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正文
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张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中国水利》     吕文堂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9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3省(自治区),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现今欧亚大陆桥之要地,下游区内有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但中下游极度干旱,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为合理利用黑河水资源和协调用水矛盾,2001年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确定了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同年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2年水利部批复了张掖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针对该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张掖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特点

张掖市辖5县1区,有4县1区位于黑河中游,属灌溉农业经济区。张掖土地面积4.19万km2总人口126万人,有效灌溉面积23.62万hm2,其中农业灌溉20.38万hm2、林草灌溉3.24万hm2,有牲畜143.28万头(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以降水为主(占95%)年际变化不大,多年平均径流量24.75亿m3年内分配不均,6~9月份占总量67.8%。在区域上河川径流具有明显的来源区、利用区和消失区,其中中游和下游上部为主要利用区,下游尾闾附近为径流的消失区,中下游的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1.张掖地区水资源利用特点

张掖地区是黑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利用区,2001年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24.5亿m3,其中农业用水21.48亿m3,工业用水0.68亿m3,生活用水0.52亿m3,林牧业用水1.8亿m3。就本地区而言,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一是水资源短缺。区内人均水量1350m3,亩均水量510m3,分别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和30%,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二是来水与需水过程不协调,供需矛盾突出。其中5、6月份需水量是来水量的1.5倍。三是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比例大。2001年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分别占总用水量的2.2%、2.8%、87.7%和7.3%。四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工程配套不完善,缺乏控制调节性骨干工程。

2.黑河中下游地区生态问题突出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紧缺,将会直接导致环境和生态的恶化。20世纪60年代进入黑河下游水量减少,已造成河道断流、河湖干涸,地下水位降低,树木死亡、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的肆虐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中游地区人工网林虽有较大发展,但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发展趋势,如高台县的沙化速度可达治理速度的2.2倍。

二、提高社会全员的节水意识

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决定了张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周边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水的支撑,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黑河流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对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迫使我们必须考虑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个社会性工作,要求地区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成为社会全员的自觉意识。以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为指导,按照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深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根据张掖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现状,水资源仍属短缺,群众对水资源的需求愿望是迫切的,但也必须考虑到水资源的限制,立足于长远,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留给后代的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不应少于当代利用的水资源量,否则我们的后人将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目前中游的沙化仍呈发展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从现在做起,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给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量。

2.正确处理中游与下游的关系

不仅是黑河中游存在生态问题,下游的生态问题同样突出,在实施国务院分水方案之前,下游河道每年断流可达200天,范围也在不断加大,东居延海已经干涸,生态环境恶化非常严重。若不从全流域统一考虑、进行生态建设,黑河的断流长度就会急剧增加,断流范围逼近中游张掖也会为时不远。因此要从大局出发,改善下游的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改善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3.正确处理分水与节水的关系

分水与节水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务院确定黑河流域的分水方案,改善下游的生态环境,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问题,决不是以降低中游地区的生活水平而发展下游的经济建设。向下游分水是以中游的节水为基础,黑河分水,关键在张掖,核心是节水,只有中游确实降低了水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节出水量,才能在不降低生活水平和发展经济的条件下顺利实施分水计划。

三、围绕经济生态建设落实节水措施

黑河流域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但又是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本在于节水。黑河流域的近期规划实施以来,张掖地区大力调整了经济结构,确立了四大主导产业,新建高新节水技术面积0.23万hm2,落实黑河节水退耕0.6万余hm2,生态退耕1.2万hm2,并在工程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2001年超额完成了调水任务,2002年又将黑河水送达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效益。但是节水的步伐与经济和生态建设还不完全协调,黑河流域治理近期3年规划时已过半,实施中距规划确定张掖地区2.7万hm2高新节水技术面积和节水退耕2万hm2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节水工程建设计划投资不及一半,农业用水量仍然偏大,调水任务比较艰巨。而节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调水和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还需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各项节水措施的实施和经济发展。一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种植低耗水经济作物,限制和淘汰高耗水作物(如水稻、带田),通过作物的结构调整进行节水。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草畜、果蔬、制种和轻工原料等主导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合理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发展节水型产业进行节水。三是加大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压缩农田灌溉面积,严禁开荒撂荒,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林牧结构,通过优化生态结构实现节水。四是加快黑河节水工程建设步伐,尽早完成渠道衬砌、灌区田间配套改造,推广高新节水技术,发展低压管灌、滴灌和喷灌。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耗是实现节水的核心,只有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牧业,正确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用水关系,才能提高社会节水的效益,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生态建设的保障,只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处理好农民增收问题,实现产业富民,才能有效的开展生态建设。

四、建立完善节水保障体系

水资源系统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需要以系统的方法处理好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黑河流域要走节水型社会的道路,必须根据流域开发利用和经济各部门需求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节水目标、标准和有关政策,综合采用行政、经济、工程、科技和法律的措施,强化水资源的管理,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行政手段在黑河流域治理和用水管理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体现了决策、组织和监督的功能,实现了近几年黑河的分水目标。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实现节水的经济调控措施。黑河流域用水管理要按照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加强管理,研究制定水价标准和调整机制,实行节水制度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建立保护水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从经济上规范用水行为,使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更趋合理化。

目前黑河流域还无控制性骨干工程,应加快正义峡、莺落峡和黄藏寺水库等骨干工程的前期工作步伐,早日上马;同时要尽快建设中游地区引水渠首工程,以对黑河河道引水和调水进行有效控制。

科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把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和水价体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高新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实时监控和调度体系,使水资源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等均需依托科学技术。张掖地区在推广高新节水技术的同时,需要尽快建立《张掖市灌区水量检测及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区域水资源有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分析和决策,对各骨干工程等的运用进行控制操作。

用水管理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法律。我国新水法已经颁布实施,它突出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规定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建立节水防污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放在了突出位置,努力促进资源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新水法,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结合流域和区域具体情况制定黑河管理条例,把黑河水资源节约利用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张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