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农民协会农民建 建好协会为农民
湖北省漳河灌区仓库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22    

漳河灌区仓库支渠位于三干渠37km处,主渠长7.9km。灌溉面积1.05万亩,设计流量1.5m3/s,灌溉6个村、20个村民小组、710个农户,是主要依赖漳河水库灌溉的水稻产区,一般年均亩平用水量在400m3左右。该支渠1964年开通以来,灌区粮食单产年平均由350kg/亩提高到856.7kg/亩。

仓库支渠运用以来,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5年--1986年,由三干渠柴集段管理,以专管为主,国家出钱,农民种田,采用计划经济管水摸式。其中1965年一1980年完全是吃“大锅饭”,放大锅水,闸门开得关不得,水大得小不得,水量浪费十分严重。1971年为一般水平年,用水量达700万m3,亩平700m3,而粮食单产反而比1970年减产18%。吃大锅饭还导致工程损坏严重,群众参与意识差,对工程漠不关心,搞设施建设抱着等、靠、要的思想(等国家拨款,靠政府批,要三干渠拿钱)。而地方政府则是许、拖、怨(即:许愿、拖时间、怨上级不给钱)。因此出现了渠系工程年年失修,效益衰减,过流量由原来1.0m3/s下降到0.7m3/s,原有建筑物也基本毁坏殆尽 1981年实行按方收费,由于经济杠杆作用,群众节水意识加强,水量浪费有所节制。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国家一揽子承包,行政干预过重,农民参与管理意识淡漠,虽然国家拿钱,请临时工季节性住段管理,但因人手少,战线长,无力顾及支渠以下工程,致使灌区管理无章可循,秩序混乱,水事纠纷多,上游淹死、下游干死年年有。如1985年下游干死禾苗2500亩,群众说:“下游出钱,上游种田,上游吃饭,下游喝汤”。仍以1985年为例,下游亩平水费18元,而上游亩平水费只2元,下游水费是上游的9倍。同时,由于渠道工程无人管,年年失修,建筑物不配套,放一轮水,需要100多人上提守水,一轮水至少半月,全年少则五轮水,仅这一项年均浪费劳动日7000多个,按当时最低工价1O元计算,群众每年额外负担7万元。因此,灌区农民有段顺口溜“漳河水,大锅饭,家家户户争着吃,拦渠挖堤秩序乱,上游淹死下游旱,农民欠收不乐观”。

第二阶段;1987年--1995年,在灌区人民共同呼吁下管理段实行体制下放,移交地方乡镇管理,组织受益村召开协调会,将渠道管理权交给农民成立管水小组。渠道的维修费,管理费,由受益单位按田负担。管水小组主要责任是护理工程,守好水,维护供水秩序。初步显示了民主管理的好处。全灌区全年用水量下降到350万m3,比过去节约用水50万m3,节约水费2.0万元。亩平节约2元。上下游水费差,由过去每亩16元减少到6元。此外,放水秩序大为好转,下游放一轮水由原来100多人守口,减少到20人左右,守水投劳一年支出减少5万元,亩平节水及守水投劳,两项每年亩平节省费用7元,灌区农民尝到了体制改革甜头,参与管理意识增强了,自觉维修工程积极性也提高了。1987年集中劳力800多个,出资3万元,将渠道过水断面扩大到1.Om3/s,并对急需配套的明口安装了启闭设施,使全灌区轮灌周期由15--20天缩短到10天左右。确保了上下游及时平衡供水。

第三阶段:应灌区人民迫切要求,借鉴外地经验,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指导下,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采取会员由下而上民主选举方法,产生代表26人,其中首席代表6人,执委会主席1人,副主席3人。协会于1995年9月16日正式成立,进入了农民自治管理的法制轨道。协会作为灌溉管理实体,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已取得了各级政府的承认。用水者依据章程,讨论制定了五项管理制度,即:执委会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协会购置了办公住房,实现了“有窝子、有牌子、有章子、有盘子(计划)、有票子(经济实体)、有册子(章程、制度、帐目、记录)”。

协会成立以来,我们抓了三件事。一是抓学习提高,讲章程、讲技术、讲制度,对用水者进行了五期培训达400多人次。二是统一规划工程改造方案。三是抓好重点工程的冬季维修。五年来,协会发动农民出资投劳完成土石方5万余m3,配套大小建筑物113处。其中配置启闭闸门58处,节制闸14处,各种桥梁41处。并对1600m险工险段进行了裁弯取直,共投资45万元,投工23万个,使渠道过水量由1.0m3/s增大到2m3/s。

仓库支渠建立协会前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渠道的过水能力由1.0m3/s增加到2.0m3/s,灌溉周期由10天缩减到5~7天,从而大大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2、渠系工程配套率达95%,完好率98%,渠系水利用系数由过去的0.6提高到0.85。

3、节约用水效益明显。仅以建协会前的l990年--1994年和建协会后的1995年--1999年平均值对比,每亩用水量由400m3减少到280m3,亩平节约水量120m3,按现行价计算每亩节省水费5.00元。

4、增加粮食产量。春秋两季单产,由建协会前亩平785kg提高到建协会后亩平856.7kg。亩平增产71.7kg。采用了勤灌,合理灌水,平衡用水,达到晒田合理,复水及时。按国家统购价折款增收31.50元

5、节约守水劳力支出。建协会前每亩年平约出资10元守水费,建协会后每亩下降到2元,节省8元/亩。水费节约、增产、劳力节省三项直接经济效益44.5元/亩。将建协会后农民投入的修建费、协会管理费等合计25元/亩支出减去,农民得到实惠为19.5元/亩。

6、灌区人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建协会前人均纯收入2200元,建协会后2900元,增加30%。

在此需说明的是,建协会前后,水费虽然上涨了58%,但主要是由于稻谷价格上涨因素所致。水费占农民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并未发生变化(建协会前后水费占农民生产成本比例均为4.5%)。

7、灌区人民参与管理意识增强了,积极投劳出资维修工程,每年每人投劳在5个标准工日以上,每亩投资在3--5元之间。

8建协会后水费上缴率连年达100%,一般按供水公司要求提前上交。例如1999年,在各项上缴费用困难的情况下,灌区农民把水费作为第一位的费用提前上缴。

9、减轻了各级干部在供水期的工作压力。在建协会前,每逢放水期是五长上阵(组长、村长、水管站长、区长、镇长)方可保下游供水,而目前由协会配水供水,各级协会代表送水到田间。

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五年来的运行,我们仓库支渠固定资产由原来不到10万元增加到70万元,具备有能满足大旱年的7.0km标准支渠,5条高标准斗渠,113处新建大小建筑物,1660m砼衬砌渠段,200m2协会办公楼及其附属设备。

我们自1995年建立协会以来,国内外专家、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协会建设。前后有世行官员、专家学者及全国各兄弟省市100多个灌区单位、500多人次先后到我处来考察、参观并指导。中央、省市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单位多次采访,给了我们很大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决心以改革为动力,把我们仓库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成高标准、高水平的灌区基层管水用水组织,尽快使沿渠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