径,填补井灌造成的地下水漏斗;补源时机和补源量的大小应由水源分布和“地下水库”的库容而定,使地下水埋深处在最佳状态;通过沟渠渗入地下并有意识的让水在沟中滞留,增加补渗量;以灌、排、蓄、补多功能的排水沟和机井为主体工程,并建有节制闸、分水闸,使其发挥以丰补欠功能。

确定引黄补源制度,主要涉及补源时间,地下水控制指标,补源保证率和补水定额。就本试区而言,在冬四个月(11月-来年2月)约100天为最佳时间。地下水埋深控制在3-8米为宜。补源保证率在65-75%之间,补水定额保证率70%。

5、灌溉试验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惠北开展的低压管道輸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在全省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全省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900多万亩,并有效带动了面上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展。

6、通过灌溉试验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灌溉技术。

自1986年以后,惠北试验站先后接待了马里国家议长代表团、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前苏联、世界银行代表、国际灌排中心、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扩大了对外联系,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0年,由联邦工业与科学研究组织、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和武汉大学联合主持的国际农业基金项目“提高水稻种植区的水分生产效率”在我省柳园口灌区开展试验研究。项目试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尺度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变化规律以及节水灌溉的水肥机理和节水灌溉的投入产出经济分析。惠北站承担了其中两个专题的全部试验观测任务。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试验观测数据,代表性较强,结论性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项目试验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六、存要的主要问题

惠北灌溉试验站自成立以来为我省农业灌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经费不足,影响灌溉试验正常开展。二是科技力量弱、人才缺乏。由于试验站地理位置偏僻,收入偏低,留不住人材,目前试验站的技术力量主要靠熟练的技术工人。三是试验设备陈旧、老化,急需维修、添加设备。惠北站的试验设备大都是二十年前购置的,老化、锈蚀严重,大部分已经报废,急需更新。

面向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社会对节水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抓住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机遇,加强灌溉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建立节水型社会,防止因缺水而对河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影响,确保节水灌溉建康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