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交流 > 正文
安徽日报 山区城乡供水“同标”:难在哪,怎么破?
来源:安徽省水利厅网站
  王弘毅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23/6/21    

“咱农村供水的水质、水压、服务,啥时候能跟城市一样?”一些农村群众时常有这样期待。

供水的城乡差异,一直是发展难点,也是民生“槽点”,亟待改变。

坐拥佛子岭水库等优质水源的霍山县,曾经也是如此,因为城乡供水的体制差异与地理环境制约,一些农村地区“守着一片好水,却用不上好水”。

改革,是破题的最好办法。

如今,霍山县成为全省首个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山区县,也是步子迈得最快的山区县。该县通过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13.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已得到改善。

挡在前面的“两座大山”

明明是“水源地”,农村为何用不上好水源?

“挡在前面的障碍,是两座‘大山’。一座看得见,一座看不见。”从事农村饮水保障工作多年的霍山县水务局农村安全饮水服务中心负责人洪勇给出了答案。

“看得见的大山”,就是山区的地理环境限制。

霍山位于大别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县,有不少农村人口住在600米海拔以上的山上。如此高的海拔,要把自来水“提”上去,得靠更大马力的水泵实现“多级提水”,这样一来,供水成本非常高,施策不科学。

另外,山区群众居住得相对分散,有的半山腰可能只有几户人家。要将城市的供水管网延伸到高海拔山区,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成本太高,即使能做到,老百姓也承担不了过高的水费。

山区老百姓喝的是什么水呢?在当地政府的监管下,私人承包的小水厂负责供水,水源来自附近的河流、小溪。另外还有少部分群众喝的是井水和山泉水。

不论是小水厂的水、井水,还是山泉水,都存在供水保证率不高和水质安全隐患等问题。

更令人烦恼的,是停水问题。比如前些年,出现过山区农家乐、旅馆在旅游旺季缺水事件,商户只能自备大号水箱解决。

霍山有16个乡镇,8个山区乡镇,8个畈区(低丘陵)乡镇,那畈区乡镇群众为何也用不上城市水呢?这就要从“看不见的大山”说起,那就是体制机制和利益考量。

以往,城市供水属住建部门管,农村供水隶属于水利部门管,县城自来水厂仅向县城供水,导致周边能够覆盖的8个畈区乡镇农村居民喝不上城市自来水。

利益考量,也是重要原因。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

农村供水不像城市,管网分散、用水量小、水价偏低,水厂赚不到什么钱、责任又大,积极性不足。这样,供水的水质、水压、服务等跟不上,群众就意见大,水费收缴困难,长此以往形成负向循环。然而,如果全部靠财政贴补,政府财力又吃不消。

洪勇表示,霍山县是六安市唯一一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喝上更优质的水,是群众的期盼,更是政府的责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

“用两只手打开水龙头”

改革,怎么改?从哪改?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这一治水思路中“两手发力”的“两手”就是政府与市场。

水利建设投资大,光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现实的,市场化运行就成为另一只关键的“手”。

这“两只手”,也是破解山区县供水难题的“钥匙”。

在“用钥匙开锁”中,霍山县实现了“五个统一”。

先统一管理主体,由一个“婆婆”管事。将城市供水管理职责从住建部门划转到水利部门,水利部门主导实施城市水厂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实现城市、农村居民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体化。

再是统一运行主体,组建“水管家”。组建县属国有独资公司——安徽大别山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城市和农村供水都由该公司运营,公司下设清源、乡源供水公司分别管理城市和农村供水,乡源公司逐步接管农村私营水厂,实现供水运营主体一体化。

另外,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供水信息化系统全部统一,实现了畈区乡镇供水的“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可以说,‘两张皮’变成了‘一盘棋’,用‘政府+市场’这两只手打开了山区县农村群众喝上更好水的水龙头。”霍山县水务局局长罗造时形象地说。

交给市场后,资金从哪来?如何确保效益?

据罗造时介绍,水投公司成立后,打造了“中央预算+专项债+长期贷款+企业自有”相结合的水利项目“资金池”。“以前是‘上面来多少钱、地方办多少事’,现在是‘围绕项目总体规划、多渠道落实资金’。”

农村供水效益远低于城市供水,为确保企业参与农村供水的积极性,改革采取“项目整体打包”“肥瘦搭配”等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架构内合理调剂,“让赚钱的贴补不赚钱的”“大水厂贴补小水厂”,实现“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强扶弱”。

城乡供水实行“政府+企业”的“双业主”模式,企业干事、政府监管,既交给市场,又不当“甩手掌柜”。

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成为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的底层逻辑。

喝上和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

改革推进后,最先感受到实惠的是老百姓。

“你看,我家自来水可‘排场’?”6月12日,霍山县与儿街镇百福庵村村民杨先菊打开自家的自来水龙头开心地说。

2年前,杨大姐家还用的是井水,水里有种“涩涩的味道”,而且冬天容易冻管子,水量不足。

隔壁的桑世宏开了间超市,每天还在家打豆腐皮出去卖。“用这水做得豆腐皮味道都好些。”桑世宏再也不用从县里扛桶装水了。

2021年开始,霍山县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建设,为农村新增供水量日均2.4万立方米,新建供水管道1200公里,共覆盖47个村,受益人口13.4万人。

供水人口一多,水利设备也要“加码”。目前,该县第三自来水厂正在建设中。这座大水厂建成后可满足全县3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

另一方面,服务也在提升。在下符桥镇供水服务中心,中心业务员方圆正接听群众反映电话,时不时会有当地群众过来交水费、办理“转户”。

“所谓‘转户’,就是将原来私营水厂的水户转到乡源公司旗下来,只要带身份证,不用交费即可办理。”方圆熟练地介绍起业务。

她表示,乡源公司接管后,有了专业化的维修队,接到群众诉求后能快速维修,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攻坚解难,坚定走下去

只要是改革,必然会有难啃的“硬骨头”。

霍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设计了“三步走”模式。第一步是“延伸”,即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到周边8个乡镇,如今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是“升级”,即区域供水规模化,将8个山区乡镇的私营水厂实现提质改造升级,提高水量、水压、水质供水保障能力,目前正仍在推进中;

最后一步是“补短”,在2024~2025年,实行单点小型供水工程巩固改造提升,让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居民喝上更优质的自来水。

这三步,循序渐进,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

落儿岭水厂,就是典型的私营小型农村水厂,每天向周边4000多人供水。

在乡镇干部和周边群众看来,厂长曹勇严谨细致,在他上任的几年,供水保障相当不错。“有责任心”,是乡镇干部对他的评价。

然而,光有“责任心”,无法弥补小型农村水厂与规模水厂的差距。比如规模水厂的水质检测是每日一次,小水厂只能做到周检。在山区的私营水厂中,亏本运营、服务不到位的仍有存在。

按照规划,乡源公司未来将接管全部私营农村水厂,再对其改造提升。以什么方式接管,怎么补偿承包者,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的最后一步,也是难度最大的。

霍山当地约有10%的人口住在高海拔地区,有部分群众用的是山泉水,当地人称为“竹根水”。

在海拔223米的落儿岭镇白云庵村,当地政府修建了余家湾分散供水工程,可满足50人左右的用水需求。

“单点小型供水工程巩固改造提升,就是保障这样的住户,通过寻找合适水源,新建水厂或小型供水工程,让山里群众喝上更优质、更安全、更放心的自来水。”洪勇说。

但是,困难也不少。

由于住户分散、投入成本大、效益不高、一些农村群众还不愿意交偏高的水费,而且农村供水具有公益工程属性,政府会限定水价,企业又不能总干“赔本买卖”。如何做好政企协调,如何分担成本,就是改革的关键一环。

乡源公司副总经理秦萍表示常感“压力山大”,因为她负责的供水点大多是“难啃骨头”,而且很多都是“保本微利”。

“政府、企业的初衷都是一致的,都想着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秦萍说。

在当地干部看来,“两手发力”是综合用力的过程,既要有上级的政策与资金配套,也要有本级财政支持,还要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手段。

其中的“配方比例”更要掌握好“火候”,尤其对于本不富裕的山区县而言更加重要。

根据《安徽省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20—2025年)》,到“十四五”末,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要达到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5%。

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柳鹏表示,将指导各地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整合新建城乡供水公司,作为辖区内城乡供水投融资、工程建设、管护维养的统一平台,推行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改革虽有难度,但仍要实事求是、敢于担责、主动作为,向着既定目标坚定走下去。”洪勇表示。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