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正文
狠抓农田水利建设 推动效益农业发展
(二○○一年八月)
  海宁市水利农业机械局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2/3/28    

海宁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钱塘江北岸,总面积699.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77万亩,总人口66.61万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近几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海宁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19.7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1.4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981元,比上年增长12.4%。

一、建设成效

1、水利建设成绩显著。“九五”期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投工3345.4万工日,搬运土石方3026.4万立方米,完成主要农田水利工程有:疏浚引水、排涝河道367条长433.61公里,改善面积18.5万亩;新建标准化灌区194座,新建砼衬砌防渗渠道1474.21公里,埋设PVC双壁波纹管65.4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5万亩,新建排涝机埠72座,新建防洪水闸121座;新建标准农田3.5万亩,农业现代示范区18个,面积9450亩;农业综合及低产田改造8.5万亩。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九五”期间,我市在基本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五个一”和“四个一”工程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畜禽、水产、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快速发展,效益农业得到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实现了“三降三增”。一是粮食播种面积降,经济作物面积增。2000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调减到57.48万亩,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到33.01万亩;全市粮经面积比从1995年的67.97︰32.03调整到63.52︰36.48,粮经产值从1995年的53︰47调整到47︰53。二是种植业比重降,养殖业比重增。2000年全市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到42.38%,年递减3.97%;养殖业产值比重增加到48.65%。三是传统品种降,名优新品种增。全市已初步形成花卉苗木、名优瓜果、水产特种养殖、瘦肉型猪、家禽养殖、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格局,涌现各类农业专业乡镇4个、专业村20个、种养大户1686个。

二、主要体会

1、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粮食购销体制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水利是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结构调整、建立高效农业必不可缺的条件,水利建设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对农田水利建设如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一是从以重点工程为主逐渐转向小型蓄、引、灌、提水利工程和标准农田工程并重;二是从单纯以服务粮食生产转向服务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高效农业发展;三是从以一般水利工程标准转向高标准、高技术含量;四是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现代化、良性循环的管理方式;五是从以传统大田漫灌制度转向节水灌溉制度。

2、改革管理体制,完善产权制度。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市进行灌区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工程管理提供了工程基础。为此,我市从97年开始,在部分乡镇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市推行了“机站个人租赁承包经营”为主的灌区产权制度改革。全市671座灌溉机站实行个人租赁经营制,点总数的80.2%,使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灌区多年一直存在的“四难”变成“四满意”,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实行三包,即包管理地段、包灌溉面积、包征收水费,真正建立起灌区机站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我们还积极探索动产拍卖、不动产租赁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实行定时、定量、定价的卖水票制度,取到了较好效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新的运营管理机制,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

3、落实政策措施,综合整治农田。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加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市政府出台补助政策措施,对乡镇重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实行了六项补助政策,对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市补助90%的标准,其中75%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对市、乡两级农业示范园区内排灌设施等主要工程项目补助60%。农田水利措施实行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治理,结合我市当前广泛开展的土地平整、标准农田建设、农综项目、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狠抓科技推广,耕作制度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农业的示范田。例:去年秋冬以来我市完成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5万亩,净增耕地6256亩,总投资6400万元,其中渠道衬狠砌400公里,道路硬化229公里,搬运土方472万方,新建改建机站34座,绿化142公里,修建标准圩堤35公里。为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合理布局,提高建设标准。在我市成为浙江省首批通过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市)验收的基础上,又完成列入全国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的海宁许村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任务,进一步推动了全市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已建成节水灌溉面积36.54万亩,实行水稻薄露灌溉25.4万亩。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在水利设施建设的标准、格局上作了初步探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整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在田间工程建设上推广砼衬砌防渗渠道,做到排灌分家,各立门户,做到能灌能排,有条件的地方还积极推广PVC暗管工程;在建设标准上,从原来防洪标准为廿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排涝模数从原来每平方公里0.5立方米/秒提高到0.8—1.0立方米/秒的标准。灌溉保证率达到95%,降渍害深度达到0.7米。在工程布局上,采用科学规划,专家论证,合理布局,精心实施。通过治理,做到田成方,田块平整,渠道整齐。据调查:我市目前已调整种植多种经营面积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3%,种植苗木、蔬菜、果树、甘蔗、花卉十多个品种,其中比较高效益农业规模面积5.2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0.5%,其中水利设施已配套的有5.0万亩。象长安镇褚石村、肖王村、天明村花卉园区,盐官镇一带蔬菜基地园区,郭店镇、周王庙镇一带的苗木、桑苗园区,尖山、盐仓镇特种水产养殖业示范区,谈桥乡一带果树示范区,有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并达到市场化的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和养殖的需水量,配置灌溉模数及新的灌溉制度及方法。目前已有设施大棚种植2000亩,其中部分已配备喷、滴灌设施。

5、切实加强领导,规范工程建设。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我市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力度,并明确由水机局具体抓,计经委、农经委、财政局、土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抓。列为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水利设施,无论是项目规划设计、审核验收都有水利部门负责。并将全市小水利工程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从去年开始,操作程序乡镇政府报立项计划,水机局审核,一委两局联合发文立项,再进行设计,施工。2000年,我市计经委、财政局和水机局联合下发《关于下达今春明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计划的通知》,河道疏浚84条,长度90.935公里,疏河结合培堤20.1公里,新建水闸17座,新增排涝泵站21座,圩堤护岸2公里,灌区泵站127座等工程,计划投资1258.01万元,其中市财政按规定补助330.67万元。通过合理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特别是严格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了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总量的95%。同时,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市批转实施了水机局《海宁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使“小农水”工程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提高了“小农水”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三、几点想法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益农业的发展,给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这次会议以后,结合海宁的实际,我们想着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十五”期间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市政府已下达任务,投资2个亿,建设好标准农田20万亩,其中2001年即今冬明春确保6万亩,争取8万亩。

2、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按照效益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灌溉形式,以灌区配套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推广微灌、滴灌、喷灌新技术,做到减少渠系输水损失与减少田间用水损失相结合,水利节水措施与农艺节水措施相结合。打算出台倾斜政策给予补助和奖励。

3、提高建设标准,增强综合抗灾能力,进一步健全防洪体系。特别是圩区整治,要适度提高防洪标准,从原来防洪以水稻为主确定标准,改为以多种经营品种确定防洪标准,普遍提高1—2个档次。同时组织水利技术人员,研究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以适应效益农业多种经营需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立足水利服务促效益农业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注重调查研究,使我们的思想、工作、作风能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不断探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水利建设服务于效益农业的发展。同时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前来基层现场指导,出台一些扶持效益农业发展、开展水利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