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水利放在水利工作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夯实工作举措,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江苏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和促进了全省粮食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重点,扎实推进,2018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18年,全省各地坚持以实干为本、创新为要,全面加快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面落实饮水安全保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省水利厅、省财政厅与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责任书,省级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有关市县进行奖补,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年完成投资16.4亿元,铺设供水管网1.03万公里,受益人口365万人,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已达98%,基本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
(二)打造生态河道,农村水网环境持续改善。一是按照省政府生态河湖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农村县乡河道轮浚整治及生态建设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江苏省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标准》,全面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省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16条。二是建立完善轮浚机制,持续开展农村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累计完成农村河道土方疏浚2.55亿立方米,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三是针对各地不同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特点、水文化底蕴和水景观特色,积极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全省已建成“水美乡镇”212个、“水美村庄”1608个。
(三)全面提挡升级,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等项目建设,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110万亩。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管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6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巩固建设成果,运行管护机制逐步健全。一是完善管护制度。报请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农村河道管护办法》,加快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农村河道管理保护机制。二是创新管护模式。全面推行河道、交通、绿化、垃圾、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机制,淮安市洪泽区“五位一体”管护模式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三是开展绩效评估。会同省财政厅委托第三方对各地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强化结果运用,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奖惩机制。
(五)把握关键环节,农业水价改革全面推开。建立完善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指标评价体系,按照管理服务、水价核定、水费收缴、政府监督“四个到位”要求,全年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188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46%。75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出台了农业水价核定办法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管理办法;90%的县(市、区)已经出台农业用水指导价格(水价标准);多元化用水计量体系基本建立;规范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355个,成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村级灌排服务队1304个,管理面积454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2.5%。
二、改革创新,主动作为,科学谋划新时期工作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方针,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统领,以生态河湖行动为抓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系统治水提质效”总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标杆、创新举措,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通过改革创新、制度保障,努力实现农村水利由工程建设为主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效能,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有效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由防洪减灾、资源配置向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并重转变,进一步拓展农村水利服务领域和内涵,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打造“三个生态”,践行新时代治水新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生态灌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按照“工程设施标准化、灌排沟渠生态化、调度运行自动化、长效管护规范化”的要求,以农业生态系统、沟渠生态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快生态河道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围绕“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长效管护”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条以上农村生态河道,每年高标准打造一批水美乡村。三是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着力改善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以提高水源涵养、水质和人居环境维护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到2020年,全省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00条以上。
(二)提升“三个能力”,夯实农村水利发展基础。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不断提升农村水利服务能力水平。一是提升农村水利防汛抗旱能力。加快农村水利灌排骨干工程建设,着力完善蓄引提排结合、管理现代高效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动农村水利设施提挡升级。二是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围绕“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24小时全天候供水要求,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力争到2020年全省区域供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2020年底前,全省区域供水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三是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加快乡镇水利站“四有”标准化建设,推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公司等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组织规范化运行,构建“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改革落实、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三)强化“三项措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标2020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9年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000万亩以上。一是抓好水价成本核定。加强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供水价格评估,完成供水成本核算。以县为单位科学测算农业水价,制订出台覆盖全县农田的农业用水价格。二是突出用水计划管理。在原有六大农业灌溉定额分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全省灌溉用水定额。强化灌溉用水总量控制,逐步将农业水权分解到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区、灌溉站等用水主体。三是落实奖励补贴资金。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进一步明确精准补贴、节水奖励标准,重点对符合条件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公司、灌溉用水大户等进行奖补。
三、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2019年度工作顺利开展
我省已分别制定印发了2019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工作意见、农村水利工作要点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要点,全年计划投资52亿元以上。为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措施。
(一)夯实工作责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当好参谋助手,把农村水利年度任务落实、落细,形成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强部门协作,确保工作衔接有序、不断档,形成工作合力,构建上下衔接、系统完备、职能优化、运行规范的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系。
(二)加强制度建设。农村水利条例已被我省人大列入2019年立法预备项目,计划年内形成条例初稿。制定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验收办法,组织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改革验收工作。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发布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及稻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标准。
(三)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两手发力”,切实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四)抓好监管问效。建立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监督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稽查督察、跟踪审计、明察暗访等工作。组织开展建设任务、质量、成效、管理等多方面的评价工作,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补助项目实行绩效评估全覆盖,并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坚持科技兴水。建立健全农村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切实加大农村水利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提高农村水利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