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镶白旗 建生态屏障保华北门户正镶白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部,该沙地紧邻河北张北地区,属华北门户,据有关专家称,它已成为影响京津、华北地区的主要风沙源区。该区草原生态的建设与保护对保护华北、保护京津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正镶白旗沙地及荒漠化土地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79.2%,其中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流动沙地,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治理,草原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牧区水利建设很薄弱,严重制约着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国家对牧区水利建设非常重视,农牧民也认识到水利是草原生态建设的命脉。该旗在实施围封转移战略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以水为中心,围绕水、草、林、机、料五个环节,大力发展饲草料地节水灌溉,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更加关键的位置,以水定点、定规模、定发展。
根据立地条件,该旗南部以农防林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中部以丘陵牧防林、基本草牧和水土流失综合建设为中心,北部浑善达克沙地以综合治理,封育复壮,禁牧轮牧,家庭草库伦水利化,饲草饲料模式化栽培为主。近年来,该旗在水保治理中,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土流失区采取一坡三带式的治理模式,即:坡顶破碎带,鱼鳞坑整地,营造山杏等经济林;坡中完整地带,水平沟整地,营造大白柠条饲料林;坡底营造农田草牧场防护林网,对于侵蚀沟,以修建沟头防护、谷坊为主,营造沟岸防护林和沟底防冲林。
该旗政府还根据本地自然特点,为加快京津生态屏障建设,除对天然草牧场采用封禁复壮,飞播种草等,综合改良外,重点加强以水为中心的灌溉人工草场和饲草料基地建设,采取机电井、大口井等水源形式,配套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灌溉技术,水、草、林、料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选择适宜的优良草种和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草场的生产能力,解决了20.86万羊单位牲畜4个月的饲草料不足问题,为抗灾保畜、越冬度春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极大地缓解了畜草矛盾,保护了农牧民的利益,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草原生态良性化演替。
多年来,无水草场和供水不足草场,由于牲畜啃食不足,草场再生能力低下,通过开辟无水草场,改善供水不足草场,有效地扩展了人畜生存空间,增强了草地资源,弥补了饲草料不足,减轻了超载过牧草场的放牧压力,使其得到自然修复,有效地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而且有利于舍饲、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全面禁牧等措施的顺利实施。
四子王旗 做好资源置换文章
四子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一重要牧业旗,地处大青山北麓山地丘陵区和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区,塔布河自南至北基本纵贯全旗,产汇流条件较好。面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牧民改善生活质量状况、地方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该旗遵循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思路,确定了近期牧区水利的发展思路为: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综合开发,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该地区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地表、地下水转化强烈,首先应做好塔布河、白音花河、阿木乌素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禁止新建地表水拦截工程的同时,强化水利管理职能,加强上下游统筹兼顾的配用水调度管理工作,做好资源置换、优化配置这篇大文章。
首先是水资源置换。塔布河基本纵贯全旗南北,全年径流量1075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对全旗工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目前上游农田灌溉面积6000多公顷,节水潜力较大,在加大上游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力度的同时,加快上游灌溉农田的节水改造,发展喷灌、管灌,可以置换出300万立方米水资源,在保证已建工程特别是江岸开发区正常用水的情况下,在下游两岸可分散发展饲草料基地1万亩。
其次是牧草资源置换。由于草地的严重沙化退化,目前天然草场可食牧草产量约6.4亿公斤,是年牲畜需要量的58%,近年因人工饲草饲料地的建设和农作物秸杆等转化,可以解决1.9亿公斤饲草亏缺,但要维持目前的牲畜饲养规模,需增产3亿公斤饲草方能保持草畜平衡。现在,饲草亏缺主要依靠天然草场的超负荷利用夺取,这是导致本地草场急速退化的根本原因,应加大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发展集约化优质饲草饲料生产,以人工高产优质饲草饲料置换天然草地超采牧草,使天然牧草得应休生养息,以求尽快恢复其生态功能,使内蒙古草原真正成为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
第三是畜种资源置换。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积极推广牛羊胚肥移植,加快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尽快以良种畜置换土种畜,结合舍饲禁牧,集约化养殖,提高单位饲草料的产出率,增加牧民收入。
鄂托克前旗 让资源水利思想统领牧区水利建设
鄂托克前旗位于鄂尔多斯草原西南,境内毛乌素沙地大范围分布。鄂尔多斯草原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7.95%,草原沙漠化的发展使毛乌素沙地与库布齐沙漠已有握手相连的趋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广大农牧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牧区水利为中心的草原生态建设,不仅缓解了畜草矛盾,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使草原沙化问题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已开始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
鄂托克前旗地表水系很不发达,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因此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在科学评价水资源开采量的基础上确定饲草料基地建设规模。该旗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改变了过去“靠天养畜”掠夺式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向“水-草-畜”的系统平衡,并为建设节水型生态畜牧业创造了条件。该旗牧区水利建设特点和效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不仅扩大了水浇地面积,而且保护了水资源。全旗有60%以上的节水灌溉工程是在原有的水源工程基础上发展的,扩大灌溉面积近0.7万公顷,约占全旗水浇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实现了外延增长为主的灌溉方式向以配套挖潜,节水增效内涵为主的转变,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二是推动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基本摆脱了靠天养畜局面。目前该旗实现舍饲或半舍饲的牧户已达到80%,全旗饲草自给率由1980年的50%提高到了90%,饲草料产量大幅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农牧业经济及产业结构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随着牧区水利等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更多的农牧民自觉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畜群结构,建设优质牧草基地、粮料基地、麻黄基地,引进优良畜种、开展舍饲育肥。目前,全旗人工麻黄草灌溉面积达到0.27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6%;优良牧草灌溉面积1.07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40%的牧民种植了麻黄或果树,30%的牧户搞起了育肥牛羊,产业结构逐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乌审旗 以水为本立草为业
乌审旗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各类风蚀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达94.8%,超载过牧和人为破坏等因素,使得乌审旗草原植被严重退化,导致沙丘活化流动,生态环境恶化。该旗广大干部群众较早地认识到了以草定畜,引种入牧,种草养畜,发展集约高效养殖畜牧业的重要性,每户牧民多将畜群规模控制在150~200个羊单位,并大幅度地提高基础母畜比例和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种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以增加出栏率和良种良育来提高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全旗彻底淘汰了效益低的骆驼养殖,1990年到现在又大力减少山羊饲养比例。20年来,乌审旗牧区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涵盖了草地灌溉、牧场供水与草原水土保持工作,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运行管理。该旗各届政府始终围绕“尽快实现草原植被恢复”这一目标任务,针对本旗十年九旱、沙质土壤蓄水能力弱的实际,大力发展牧区水利,从“以种保畜”逐步发展到“以种养畜”。目前该旗草原覆盖率达到55%,出现了沙退绿进的良性发展势头。
为了确保生态建设与牧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农牧民发展高效集约家庭牧场模式——分区围栏轮牧,特别是20年来始终坚持发展灌溉饲草饲料基地和以水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饲草料生产能力,为抗灾保畜、越冬度春提供了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有效地解决了畜草矛盾,促进了草原植被的根本性恢复。从2001年,乌审旗开始实施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的“高效益家庭牧场模式化建设”和“百亩百户”节水示范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高效集约化的程度。在发展高效畜牧业的同时,该旗还引导农牧民发展经济林草业,开展多种经营,保证了十年来农牧民人均收入每年至少增加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