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 2023年第1期(总第1期)
来源:水利部网站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23/11/14    

按语: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任务,对新征程农村水利水电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简报》更名为《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传递水利部党组关于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挖掘、展示推介各地农村水利水电工作改革创新案例,全方位展现大中型灌区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供水保民生底线、小水电绿色发展助力复苏河湖生态等的功能作用、经验做法、典型,营造全行业全社会合理推动新阶段农村水利水电高质量发展良好的氛围。

水利部在云南元谋召开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场会

水利部在云南省元谋县召开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场会。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致辞,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主持会议,云南省副省长纳云德出席会议并向会议介绍云南省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情况。

李国英指出,灌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是实现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把握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灌区建设、总体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水利支撑。

李国英强调,要把握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机制、用水权交易机制等关键环节,分类别、分对象精准实施政策供给,逐步形成稳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有利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要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拓宽现代化灌区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把灌区建设运维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起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用水主体参与灌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政府和市场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建设数字孪生灌区,逐步实现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灌区管理智能化。

李国英要求,要积极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精准对象、抓点到底,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扎稳打、注重实效。要对灌区进行科学分类,逐类、分批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灌区作为试点,逐灌区制定试点方案,科学设计建设目标、措施、路径,确保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要注重及时检视,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及时予以扩大推广,充分发挥试点经验示范引领作用。

会议组织实地考察了元谋大型灌区万亩节水灌溉示范片和甘塘片区、现场了解农户用水情况、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化灌区建设情况、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参与灌区建设管护情况,以在线视频方式考察了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红河州泸西县弥泸大型灌区、大理州宾川县灌区建设运行情况。会议公布了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灌区及试点县。山西、浙江、江西、宁夏、四川等省区作了典型交流发言。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水利部有关司局及各流域管理机构、有关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参加会议。

云南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力推进改革。云南省高位推动改革发展。一是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全省重要改革事项重点推进,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革。二是聚合政策支撑新势能。搭建推进改革的制度体系,印发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细化改革要求。三是强化跟踪问效新举措。把改革纳入粮食安全党政责任制考核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二、坚持机制先行,系统推进改革。积极践行“六大机制”,一是合理确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二是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三是依法择优确定投资经营主体参与工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建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四是引入社会资本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共同参与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群众全程参与机制。五是对节水部分予以奖励,对水价不能覆盖成本的,给予精准补贴,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六是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工程管养护机制。

三、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改革。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改革合力。一是鼓励采取“政府+企业”“企业+农户”“企业+农民用水合作社”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营。二是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改革。三是举办招商引资合作对接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四是农民用水合作社与社会资本组建公司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93万个,受益人口达176.2万人。

四、坚持水价引领,夯实改革根基。把调整水价作为改革核心,不断夯实改革根基。一是综合考虑供水成本等因素,合理测算并制定农业供水价格。二是开展农业水价成本调查监审,科学核定供水成本。三是推进分类定价,逐步达到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四是探索建立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改革面积2693.93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85%;改革项目区域农业水价调整到每立方米0.35—1.6元之间,亩均节水80—100立方米。

五、坚持守正创新,厚植发展动能。一是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推动水权水价及水利投融资改革,构建现代化高原立体水网。二是依托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是充分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性实践,推动逐步建成现代化灌区,有力支撑全省粮食生产实现11年连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山西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 全方位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山西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现代化灌区建设,以六大机制为引领,强力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到2022年底,完成改革面积1784万亩,完成率达91%;执行分类水价及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省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用于粮食作物精准补贴和创建节水型灌区奖励;全省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达70%,计量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组建各类农民用水组织2579个,5万亩以上中型灌区和大型灌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新布局。以“五大基地、两大片区”为载体,全省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597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2476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规划五年新增、恢复300万亩水浇地,投资141亿元,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夯实基础。

二、锚定节水优先,打造高效节水灌溉新形态。坚持向节水要效益,向节水要增量,向节水要产能。在含沙量较多的运城提黄灌区,推行平陆县渠道防渗加“长畦改短畦、宽畦变窄畦”模式;在清水灌区,推行管灌、喷微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在大禹渡等开展孪生数字灌区试点,推动全省灌区实施精准灌溉、智慧灌溉。

三、聚焦两手发力,创新多渠道筹资新模式。聚焦“两手发力”,采取三种模式筹措建设资金:一是争取专项债支持,二是股权合作、互利共赢模式筹集资金,三是抓住当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机遇,省财政筹措一定比例资本金,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合同节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四、强化试点先行,引领现代化灌区建设新方向。秉承试点先行、改革开路、机制引领的工作思路,通过洪洞、稷山等14个试点县建设,推动四项制度建立;尊村、夹马口等灌区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试点,平陆县和夹马口灌区进行分类水价及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试点,桑干河灌区开展水权分配及交易试点。今年,山西将全力打造以大禹渡灌区为龙头、整县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示范和样板,引领和带动全省现代化灌区建设走深走实。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全方位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助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浙江强机制兴农水 抓建管惠民生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浙江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坚持机制健全完善与工程更新改造并重,坚持加强农田水利管护与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并举,主动对接“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等重点工作,不断巩固扩大改革成效。

一、创新开展“八个一”,改革落到田间地头。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列入全省重大改革任务清单,并纳入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考核,建立联席会议、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村级改革关键,以“八个一”推动“四项机制”落地见效。一是建立一个用水组织,做到管护有人。建立用水管理组织1.65万个,落实管护人员4.7万人,签订管护协议1.85万余份。二是颁发一本产权证书,做到资产有主。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清产核资,颁发所有权证书2.9万本。三是落实一笔奖补资金,做到养护有钱。通过财政保障,补贴管护资金,累计兑现奖补资金6.87亿元。四是制定一套规章制度,做到管水有责。大中型灌区实行标准化管理,村级建立人、钱、物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探索开展物业化管护。五是记好一册电子台账,做到运行有智。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村级台账全面建档备案,动态更新。六是明确一条节水杠子,做到定量有据。大中型灌区全部实行取水许可,全省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灌片或行政村。七是采用一种计量方法,做到用水有数。灌区骨干工程安装计量设施2850套,配套末级渠系等直接计量设施7747套,35418座灌溉泵站机埠实行“以电折水”。八是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做到节水有效。落实放水员责任制,实行节水奖励,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提高到0.609。

二、更新升级灌溉“小农水”,保障粮食安全“大民生”。农村泵站机埠、堰坝水闸等“小农水”工程数量庞大,遍布大小灌区、田间地头,直接为农业灌溉、粮食生产服务。“十四五”以来,按照“高效节水、安全实用、整洁美丽”的标准,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更新升级行动”为抓手,统筹涉农资金投入,抓好灌溉面积100亩以上的1.5万座灌溉设施的更新升级。示范创建“五个一百”,通过“小切口、大牵引”,推动“四项机制”从“压茬落地”向“注重实效”转变,灌溉工程从“老化失修”向“美丽高效”转型,促进全省农田水利工程良性长效运行,年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8.9万吨,节水4.8亿立方米,节电800万度。2022年,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更新改造列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的要求,3804座“小农水”实施了建筑改建提升、水泵电机更换、内外形象整治、计量及数字化改造,受益人口185万,受益灌溉面积107.4万亩,成为了乡村田间一道靓丽风景,群众好评率超99.8%,在7、8月份抗旱保灌、稳粮助产中发挥显著作用。

江西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 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实现新跨越

江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夯实改革机制为基础,以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为动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深化改革,让灌区两手发力成为“可能”。一是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全面建立,确保灌区“有钱建、有钱管”。2022年重新核定所有大中型灌区按照供水成本,终端平均水价增幅普遍达50%以上,灌区由公益变成准公益性质,具备银行放款条件,破解灌区建设项目筹资难、配套难和计划执行慢等难题。2022年,农村水利领域通过争取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超过130亿元,其中60个灌区类项目,落实资金25.5亿元。宜黄县利用改革成果,整合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等水利设施资产,通过农业水费收益,撬动商业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达3.4亿元,形成“上级补一点,地方出一点,社会融一点,用户掏一点”的模式,有效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营管护资金不足的难题。二是工程长效管护能力全面提升,确保灌区“有人管、能管好”。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等方式,延伸灌区管理职能,由第三方作为维养主体,积极推进工程管护集约化、专业化、物业化。广昌县推行“多位一体”管护模式,将农村饮水、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多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筹管理,实现了灌区管理资金集约化、队伍专业化、管护长效化,为灌区建设多渠道融资奠定坚实基础。

二、竞争立项,让灌区两手发力成为“必须”。坚持把“两手发力”落实资金作为灌区竞争立项先决条件,122个中型灌区完成2023-2025年项目立项建议报告,78个项目开展县长竞争性立项陈述,50多个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批复,20多个项目在中央资金未下达的情况下,落实建设资金约8亿元先行开工建设。把落实资金先行建设的灌区项目优先调入当年实施计划,倒逼各地让灌区“两手发力”成为必须。“要争资争项必须早干先干”的灌区项目计划管理新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今年可争取落实灌区全口径建设投资80亿元。

三、综合施策,让灌区高质量发展成为“常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将完成改革作为灌区项目验收的硬指标。累计完成改革面积2994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7.9%,超过90%的大中型灌区完成改革任务。坚持“立足灌区、对接高标”,按照“灌区下延,高标上接,地方统筹”的工作思路,高效协同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工程管护,实现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工程体系。坚持“节水优先、数字赋能”。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022年在建的28个中型灌区,11个实施管道输水,较明渠节水约40%,实现用更少的水、灌更多的田、产更多的粮。在分宜新干等地开展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探索建立水情可读、水量可测、设施可遥控、资源可调度的现代化灌区模式。

宁夏坚持创新驱动  落实“两手发力” 奋力推进现代化灌区高质量发展

宁夏坚决落实“四水四定”,以水权水价改革为突破,以创新投融资机制为关键,积极探索现代化灌区“投建管服”一体化新模式。

一、完善政策机制“育”,激发市场投融资活力。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进用水权交易,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打通投融资政策“堵点”,将水资源变成“水资产”。出台《关于创新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构建“两手发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近两年,完成用水权交易186笔、水量1.053亿方、金额3.8亿元。

二、落实两手发力“投”,促进灌区可持续良性发展。通过放发政府债券、利用投资基金、整合涉农资金等方式扩大政府投资,通过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水利投融资机制。目前,全区22个县全部完成农业用水权确权,末级渠系全部执行新水价。2022年全区完成水利投资同比增长123%,社会资本投资占30%。

三、立足全局联动“建”,完善灌区现代水网体系。实施骨干工程升级改造,加快配套水网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一体推进全区骨干水网、市县水网和田间配套三级水网建设,打造高质量灌溉保障网。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农业用水占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四、强化数字赋能“管”,提升灌区智慧化管理水平。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水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夯实信息化础运行基础,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加速计量设施建设应用,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逐步推动灌区由“人工管理”向“智慧管控”转变。目前,基层单位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干渠直开口在线计量率达43%,大中型水闸、扬水工程主要泵站全部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

五、提高质量效能“服”,健全高标准管护长效机制。强化基层水管组织建设,改革村级“小协会”为乡镇“大协会”,推广社会化、专业化、物业化服务模式。推行电子化收费和用户APP服务,水费、水量公开到户、定期公示,群众用上了放心水、缴了明白费,“最后一公里”管理水平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东坡区扭住改革牛鼻子、耕好灌区责任田 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全面完成384个灌区65.54万亩灌面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工程水权100%分配,水费收取100%到位,“两费”保障100%落实。

一、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争当改革试点“先行者”。一是制度先立,推进有力度。将改革工作纳入政府年底目标绩效考核,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高效联动,成立平台公司高标保障。二是项目先建,改革有基础。落实灌区改造项目4个,争取资金1.69亿元,整治渠道164.97公里,改善恢复灌面23.61万亩,全区骨干渠道完好率90.5%、建筑物完好率86.4%。安装计量设施536套,基本实现主要斗口、国管和群管工程分界点计量设施全覆盖,骨干工程计量率95.6%。区域耕地全部实现有效灌溉,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建成高标准农田26.78万亩,占比达81.4%。三是试点先行,示范有成效。争取蟆颐堰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先行先试项目,全力打造现代化灌区。

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激活改革试点“动力源”。一是严约束,变低效为高效。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023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为4.62亿立方米。实施水权水价改革试点,明确2022年都江堰灌区和县域中小型灌区初始水权2.68亿立方米,逐级细化分解到镇村并严格计量。2022年农业用水2.59亿立方米,实现节约用水949万立方米,节水率3.5%。二是分层级,变独管为共治。健全灌区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推进大中小灌区分级管理,形成省管、区管和群管三级管护责任体系。三是强激励,变粗放为集约。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累计发放节水奖励31.7万元。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全区11个大中型灌区和373个小型灌区农业供水全部完成成本监审和水价核定,推行按量计价、分段计价和分类计价,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三、两手发力、多方共赢,打造改革试点“新模式”。一是以改促转,实现“管养分离”专业化。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和管养分离。依托平台公司,推行区管骨干工程运行维护专业化、物业式管理模式;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创新田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二是以改助投,实现“两手发力”多元化。将全区水利资源资产注入国有平台公司,已融资4亿元,用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都江堰和蟆颐堰两个灌区探索“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新水价机制。完善水费和经营性收入为主体、区财政为补充的水利工程“两费”来源渠道,逐步实现“以水养水”。三是以改提质,实现“东坡模式”样板化。以都江堰灌区永丰片区为核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权、水价改革联动,同步实施水权初始分配、用途管制、水权交易、分类定价等举措。以都江堰东风支渠灌区、蟆颐堰灌区改造引领,统筹都江堰灌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资金,一体化推进全区现代化灌区建设。

链接:水利部网站:《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专题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