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靠改革促效益 以改造求发展
甘肃省白银市兴电工程管理处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22    

一、灌区基本情况

兴电灌区是甘肃省沿黄高扬程提水的大型灌区,工程始建于1976年,1984年总干渠建成通水,设八级泵站提水,净扬程407.3m,总扬程439.75m。设计流量8.0m3/s,年提水1.2亿m3,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已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1.2万亩。工程建成总干渠及干渠3条,总长9.19km;支干渠3条,支渠27条,斗渠445条。受益区为甘肃省的靖远县、平川区和宁夏自治区的海源县,共9个乡镇14万人。

兴电灌区的建成,改变了当地长期干旱缺水、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解决了14万人的温饱问题。粮食亩产由通水前的不足40kg,增加到现在的450kg。人均纯收入由不足35元提高到1050元,乡镇企业由原来的23个增加到现在的280个,林业从无到有,现已植树2万多亩,种草5000多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风速由开灌前的2m/s减缓到1.2m/s,年蒸发量减少25%,平均相对湿度增加17%,有效遏制了沙漠化侵蚀。

兴电工程虽然为拉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灌区在工程管理上首先是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认为水利工程是国家投资修建的,是为整个社会和灌区群众服务的,强调的只是服务,而缺乏经营意识和对水是商品的认识,喝“大锅水”思想严重。其次是缺乏补偿机制。长期以来不能按成本收费,又缺乏必要的投入,仅维持简单生产运行,维修改造资金缺乏,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管理工作非常被动。三是管理机制不活。机构庸肿人浮于事,职工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四是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方式粗放。五是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管理责任不能很好地落实,得不到经常维护,侵占毁坏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六是灌区水费搭车现象严重,不但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影响了水管单位和群众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工程管理处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兴电工程“九五”挖潜改造和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坚持改革改造“两手抓”,以改革促效益,靠改造求发展。经过五年来的实施,使工程效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转机,促进了灌区发展,提高了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企业化管理要求,成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对原有机构进行改制,改组,以突出供水生产为中心,确立了管理机构和人员岗位,压缩了机关科室、领导职数和工作人员人数,使机关科室由15个减少到10个,科室领导由原来的2~3人减为1人,管理人员总数由原来的490人精减到43O人,同时先后清退了各类临时工,将精减下来的人员分流到自负盈亏的处属企业实体。在机构上进一步明确八个泵站的建制,理顺灌区内部管理体制,明晰了泵站与水管所的职能,将输水与用水分开,有利于技术指标的考核,有利于水量、水费等经济指标包干,有利于基层单位自主经营。

(二)经营机制改革

对支渠及以下田间工程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大群众参与管理的力度,积极推行配水到户,以斗渠为单位,采取由群众自愿结合的办法,推选自己的“斗长”或“组长”,负责购水、配水工作,水价按市物价局批复标准价一次性直接到户,“斗长”或“组长”工资由管理处按0.005元/m3的标准补贴,配水点的收费、购水、供水,各个环节都与村(社)分离。收费到农户,配水到地头,财务管理另立户头,单独建帐。同时将支渠根据灌溉面积大小划段承包给组,由用水组、用水户负责支、斗、农渠及配套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管理处与用水组成为一种新型的供用水关系,建立了新的经营机制。

(三)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传统,确立了跨世纪发展的人才规划,突出年轻干部的培养,给年轻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使18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先后将12名学有专长,具有领导才能的工人委以重任,聘任为泵站长,企业厂长,队长等基层领导职务。对中层领导干部每年都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跟踪考核。通过考核把6名领导能力不强的中层领导干部调整下来,对2名“老好干部”进行降职、免职。将7名考核末位人员从专业岗位上调整下来,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并将8名学有专长,工作突出的人员调整到财务、机电等专业技术较强的重要岗位。对干部、工人及技术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签定聘用合同,破除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终身制,实行聘约化管理,同时建立了岗位交流制度,不定期对干部工人进行岗位交流,增强职工对新岗位的工作热情,创造了良好的用人氛围。

在分配方式上本着酬劳挂钩,效率优先,倾斜一线的原则,实行日工资,岗位工资,计件工资,效益工资等多种形式的工资分配办法,拉大分配差距,向艰苦岗位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倾斜,从而有效调动了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改革灌溉水价,努力实现按成本收费

本着“稳定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则,根据灌区经济发展速度,1996年以来先后两次对水价进行了调整,从1995年0.13元/m3调整到0.20元/m3。1998年又按市物价局审批价,将水价调整到O.22元/m3(占成本价的61%),在积极落实政策,推行新水价的同时,向群众广泛深入的进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建立合理的水费价格体系和水是商品的认识,促进农民节约用水,通过水价调整,带动灌区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努力实现按成本收费。针对作物种植结构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实际,1997年试行季节性浮动水价,即在年内总价平衡的原则下,实行“春秋低价夏冬高价”的水价政策,利用水价杠杆作用“压夏扩秋”,使作物夏秋比例由原来的8.5:1.5调整为现在的5.5:4.5,基本趋于合理,每年拉长灌溉时间15天左右,净增水量300万m3,多浇地3万多亩次。

(五)改革供水方式和用水制度

在供用水方式上一方面在全灌区大力推广大块改小畦,斗农毛渠衬砌等常规节水和试验示范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的同时,积极改革灌溉模式,1996年开始试行春灌并取得成功,将原来一年三季灌溉改为四季灌溉,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夏紧秋松的供水局面,另一方面从提高水利用率入手,改革供水管理制度,遏制行业不正之风,一是将原来一人管一条支渠改为二人合管二至三条支渠。在水管员之间配合作业,相互监督,减少舞弊行为。二是实行“配水三联单”(水管所一联,配水员一联,用水户一联)购水制度,“三公开”(流量、轮次、水量)制度,测水监察制度,在各所和重点支、斗口建立透明壁报和明白牌,让群众参与管理与监督,专群相结合,增强配水的公平性。三是在各所水量分配上,实行“流量包段,水量包干”的用水管理办法,把供水指标分配到各所,相互制约,各负其责,上游保证下游尾水灌溉,增强各所责任心,提高水利用率。四是加强监督力量,成立查水小组,配备专职测水监察员,履行强制监察,流量监测,记录核查职能,随时纠正供水当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三、改革成效

(一)促进了节约用水

灌区灌水定额由原来的135m3左右降到现在的90m3左右。渠系水利用率由0.6提高到0.65,年节约水量近900万m3。

(二)扩大了灌溉面积

灌溉面积由15万亩扩大到21.2万亩。

(三)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自1996年以来灌区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突破亿斤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50元,工程水费收入由1995年的8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O多万元,职工收入较“八五”翻了近两番。

(四)增强了支渠以下工程的维修管护责任

对支渠以下工程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办法管护渠道。管理处投料,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维修,使支渠以下工程得到及时的维修和管护,渠道安全运行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五)减轻了灌区用水户的负担

灌溉定额由原来的420m3降到现在的341m3,年节约用水量近900万m3,按成本价计算,减少水费开支300万元再加上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行政搭车收费,大大减轻了灌区农民用水户的负担。

(六)为实现水费按成本计收奠定了基础

基本达到了高扬程灌区按60��70%收费标准,现行水价已占当年灌溉成本O.36元/m3的61%。

(七)推动了灌区现代化建设进程

实现了光纤自动化程控调度系统,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微机化,水位监测可视化。

四、改革的体会

(一)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前题

1995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成立职工培训中心,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全处职工进行常年轮训。目前全处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由1996年的46名增加到现在的196名,职工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政治素质明显增强,基本能够适应改革发展要求。

(二)严格的制度是保证

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人,而要把人管好、用好、领导好,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做保证。首先我们制定了《兴电工程职工考勤考核办法及管理规定》,严格照章办事,有效的增强了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其次是加强平时考核工作,将干部职工平时学习、工作、出勤、卫生及其它方面的情况都实行量化分解,按周填写工作记实,按月公布考核成绩,将职工的平时考核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增加考核的透明度,使考核结果达到准确、公平、合理,使职工感到有压力,增强责任,努力工作,敬业爱岗。再次是建立会议议事制度,重大事情提交处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建立主要科室向处长办公会议汇报工作制度;不定期召开机关主要科室负责人生产运行分析会,通过现场办公的方式,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门还制定并实施了《用水管理制度》、《配搭水制度》、《泵站运行巡视制度》、《检修工作制度》、《安全运行规程》、《工程管理制度》、《调度工作规划》、《财务管理制度》、《水费征收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用制度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三)搞好优质服务是关键

服务能否到位,关系到灌区群众支持改革的程度。我们在抓工程管理的同时,把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搞好优质服务作为提高灌溉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为群众送水浇地到田间,收费开票到农户,树立行业新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以水谋私等不良现象,先后对3名小水大配、以水谋私人员进行了调岗和辞退处理,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公仆”形象。同时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基层为群众服务,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向群众宣传合理用水科学种田,发展高效灌溉农业的意义,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涌现出了靖安水管所,东升水管所等全市勤政为民的典型水管单位。

(四)挖潜增效是根本出路

自1996年以来,工程管理处针对工程老化,供水损失严重,灌区效益不高,土地闲置面积较大的实际,不断加大工程挖潜改造力度,积极争取改造资金投入,经多方努力,先后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5.9km的咽喉工程,齐家大岘隧洞的加固,大红沟支干四支渠延伸,芦沟支渠延伸,建成了420亩的管灌试验示范基地,按计划每年对部分渠道进行衬砌,翻建,加大机电设备的改造力度,并向国家争取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资金1000万元,开建了黑山支干渠和一泵站调节泵房两大工程。增建靖安水管所、红车水管所,净增灌溉面积3万亩,逐步达到节水扩灌的目的,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依靠科技加快改革步伐

兴电的快速发展主要是走“科技兴水”之路。通过实行小畦节水扩灌,管灌技术示范,坚持走节水型农业路子。改造完善标准化量水堰,增加量水计量的准确性。采用新型渠道防渗技术,改高填方渠道为座槽,提高水利用率和安全运行率。改铸铁叶轮为钢制叶轮,提高泵站出水率,降低能源单耗。改分离式励磁屏为集成电路励磁屏,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率。一个个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能源单耗由原来的电 52千瓦时/千吨米降到36千瓦时/千吨米,干支渠水利用率由1995年的0.92提高到了0.951,渠道安全运行率由92%提高到了98%。

五、下一步打算

(一)针对工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几年的运行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使之运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二)对处属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成立多种经营中心,处属企业与管理处完全脱钩。

(三)对支渠及以下田间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按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运行。

(四)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骨干工程达到标准化。

(五)积极探索为农业结构调整及为大农业服务的灌溉新思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区综合经济效益,努力实现按成本收费。

(六)在全灌区积极推广配水到户的灌溉管理模式,让用水户直接参与灌溉管理。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