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 努力实现位山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聊城市灌溉处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22    

山东省位山引黄灌区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现设计引水流量240m3/s,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聊城市八个县(市、区)110个乡(镇)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山东省最大的灌区,也是全国第五大灌区。骨干工程设有东、西两条输沙渠,两个沉沙区和三条干渠,总长274km。在骨干工程上设有跨乡(镇)的分干渠53条,总长961km,流量大于1.0m3/s的支渠385条,总长2100km,共有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余座,形成固定资产65亿元。灌区内有徒骇河和马颊河两大骨干排涝河道平行穿过,灌区內有汇流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沟32条,各类建筑物3000余座。从整体上看,位山灌区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排灌沟渠布局合理的工程框架体系。

复灌30年来,位山灌区共引水282亿m3,不仅满足了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补充地下水源,改良盐碱地,而且还为聊城工业和城市建设提供大量优质水资源,每年向东昌湖供水1200万m3,保障了聊城电力工业用水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灌区还曾先后向天津、河北两省(市)供水,支援邻域建设,现在每年向河北供水3亿m3。位山灌区复灌后,累计直接经济效益125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聊城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灌区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灌溉面积由40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460多万亩,占聊城市总耕地面积的55%,年增产效益明显增加,由6~7亿元增加到了12~14亿元,折合单方水创效益1.0元以上,是当年灌区运行管理费用的10倍。可以说,位山灌区已成为聊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地位举足轻重。

一、灌区改革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位山灌区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民商品水意识淡薄,用水不交费,吃大锅饭、喝大锅水,清淤施工人海战术,管理体制不顺,政事不分。同时,由于投入不足,机制不活,工程产权不明,水价严重背离价值,致使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水资源浪费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水利部和山东省水利厅、聊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如何使灌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发挥最大效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对骨干工程进行了确权划界,领取了国有土地使用证,明确了工程产权和管理、保护范围,并对堤防土地进行了租赁承包。对斗渠以下工程实行乡村集体建设与管理,做到管好骨干工程,放开田间工程,发挥专管机构与农民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供水制度改革。推行了分级计量供水、按量收费,超计划用水加价,非适时季节灌溉蓄水价格优惠等政策。实行了“计划用水、按亩配水、流量消耗指标责任到管理所”的管理办法,体现了水的商品属性,打破了“喝大锅水”的传统观念。用按计划配水灌溉面积取代按要求配水,使供水更加科学化。用浮动水价取代固定水价,体现水的时间价值。用协议管理取代协商管理,增强灌区法制意识。目前,灌区计量收费单元逐步缩小,到乡(镇)比例已达到100%,部分县区还开展了供水计量到村的试点工作,灌区内干、支、斗、农四级渠系水的利用率达到了56%,比改革前提高了21%。

(三)运营机制改革。按照“小步快跑”的原则,我们在定期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对支渠以上工程农业用水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由0.012元/m3逐步提高到0.043元/m3,达到成本价的67%。

对水费的计收,实行政府行为加经济杠杆双管齐下的管理办法,对按时足额上交的单位给予10%奖励,并在工程建设方面优先扶持。1995年以来,灌区水费实收率达到100%。对水费的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坚持水费使用按程序报批制度,杜绝了挤占挪用和计划外开支。

同时,我们发挥行业优势,组织不适合管理工作的人员兴办实体,从事水工建筑安装、机械化清淤施工等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实体的固定资产已达到400万元,安置分流人员25人,相应减少机关年度管理费开支55万元,每年上交经营利润80多万元。

为弥补管理费用不足,基层管理单位也相继开展了以机械清淤施工、堤防种养为主的多种经营活动,年创收100多万元,人均达到8000元以上。

(四)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在干部任用方面,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把一批有能力、会管理、事业心强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同时,我们采取安排身体条件欠佳、年龄偏大的人员退职休养,下派部分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把机关服务性质的工种划拨到实体企业,辞退临时工等具体措施精简机构,解决了人员过剩、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机关管理人员总数由97人减少到68人。

(五)清淤方式改革。从1994年开始,位山灌区骨干工程清淤按照聊城市委、市政府关于“改人力施工为机械化施工,改季节施工为常年施工,改大兵团作战为专业施工队作业,改行政分配任务为指标承包管理”的“四改”意见,实现了施工机械化。这一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灌区群众负担,年节省资金8000多万元,促进了县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结合机械施工开发治理沉沙高地8600亩,进行原状土盖顶,水利设施配套,还耕农民,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工程建设改革。1998和1999年,两期国家投资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投资,都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管理全部合同化,严格按基建程序管理。通过实行“三制”,明确责任,保证了施工企业的资质及所需物料的质量,节省了资金,同时也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在其带动下,灌区内自筹资金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实行了三制,按基建程序管理模式进行施工。灌区规定,凡投资超过2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都要公开招投标,对工程建设实行监理制。这样,使有限的资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提高。

(七)进一步加快灌区法制化建设进程。位山灌区以聊城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灌溉管理工程设施的通告》和《关于加强位山灌区干渠管理的通告》,根据《水法》、《山东省灌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起草了《位山灌区管理办法》,市法制局正在审议,近期将要出台。为加大执法力度,1994年成立了位山灌区公安派出所和水政监察大队,并统一着装上岗,严厉打击违犯水利法规的不法分子。现已完全杜绝了乱拉土、乱种植、乱砍伐、乱建筑的“四乱”现象,水事案件大大减少,灌溉管理井然有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进行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探索。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对位山灌区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2000年初我们对1999年度节水改造项目��东输沙渠衬砌工程上的大林崔等分干渠进行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试点,在大林崔分干渠及其以下各级渠道逐级组建了用水户协会。分干渠工程用水户协会会长由所在镇水利站长兼任,有关村负责人和下一级协会会长任委员。协会的职责是负责本级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对下一级用水户协会的业务指导,主要是筹资搞好工程配套、水量调配、计量供水和水费计收等。为规范协会管理,县级专管机构还制订了比较详细的“用水户协会章程”,并定期听取协会工作汇报。同时,县级专管机构还制定了一些奖惩措施,根据同级用水户协会间的管理评比情况,奖优罚劣,促进协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做好用水户协会建设,市县两级专管机构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按照1:2:2的比例,市、县专管机构分别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水户协会筹集匹配一部分资金,进行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用水户协会的良性运营。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和努力,灌区灌溉面积比改革前扩大60多万亩,年少引水2.0亿m3,水价提高0.031元/m3,而农民“三水”费用人均减少15元。灌区运行秩序良好,质量明显提高,年均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3亿元。

二、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水源日趋紧缺,供需矛盾突出,但同时存在水量浪费现象,与国家有关规定指标相比,年节水潜力2.5亿m3。二是工程不配套,老化退化严重。干渠工程配套率虽达90%,但成新率仅为53%,支渠工程配套率不足50%,田间工程仅为20%-30%。三是水价偏低,亏本运行。灌区水价(以干渠分水口为计量点)为0.043元/m3(不含清淤费用和沉沙区粮食补助费),占相应成本价的67%。四是泥沙处理日益困难,清淤费用逐年增加,可扩新池用地越来越少。五是实灌面积与规划面积相差80万亩,有待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边远区域。

三、灌区改革发展计划

以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十五大及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精神为指导,以充分发挥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推进灌区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和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加大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与民主监督力度,改革灌区传统运作模式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的部分,逐步实现灌区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及政事分开,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现代灌区管理制度,使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成立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位山灌区管理局和各县(市、区)管理分局,田间工程组建用水户协会,实行“管理局+管理分局+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管理局和管理分局分别接受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负责干渠和支渠工程的管理。管理分局下设相应股和管理站,管理站站长兼任支渠用水户协会会长,指导田间用水户协会的工作。

(二)运营机制改革。改善供水体制,实现科学决策,适时引水、动态配水、价格合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加快水价改革步伐,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将供水价格逐步调整到位,在保证平均水价不低于成本价的前提下,实行季节性浮动水价和资源性浮动水价,超比例用水加价和优水优价等价格政策,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灌区运营由单纯供水型向综合经营型转变,大力发展经济实体,增加收入,改革灌区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建立起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国家审批的灌区发展规划,今后灌区投入将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地方财政补贴、灌区水费匹配、群众投资投劳的筹资形式,并鼓励以租赁、拍卖、股份合作、承包等多种形式经营开发小型水利工程,吸收外部资金投入水利,形成社会办水利的格局,进一步加快水利产业化进程。

(三)大力发展用水户协会。我们将在总结当前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灌区的经验,完善发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计划用几年时间,把支渠以下工程全部改造成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运营模式。协会建设主要是协会制度建设和会员素质的提高,县级专管机构协助协会做好建章立制,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灌溉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等各项运行管理制度,对协会会员进行集中培训和组织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加快依法治水进程。尽快出台《位山灌区管理办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灌区管理有具体法规可依,同时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反水利法规的不法分子,使灌区在法制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五)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人员使用上,推行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引入激励机制,竞争上岗,适才适位。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分流机关富余人员,充实基层管理单位和工程公司,降低供水生产成本,增加灌区收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组建专家团,建立人才档案,培训在职人员,重奖科研成果优秀、推广新技术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线生产人员。通过改革,使管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员积极性进一步得到调动,促进灌区发展。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