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是淄博市市辖县,位于泰沂山北麓,黄河下游南侧,版图面积509.53km2,耕地面积3.42万ha,良田面积2.67万ha,全县十三个镇,343个行政村,总人口48.26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也是全国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粮食生产连续十几年高产稳产。1999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0.65亿元。桓台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节水灌溉建设,把它作为推动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并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节水灌溉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我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水资源的状况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宜发展喷灌的发展喷灌,宜发展管灌的发展管灌。不盲目随从,也不搞一刀切。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我县每年都利用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广泛地宣传我县的水资源状况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群众认识到大水漫灌等灌溉方法是错误的,认识到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使节水灌溉建设得到了农民的有力支持。
(三)、狠抓质量、精心施工
县政府要求把发展节水灌溉纳入有关单位和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各项工程必须按规划设计、精心施工。对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勒令返工重建,直至达到标准为止。取得优质工程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与表彰奖励、劣质工程要通报批评。
(四)、健全体系,搞好服务
县有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镇有水利科技推广站,以技术服务为重点,服务到田间地头。村级在农机大院里设水管员一名。具体负责本村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管理。健全的县、镇、村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推广网络,保证了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
(五)、节水灌溉工程和农业节水措施相结合
为探索在高产县如何实现节水高产,我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配套实施农业节水措施,节水灌溉工程、农业节水措施相结合的路子,使节水项目发挥了比较显著的作用。
(六)、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1、成立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桓台县在三灌工程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一种是村集体管理模式,由村里选拔有事业心和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成立灌溉服务队,统一灌溉时间,统一收费标准;第二种是个人承包管理,水费和灌溉时间必须接受村里的统一管理;第三种是抗旱服务队管理模式。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桓台县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喷灌操作规程》、《管理人员职责》等,并要求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人。对于设备的存放和维修保养,要求必须有专门的仓库,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不低于规定的年限。
(七)、认真测算水费,减轻农民负担。
在水费价格的制定上,桓台县里确定了一条总的原则,即一年农民上缴的水费,不能超过畦灌时的灌溉费用。经测算确实超过的,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否则不能发展喷灌。
(八)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建设资金
项目被批准立项后,县政府及时召开县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补助资金的办法和补助时间及使用办法。研究决定每建成一亩三灌工程补助50元。补助政策的出台,调动农民投资水利的积极性。重点县建设期间,我县农民共计投入节水灌溉资金3300余万元。同时,国家、省市水利部门也给我县节水灌溉建设很大的资金支持,其中水利部投入资金100万元,省水利厅投入资金58万元,市水利局投入资入110余万元。资金的多方筹集,使节水增产重点县的建设有了充足的资金保证。桓台县节水灌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抗御旱灾的能力,达到了百日无雨保灌溉的标准。1995年的11月到96年的5月份,六个月的时间仅降雨25.71毫米,属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但受影响的小麦却亩产达1000kg以上。二是改善了水环境。从1976年至1984年,全县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53米;从1984年我县开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后,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减慢,基本达到采补平衡。通过节水增产重点县的建设,大田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1,水分生产率达到2.04kg/m3。试验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3,节能28.2%,省工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