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宜黄县以江西省首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县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紧紧扭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面完成了全县27.15万亩有效灌溉农田改革任务,打造了南方丰水地区农业水价改革样板,大大满足了辖区农业用水需求,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住了农业发展定星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谋细划,扎实做好改革前期工作。一是高站位推动。成立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改革试点工作专班,县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相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同心协力推进改革工作,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列入深化改革、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要考核之中。二是多梯级学习。学懂弄通改革政策,按照示范引领,从县到乡,自上而下层层深学细悟水价改革政策,级级抽丝剥茧解读文件,把政策精神吃透吃熟;同时按需施教,针对性地对水管员、村干部进行专业培训。三是全方位宣传。县委、县人民政府制作了《改革兴利 水美宜黄——致全县农民群众的一封信》,明确“改革助农惠民、改革不增负担”的初衷,以日历的形式,下发到每一户村民中,并用宜黄方言录制了该信的内容,以“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向广大村民进行宣传,在宣讲中巧妙的将“收水费”同义替换为“收农田维修养护基金”的说法,提高大家的缴费意识,做到“愿意交”。同时,发动县乡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村委会把费用清单张贴在田间地头的公示栏中,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深入人心。
二、深研细究,科学确立水费收缴机制。一是深入开展全面“普查”。组织专门队伍,耗时4个多月,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掌握县域内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水利工程数量等改革底数。二是科学核算维养成本。按照“财政能承受、农民能接受”和“一县一价”的原则,聘请专业机构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运行成本测算。县发改委严格按照定价流程,组织开展了农业供水成本监审,邀请农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会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明确水费收缴基数。县政府根据前期成果,统筹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用户承受能力,核定、批复了《宜黄县农业供水价格制定方案》,确定灌区农业供水运行成本水价。全县灌区终端水价为29元/亩,其中骨干工程运行水价15元/亩(0.036元/m3),田间工程运行水价14元/亩(灌溉用水定额为420m3/亩,0.033元/m3)。农民只需缴纳成本的一半,即每亩7元,其余7元由政府财政等额补贴,并一起作为田间渠道的维修费用打到农村三资平台,由村组自主使用,收支两条线公开透明,让村民交的放心。自2021年水费收缴启动以来,2021~2022年农民用水户水费收缴率均达到99.5%,2023年达到100%,老百姓越来越想交,甚至还想多交,水费收缴在宜黄已深入人心。实践证明,水费收缴让老百姓看到了水渠确实维养得好,能确保渠水到田,旱涝保收,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心眼里拥护支持改革。
三、深抓细做,探索管用运行管理方式。一是因地制宜创新“双层治理、管养分离”模式。建立了《宜黄县农田水利工程骨干台账》,将全县农田水利工程分为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明确县人民政府为全县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为辖区灌区管理的责任主体,构建了全域覆盖的田间工程维养体系。骨干工程的维养任务通过市场方式运作,由县人民政府与县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县水投”)签订骨干工程(灌区水源和骨干渠道)专业化维养协议,年度维养费用408万元,县水投组建了 127人的专业队伍,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物业维养要求开展日常养护、年度冬修和应急维修。田间工程的运行、管护和维养主体均落实到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自治管理,建立专人管水制度,自主做好田间地头渠系与骨干工程的连接。二是完善计量系统。2022年10月,县人民政府印发《宜黄县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方案》,加大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推进计量设施建设500余处,并将超声波在线计量纳入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平台进行在线监控。目前县域内小(2)型水库以上为水源的灌区渠首均布设了取水计量设施,在跨乡镇或行政村灌溉的渠道上安装了配水计量,在节水区域安装了用水计量。三是实行水权确权。2022年底,县政府批复《宜黄县农业灌溉初始水权确权登记用水量分配方案》,确定农业水权到村,推行农业水权转让试点,农业水权可与工业用水指标进行交换。
我们宜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标对表水利部、省委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比如水价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县一价”的价格体系运行近三年,全县仅收取7元/亩的水费,导致个别村组存在浪费水资源的情况。推行按方收费,执行分类分档水价任重道远。
下一步,宜黄县将狠抓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新东风,踔厉奋发,再创试点“宜黄样板”。一是推进宜临灌区建设“再加速”。优化宜临灌区设计方案,加快项目用地调整和报批,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开工。依托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同步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二是推进分类分档水价“再深化”。尽快调整全县经济作物水价成本,按全成本执行经济作物水价,将价格作为促进节水优先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农业水费收缴。三是推进用水管理机制“再精细”。逐步完善农业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加大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加强农业用水控制,建立农业用水“龙头管理”模式。四是推进水利服务体系“再健全”。充分发挥行政村在末级渠系管理、田间工程管理、农田水利维养资金管理、水费收缴及使用管理、田间用水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