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平湖市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灌渠地下化情况介绍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15    

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陆地面积为5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7.1万亩,全市共辖10个乡镇,276个行政村。地势平坦,历史上农业以粮、油、棉、瓜生产为主。七十年代,全市农业灌溉实现机电化,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低压输水地下管道,至1999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成为全国第一个灌渠地下化县(市)。

农民的心愿

我市原来输水渠道是土渠。由于土渠易渗易漏,输水距离长、渠内杂草丛生,又易坍塌,阻水严重,水的利用率极低,耗电多,而且渠头渠尾水量极不平衡,往往是渠头田块“水漫金山”,渠尾田块干旱等水。为了保证运行,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维修,尤其是冬春修水利季节,全市每天要出动数万劳力,对土渠进行全面的整修或翻建。这在大呼隆生产、大锅饭分配的年代还可维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形成了农业灌溉的统一经营与分散的家庭生产相结合,矛盾更加突出:一是争水矛盾突出,往往为了你先我后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地方放水员也无人敢当;二是成本高,由于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6左右,耗电极大,有的村每亩每年灌溉耗电超过50千瓦时,个别高达70多千瓦时,农民承受不了,呼声很高;三是土渠每年整修,经常性的除草、堵漏,劳力难组织,资金难筹措:四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的发展,加上分户经营的分散布局对农田灌溉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如果农田灌溉设施继续维持现状,不思改进,不求新的突破,就必然耍挫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制约农业的发展,更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农田灌溉现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来一次“沟渠革命”。

八十年代初,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七十年代前期在一些灌区建设少量灰土渠道的做法,验证了1968~1972年林埭群丰村现浇混凝土渠道的运行情况,提出了埋设地下低压砼管道以代替土渠输水的思路,先在一些灌区试行建设,经过几年的运用,节水、节电、节地、节工效果十分明显,争水矛盾也得到解决,深受农民欢迎,路终于闯了出来。

平湖市委、市政府和乡镇各级领导对建设地下管渠十分重视。1987年省下达了粮专资金,我市及时抓住机遇,以此作为启动资金,市财政定向配套补助,在全市全面开展了农田地下管道建设,把这项工程列为政府实事,在1996年还将地下管道建设列入了全市九五计划,并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全市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的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一年不间断。水利部、省水利厅和上级各有关部门对此也非常重视,将我们平湖市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省第二、第三期自力更生治水县,使我们的建设步子进一步加快,近几年以每年2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到1999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地下输水管道2410.2公里,控制节水灌溉面积45.5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96.8%,提前基本实现了到本世纪末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的目标。

舞好一条龙

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它比喻为一条龙:地下管道为龙身,泵站是龙头,放水阀门为龙尾,引水河道为龙池。在建设中注意舞好一条龙,即建设龙身,改造龙头,摆好龙尾,疏浚龙池。

建设龙身,就是埋设地下输水管道。地下管道的布置按土渠走向适当调整,截弯取直,有的灌区重新布置,与园田化建设结合。一般采取干支二级到田,管系由进水池、输水管道、分水闸门、排气井、放水阀、尾水门和一些交叉防护性建筑物组成,通过地下低压管道放水到田。

改造龙头,就是对提水泵站进行改造。我市农业灌溉泵站大部分建于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的限制,普遍存在机房简陋、泵型不适的情况,加上年久老化,泵站处于高耗低效运行状态。从1990年开始,我市对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市1051座国家定点泵站,已经改造了975座。采用新型节能水泵和先进技术,推广低扬程、高比速混流泵1000多台。通过改造,泵站平均装置效率由35.6%提高到50.4%,1996年由我局技术人员完成的“泵站改造技术推广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摆好龙尾,就是研制和安装与地下管道相配套的农田放水阀门。原来土渠输水,田块进水缺口用泥拦筑,既不方便又不保险,往往是一场大雨把缺口冲开,水肥尽失,给农民带来许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水利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先后研制出铸铁件、砼件、ABS工程塑料件三代放水阀门,使阀门的重量从最初的50公斤减轻到1.25公斤。其中第三代ABS全塑一体化旋转式农用放水阀门于1998年获得实用新型产品和外观设计两个国家专利。该阀门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深受农民欢迎。除了在本市推广应用外,还在省内外其它许多地方被选用。

疏浚龙池,即疏浚引水河道。从1995年开始每年疏浚80--100公里的引水河道,1999年度开始每年计划疏浚不少于150公里。从而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灌溉保证率达95%以上。

实行五统一

地下管道化工程建设面广量大、时间跨度长、资金投入多,必须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常抓不懈。为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五个统一”:

一是统一规划。

市水利农机局统一印制了全市各乡镇万分之一灌区分布图,下发到各乡镇水利农机站用于规划。局水利站和乡镇水机站组织力量对各村进行调查摸底,对各村的规划进行逐个核实予以确定,在每年的施工前统一测量放样。

二是统一设计图纸。

由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所负责地下管道埋设的图纸设计,规定了进水池的高程、管道埋深及覆土厚度、排气井设置、分水闸的建筑规范等等,下发各乡镇水机站和施工队伍,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三是统一制管备件。

为保证管道和配件质量,我们对地下低压砼管道和配件选择8个专业厂家实行定点生产,5个厂生产管道,3个厂生产阀门和闸门配件。市水利管理服务站负责技术监制,市水利技术物资开发公司负责质量监控、产品调运和资金结算。对不合格的产品严禁出厂,从而有效保证了管道和配件质量,控制了成本。

四是统一施工技术。

管道埋设实行专业队伍施工。每年在开工前由市水利农机局组织举办全市地下管道施工技术培训班,市培训后,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水机站负责培训到各村分管领导和施工队负责人,统一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各乡镇每年召开施工现场会,进行操作示范。市乡两级水利技术员经常下工地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是统一验收。

严格把好三道关:首先要求村干部和施工员在每道工序结束后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再进行下一道工程;其次管道工程完工后进行输水试压;并由乡镇水机站负责验收合格后才可覆土;最后由市水利农机局统一组织竣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返工后复验,直到合格为止,从而确保了建一处合格一处、受益一片。

在抓好建设的同时,我们对灌区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在1997年试点的基础上,1998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泵站两权分离、租赁承包,到今年春灌前,全市累计有765座国家定点泵站(灌区)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占定点泵站的72.8%,总受益面积31万亩,使灌区初步走上了一条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路子。

资金多渠道

我市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工程共投入资金1.17亿元,平均每公里约5万元左右(按现行价计算),加上泵站改造,总共投入1.3亿多元,平均每亩近300元。资金能否筹措到位是关键。为此,我们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以各级财政补助为导向,谁受益谁负担,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用好劳动积累工。一是国家项目补助。1994�1999年我市连续二期被列为省自力更生治水县,1996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1998年国家计委、水利部立项批准黄姑复兴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区项目,加上泵站贴息和其它农业项目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部分,共计近1000万元,我们将这些补助资金全都用于地下管道建设。二是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用于地下管道建设补助。以上两个方面占工程建设资金的30%左右。三是乡镇配套占20%左右。四是其余50%由村和群众自筹解决,一般采用集体拿一点、按田筹一点、劳动积累工负担土方工程或以资代劳来解决。由于采取了上述办法,加上农民积极性很高,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每年都超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显著的效益

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工程,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节水节电。农田灌溉实行地下管道化后,每亩农田每年节省用电5千瓦时,全市每年可节电200多万千瓦时。渠水的利用系数从0.6左右提高到0.9以上(1990年省水科院对我市灌区地下管道水利用率的抽检结果为97.6%)。

2、省工省时。土渠每年需要定期整修除草、堵漏清淤,每公里土渠每年需要用工约60个。改为地下管道后每年可节约14多万工。田块不论高低远近,一样给水,开泵后渠尾见水的时间,从大约90分钟缩短到约15分钟,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方便了农户。

3、节约耕地。输水管道理在地下,土地立体使用。地下是渠道,上面是机耕道,沟通了村组道路,方便了生产交通。据测算,节地率平均1.4%,全市已累计节地6000多亩。

4、增产增收。实现灌溉地下管道化,为推广水稻“簿、薄湿、晒”控制灌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1993年到1999年底全市累计推广水稻“浅、薄湿、晒”灌溉面积220多万亩,每亩增产粮食30公斤,全市每年可增产粮食1200万公斤左右。同时也为发展经济作物创造了条件,这几年每年仅西瓜种植面积就在8万亩左右,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5、带动了田林路渠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方便了农机作业,有利于农机化进程,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农田排灌分系,发展了渠旁绿化,199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1998年被评为全国造地绿化先进县(市)。总之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农田水利条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