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今年5月6日全国现场会以来,山东省紧抓重大机遇、坚持高位推动,创新思路举措,强力改革攻坚,加快推进两处水利部试点工作,同步抓点带面开展省级试点,努力打造全国粮食主产区改革示范区。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试点任务写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5月26日召开的全省水网先导区建设会议上,省委书记林武要求两处试点大胆探索实践,努力早出成果。水利部农水司到山东开展蹲点调研,陈司长多次听取汇报,并到齐河、宁津现场指导。省水利厅与德州市政府联合成立领导小组,黄红光厅长和朱开国市长担任双组长,多次实地调研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综合组、督导组、政策组与宣传组,省市县三级联动,每周开展现场调研督导,建立专家分片指导机制。云南会议结束后,省水利厅、德州市政府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元谋县考察学习。
(二)坚持机制先行,完成水价调整。通过完善水价形成、补贴奖励、水权交易等机制,夯实改革基础。齐河县将粮食作物水价由0.17元/m3调整至0.32元/m3,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财政暂按照0.13元/m3补贴,后续随着工程效益发挥逐步退出。宁津县核定粮食作物运维成本水价为泵站灌区0.38元/m3、井灌区0.46元/m3,将水权发证到村(预留10%水权)、确权到户(190m3/亩),超水权用水交易费用0.05元/m3,已实现交易收益34.9万元。
(三)坚持分类施策,健全管护机制。宁津县、齐河县豆腐窝灌区骨干工程由县灌区管理中心管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专业公司物业化管护。田间工程采取2种管护模式。一是规模化种植区域,由国企或种植大户自行管理。二是分散种植区域,齐河县豆腐窝灌区由大禹节水集团组建齐河公司,采用“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护,后期探索“公司+国企”“公司+大户”两种模式,实现公司对灌区15万亩田间工程统一管护;宁津县由村委会或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管护。
(四)坚持因地制宜,引入社会资本。齐河县大禹节水分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设高效节水和计量设施,与镇政府签订了分散种植区运行管护协议,通过发展管灌和滴灌、井电双控精准计量、物业化管理等措施,实现节水节肥、增产增效,亩均可增收234元;国企和大户投入5000万元,扩大规模化经营5.5万亩。宁津县国企瑞宁公司融资9.1亿元提升改造灌排工程设施,其中,“吨半粮”项目投资1.1亿元,已完成5000万元;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计划向农发行贷款8亿元,综合测算年净收益1.2亿元,10年完成还本付息;鼓励种粮大户和分散种植合作社采购喷灌、滴灌设备,政府给予补贴。
(五)坚持数字赋能,建设现代化灌区。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对4处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灌区建设给予支持,安排480万元建设省级灌区运行管理系统。齐河县豆腐窝中型灌区三年改造任务一年完成,投资34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灌区,已完成数字孪生平台开发,建成4处气象、墒情站点,安装水电双控设备140套,提升改造射频器300套。宁津县投资1000万元,开展监测计量体系、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管理平台。
(六)坚持协同推进,开展省级试点。云南会议结束后,山东省迅速启动省级试点工作,确定4个县(区)和3个灌区作为第一批省级试点,7处省级试点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础好。目前,试点施方案已由市水利部门联合县级人民政府批复。9月8日,省水利厅在齐河县召开全省现场会,陈明忠司长到会指导,组织各市观摩齐河县试点情况,交流各地典型经验,不断提升试点工作标准。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试点覆盖面还不够广,部分市启动较慢;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体系尚未建立。下一步,一是狠抓落实,同步抓好水利部和省级试点工作,建立跟踪指导机制,研究解决好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精准施策,探索机井灌区水价综合改革政策供给体系,力争在全国粮食产区率先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是一体推进,统筹做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灌区标准化管理、节水型灌区创建等工作,率先在全国打造一批现代化灌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