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改革用水体制 增强灌区活力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灌区十三支渠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及运行情况简介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22    

一、基本情况

双牌灌区是湖南省十三个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永州市唯一的大型灌区,灌溉湖南省永州市的双牌县、芝山区、冷水滩区、祁阳县的32万亩农田,受益人口近40万,渠首引水流量25m3/s,灌区有干渠一条,长96km,支渠16条,总长329km。灌区工程于196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运行30多年来,为永州市的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灌区累计增产粮食22.3亿kg,特别是象1998年那样的大旱之年,永州市大部分地方农作物减产歉收,只有双牌灌区粮食仍然稳产高产,因而成为永州市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自1995年以来,在中央、省市县(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对双牌灌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共累计投入3680万元,改造后的双牌灌区,面貌焕然一新,共减少渗漏损失2800万m3,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近5万亩,效益十分显著。

双牌灌区十三支渠是双牌灌区16条支渠之一,地处祁阳县茅竹镇内,总长21.28km,设计流量0.69m3/s,设计灌溉面积12250亩,受益范围有茅竹镇17个村149个组,受益人口12489人。由于初始投入不足,未按设计标准完工,加之运行后年久失修,以致工程老化、破损严重,效益逐年衰减。到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前,渠道最大过水能力仅为0.41m3/s,占设计流量的60%,渠系建筑物完好率约为50%,实际灌溉面积也缩减到10个村87个组共6806亩,而现行支渠管理单位工资发放困难,更无力投入更新改造资金。因而,改革用水体制,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增强灌区活力,促进灌区经济自立,势在必行。

二、十三支渠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做法

1、成立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班子

为切实抓好这一工作,一是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领导小组,由祁阳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茅竹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由灌区管理局、祁阳县支渠管理所、茅竹镇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现场踏勘、规划改造、资料发放、入会申请、选举、成立及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2、参观学习

实施工作前,我们组织专门工作班子成员到我省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较早、而且较好的岳阳铁山水库灌区参观学习,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宣传发动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一个新生事物,广大农民群众对其概念、做法和作用不了解,为此,我们采取走访、座谈、广播、电视、墙报及散发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使农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形成共识,为顺利组建协会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4、拟订协会章程

借鉴兄弟灌区的经验,结合本灌区的实际,拟订《双牌灌区十三支渠农民用水户协会章程》,该《章程》对协会的宗旨、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协会的组织制度、水费的计收、管理与使用及协会的纪律等事项均作了具体规定。

5、入会申请

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以户为单位,进行入会申请,填好申请表,然后按村组进行登记汇总。

6、选举用水组代表

以行政村民小组来划分用水组,原则上一个村民小组为一个用水组,并民主选出一个用水组代表;对灌溉面积相对较大的村民小组,用水组代表名额增加到2个。

7、召开用水户代表大会

用水组代表产生后,召开全体用水组代表参加的用水户代表大会,通过协会章程,选举产生本协会的执委会成员,而且执委会成员必须是本协会的用水组代表。执委会成员5名,其中设主席一名,副主席二名。执委会主席是本协会的法人代表,执委会是本协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它的产生,标志着协会的正式成立。

三、增加配套投入,提高工程标准

为了让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十三支渠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经现场踏勘,对几处严重阻水和渗漏的重点工程,采取用水户投资投劳与灌区管理单位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彻底改造,共完成土石方3890m3、砌石1960m3、砼1320m3、工日1.2万个,投入资金56万余元,经改造后的十三支渠在1998年的大旱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协会建立运行后产生的明显效果

十三支渠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守水负担减轻。据统计,1995� 1997年平均守水劳动工日达6800个,建协会后的1998�1999年在灌溉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平均守水劳动工日仅为3760个,减少了3040个。

2、灌溉用水节约。1995� 1997年年平均用水量680m3/亩,1998�1999年年平均为583.4m3/亩,平均节水96.6m3/亩。

3、灌溉面积增加。十三支渠建协会前的灌溉面积仅6806亩,建协会后,由于用水节约,渗漏减少,灌溉面积增加到8041亩, 增加了1235亩。

4、增产效果显著。由于灌水及时、调度合理、管理科学,基本实行了水稻控水增产技术,促进了水稻高产。1995-1997年平均亩产876kg,建协会后的两年平均亩产968kg,增加产量92kg,其中灌溉增产36.8kg,按现行价0.8元/kg,每亩可增收29.44元。

5、灌溉秩序井然。未建协会前,十三支渠一到灌溉季节,掘口抢水,筑坝拦水现象十分突出,水事纠纷不断;建协会以后,有了自己的管水队伍,群众互相监督,自觉维护秩序。因此,近两年来,未发生一起争水抢水事件;支渠全线放水秩序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6、工程维护加强。十三支渠在建协会前,无论是水管单位出钱,还是村组集体筹资修建的涵闸、桥梁,往往是前面修、后面毁;建协会后修建的砼防渗段及20余处大小建筑物,因在执委会、用水组代表和用水户之间层层建立了维护责任制,因而完好无损。

7、中间环节减少。在建协会前,水费计收采取以粮代征,环节过多,标准不一,“搭车”收费、截留水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建协会后,由协会执委会直接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再上交水管部门,从而建立起了新型的供用直接见面关系。各级行政部门只对工作指导,不再干预具体事务,避免了“搭车”收费,农民放心,水管部门称心。同时,在对经费的管理上,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实行专帐专款专用,从而保证了协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几点体会:

l、工程达标是基础工程不达标,维修养护费用太大,农民难以承受,因而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协会组织的建立和稳定。

2、农民参与是前提。没有灌区农民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参与,根本无法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即使建起来了,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3、领导重视是关键。无论是工程改造达标,还是协会建立与运作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当地镇政府的领导,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他们帮助解决。

4、人员分流是难点。随着农民用水协会的逐步建立,原支渠管理人员的分流,不仅是水管部门关心的热点,更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点。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十三支渠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灌区全体农民用水者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取得了农民参与用水管理,增强灌区活力的改革成果。上级有关领导来协会视察指导工作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程设施由于底子薄,农民承受能力有限,一时达不到高标准要求,尤其是渠道硬化工作量还很大;二是鉴于测水设备设施落后,分水计量不准,只能实行按亩收费,农民还有一定的看法;三是协会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创造条件,从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管理上下功夫,以增强自身活力。尽管如此,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灌区增强活力,逐步走向自立的必经之路。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在十三渠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已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用三年时间,逐步推广到灌区其它支渠,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大好机遇,把双牌灌区真正建设成为永州市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