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开创灌区管理工作新局面
河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3/4/2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中型灌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成为灌区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省的灌区管理改革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下面就我省的灌区建设与改革情况作一汇报。

一、搞好灌区改革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是我省的必然选择

河北省地处京津周围,全省设11个地级市,173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9万km2,总人口6500多万人,耕地面积9700多万亩,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粮棉油主产区。全省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春旱、夏涝、秋旱,多年平均降雨量536mm,年内分配不均。年均水资源总量 203亿m3,人均 311m3,亩均 208m3,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10和1/12,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仅125亿m3,按国际划分标准属极度贫水地区。

河北省现有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165处。总设计灌溉面积 22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1654万亩。这些大中型灌区的建成与运用,不仅改善了我省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工业、生活及农村人畜饮水等提供了水源保证。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都充分表明,灌区在我省工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作用。

目前,我省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和灌区管理落后,还存在水的利用率偏低和用水不科学等浪费水的现象,灌溉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全省大中型灌区的年引水量从70年代时的80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不足 50亿m3,灌溉面积从 1588万亩减少到1000万亩左右,达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1/2。根据工程老化调查结果,全省灌区的渠道险工段占渠道总长的48.6%,建筑物老化损坏率为31.7%。由于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设施不全,渗漏损失大,致使渠道输水能力降低,灌溉保证率低。我省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每年超采地下水,而地表水的利用率很低。据统计,河北省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5,如果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0.1,就可节省水量 5亿m3,扩大灌溉面积250万亩,相当于新建一个大型水库和特大型灌区。水资源的短缺成为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实施以节水改造为重点的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巩固和发展原有的灌溉面积是一项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我省的灌区多数建成于60年代前后,当时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很不健全,管理粗放,效益水平较低。尽管各灌区曾经普遍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农村也成立了水利股和浇地专业队等形式的管理组织,但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又使灌区管理遭到破坏。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灌区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浇地责任制,充分调动群众的平地整畦、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从 1983年开始全省在灌区推行经济责任制和经费包干制,以八项经济技术指标为基础,实行百分考核责任制。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灌区管理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经济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灌区的唯一出路在于改革。

二、灌区改革和节水改造在我省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改革方针,在深化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水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积极推进灌区管理的改革工作。

1、改革灌区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各种形式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是灌区经营管理的灵魂,我省的大多数灌区,结合本灌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内部管理制度。在灌区灌溉管理、工程管理、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服务组织建设和水费征收使用等方面建章程、定制度,力争做到机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高效灵活。在管理思想上,体现出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提高灌区本身的经济效益,增强灌区的经济实力。如石津灌区实行“定收入、定支出,按收入提成,超收节支奖励,节支留用,亏损自负”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目标管理。严格执行百分考核制,奖惩兑现,责权利明确。井陉县绵河灌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分级承包,实行“以水计征,费用包干,超支不补,节约归己”政策,各项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人。职工收入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配,打破单一的工资结构,推行“工效挂钩”政策,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冶河、抚宁洋河等灌区坚持以人为本,大胆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聘任制、责任制,甚至由内部选聘逐步扩展到向社会招聘人才。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减负增效、调动职工积极性和提高队伍素质的作用。

2、深化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的民主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支渠以下工程的管理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以及用水户协会等不同的管理形式。先在管理水平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灌区搞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河北省石津灌区从1996年开始进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借鉴一些国内外参与灌溉管理的做法,在原有群管组织的基础上,成立用水户协会。其基本思路是根据自身的管理特点,把支、斗渠及以下工程的管理职责移交给用水户,由用水户组成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赋予他们自主、自立、自治的权力,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经济自立。经过实践运行,效果很好。一是在用水管理上,不但解决了群众浇地难问题,而且增强了用水的计划性,促进合理调度与节约用水。二是在工程管理上,明显减轻国家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对工程的维护与爱护意识,便于田间工程的管理。三是简化水费征收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征费的透明度和群众的纳费意识,能够有效地防止水费搭车和挪用现象。四是成立用水户协会,减少行政干预,大大增强了用水管理上的经营自主权。五是加强增收节支,减少管理费用,灌溉成本下降。相应地减轻农民负担等。六是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体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有利于实行水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目前,全省部分灌区也开始试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形式,如邯郸市的漳滏河灌区刚组建的滏安渠用水户协会,在当地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使频临荒废的渠道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他们还吸收企业管理模式,在马头管理所的基础上成立灌溉公司,成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事企分开的经济实体。

3、稳步进行水价改革,全面落实水费政策,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水费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灌区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水价改革基本上是采取小步快走、分步到位的办法。从1983年河北省政府发布《河北省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开始至今,灌区的农业水价已调整了五次,水费标准从渠首0.5~0.8分/m3调整为现在的斗渠口每10分/m3。这几次水费改革给灌区管理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省灌区的水费收入从 1983年的 1225万元增加到 1999年的 10600 万元,有效地减轻了由于工资调整及物价上涨给水管单位造成的压力,保证了灌区的正常运转,增强了灌区的经济实力。

但灌区水价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认为水价改革应稳步进行,必须与农产品的价格及国家农业政策等相关因素一并研究,需要与各方面的相关配套改革同步进行。水费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水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管单位和用水户的利益。这几年出现了废渠灌改井灌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用地表水按量收费,用地下水却无偿使用,影响了农民用地表水的积极性,灌区内打井现象普遍,形成一方面地下水超量开采,另一方面地上水弃而不用的局面,造成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不合理。解决上述矛盾一方面应开征地下水资源费,我省已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应尽快研究灌区内地上、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

在水费计收和管理上,各灌区管理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落实水费政策,把提高水费的收取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制定水费计收管理制度。在水费征收方法上,多数采用预征水费、直接收费和公开收费等办法,做到用水户、用水量、灌溉面积、水费数额等全部公开,实行票据管理,帐目清楚,增加水费计收透明度。

4、大型灌区的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进程明显加快。近几年,国家对大型灌区工程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投入逐年增加,并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灌区建设,把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作为重点给予支持,充分体现了大型灌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基础作用。我省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利用中央用于大型灌区改造的引导资金,积极落实匹配资金,开展以节水为中心、以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为重点的建设新高潮,狠抓灌区建设,发展节水灌溉。近三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投资已达18400万元。灌区改造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工程改造促进了灌区管理各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成功必然会巩固节水改造的成果,实现“以水养水,良性循环”。

三、搞好灌区改革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相应地对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灌区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灌区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1、改革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改革政策,以理顺灌区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为契机,不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2、改革的重点。以大型灌区改革为主,兼顾中小型灌区。按照水利部的统一布署,我省的大型灌区都已按要求制定了符合本灌区实际的改革方案,并经过当地政府的批准。在石津、滦下、冶河等已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大型灌区,以灌区工程的节水改造为基础,进行灌区改革的试点,及时总结和交流,取得经验后再向其它灌区辐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用水户协会这一管理形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依据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原则,使协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层管理经济实体。同时积极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拍卖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形式。

3、改革的目标。通过实施灌区的各项改革,使灌区建立起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组织网络,形成自上而下、规范有序、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确保水利资产的保值增效。加强用水管理,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稳定和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通过竞争上岗,减负增效,强化领导,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灌区管理队伍。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灌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用水机制、水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出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借此机会学习其它省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提高我省的灌区管理水平。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